杨 虎 胡 杨 张婧娆
(1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思想理论研究
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社会建设理论意义探析
杨 虎1胡 杨2张婧娆1
(1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体系,社会建设理论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相关社会建设理论的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持续稳定发展做出的历史性创见回答。探讨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相关理论及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内在联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有助于指导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当代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社会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简称为马克思主义,英文为Marxism,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站在他那个时代对未来社会具体形态的科学预测,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的奋斗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涵盖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哲学三个重要领域。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初于19世纪40年代开创的,是吸收了人类所有优秀文明成果(主要包括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自然科学)创立的,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体系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属于三大组成部分之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领域,不可或缺,它从理论上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发展的道路。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历史关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总结后,在批判继承历史上相关社会建设理论的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持续稳定发展做出的历史性创见回答。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学术基本观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基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建设必须与社会结构相对应。通常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社会结构的多层次性决定了社会建设的多层次性。宏观社会建设是全局性的,涵盖人类社会中人类自身、客观自然和总体结社会的有机联系,是各方面的综合建设;中观社会建设主要指社会领域内经济因素、政治作用、文化导向等方面的建设,是关于社会各个有机体总系统建设;微观社会建设一般单指社会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建设,每个子系统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设共同构成一个微观全面系统建设。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革命实践的洗礼与检验,被证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指引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功。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共产党人才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径,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地位,全面应用到中国具体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上升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和全国的光辉旗帜。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不断走向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特殊历史选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不动摇,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开创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邓小平设计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篇章、习近平构建了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蓝图。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社会实践持续而富有创见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并在社会主义各个阶段具体历史实践中丰富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以中国共产党人为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但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认识与掌握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不够,运用不当,由此遭遇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不断加强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实践运用,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04年1月4日中共中央历史性提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此颁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等纲领文件作为制度保证。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专门于2004年4月召开这一工程指导落实会议,明确具体建设目标,详细分解了5项具体环节,重点在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中国社会建设重大问题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社会主义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探索思考与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必须认真对待中国具体实际的历史条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基本原理与方法,凝聚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基本思路和方法,它是一个综合系统、持续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二是对中国社会建设历史实践的思考与总结;三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中国要永葆活力,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中国优秀文化的动力支撑,中国优秀文化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潜力之基、活力之源。对此,毛泽东同志早有先见之明,他曾坚定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和中国社会的具体状况和中华民族文化自身特点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巨大的功效,实现应有价值。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作为一种独特而有价值的外来思想文化,要完全被中国人民接受并自觉学习运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建设领域,需要一个融合过程,吸收一些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具体形式。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优秀文化结合的目标是中国化的具体途径,即民族化和大众化,从而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优秀文化有机结合,在中华大地上健康持续发展,不断焕发活力,永葆青春,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实现其应有价值。
历史的当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刚刚起步,当前的社会建设关乎国计民生的每一个方面,是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心工作,至关重要,影响“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首先,帮助当代大学生学习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宣部和教育部2005年5月联合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研究与运用,并在学科体系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设立为一级学科。为保证落实,当年12月,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共同颁发 《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正式确立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五个方向二级学科。这个通知在历史上首次正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地位与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方向,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相关理论研究,有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其学科领域的扩大和学科内涵的发展。了解这其中的逻辑与理论关系,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更清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围,更有效地学习、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其次,指引当代大学生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时代内涵。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建设相关理论的贡献,掌握马克思社会建设理论基本理论和范围及其与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深化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认识,把握其完整性和历史发展性,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理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构建的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新蓝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和集中体现,从而把握住马克思社会建设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
最后,引领大学生热情投身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通过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中国发展与运用的经验得失,以史为鉴,可以察往知今,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为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要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社会建设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等各个历史时期具体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就必须思考总结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的具体路径与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认真对待、甄别比较,更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时代价值,从而发挥其思想指导作用,引领认清当下历史新形势,坚定方向,排除万难,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共十八大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5]杨凤城.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林代昭,潘国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