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12 11:54张顺仓骆乐蒋金金吴晓霞徐小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2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张顺仓+骆乐+蒋金金+吴晓霞+徐小颖+金银根+王幼平

(扬州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结合高校植物学教学特点,将教育心理学规律运用到植物学教学实践和改革中,對于建立合理高效的授课方法,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几个应用实例,为更科学地进行植物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植物学教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19-02

植物学是农学类和生物学类等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系统进化过程以及高等植物分科基础知识,为后续植物生理学、植物资源学、生态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由于植物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知识点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增加了学习难度,且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相关知识遗忘较快。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知识点并减缓遗忘速度,使植物学知识能够与后续的课程学习顺利衔接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直接针对学校教育,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其研究课题、资料和数据也直接从学校教育实践中获得[1]。植物学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一部分,必然要遵循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践,对教育心理学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一、提高教师威信,促进知识传输

教师威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职业威信的建立要求教师对植物学课程有深刻的理解,知识渊博,能结合课堂内容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刻苦钻研学科发展,能把最新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使课堂生动有趣。人格威信是学生对教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尊敬和信赖。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则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现有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具体到植物学教学,只有首先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由被动地为了修完学分而学习,转变为主动地为了兴趣而学习,使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有趣有益,愿意花时间去钻研,才能使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动机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使学生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很多情况下,学生对植物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学和怎样学,教师应在课程初期使学生明确植物学课程在整个生物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对后期植物生理学、植物资源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结合生产实际,说明植物学课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去学及达到何种学习效果。

2.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成功感。植物学课程知识点较多,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不断地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如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植物的识别,设立问题情境然后引导他们进行解决等,对于完成任务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并给予适当的奖励。由于各个学生的生物学基础不同,个人的认知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在施教过程中留心观察,任务难度要因人而异,避免使学生产生挫败感[2]。

3.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整个课程中的作用,明白自己是整个教学学习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三、遵循感知规律,不同内容运用不同呈现方式

知识的学习过程,首先是知识的感知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本来枯燥的知识以更加容易被感知的形式呈现出来,简化知识理解的难度,提升知识传输的效率。感知规律主要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及对比律等,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感知规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高等植物雌雄蕊发育部分的讲解可以运用活动律,做成Flash动画的形式,在动画播放的过程中穿插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雌雄蕊的发育过程,识记各个结构的名称;讲解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时,可以运用对比律,引入对根结构的复习,把二者的结构图同时呈现,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茎结构的理解,也有利于他们在对比当中强化对根结构的认识;高等植物分科部分的讲解可运用组合律,把有共同识别要点的科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如大部分唇形科植物及部分玄参科、马鞭草科、爵床科植物具有“茎四棱”的特点,可以把这些植物放在一起讲解,并结合它们叶序和花序等的不同,分别进行识记。

四、巧妙运用记忆策略,促进学生知识巩固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和回忆(再认或再现)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这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植物学教学应分别从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入手,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识记是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贮存的过程。植物学知识的编码最实用的方法是把其编制为口诀或顺口溜,既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增加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对此前人已进行了合理的探索,如“十字花科蔬菜多,合生心皮假隔膜,雄蕊六枚四个长,关键一项看角果”[3],“枝有环痕雌雄多,聚合蓇葖木兰科;乳汁腺体花单性,花盘常在大戟科”等[4]。保持是识记过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复习尤为必要,复习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如课后教学网络平台互动,课堂学生互问互答,定时的知识小竞赛等。回忆是记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人脑对信息的再认和再现。对植物学教学而言,适时地进行实验操作和植物的野外识别是行之有效的“回忆”手段。植物学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是对课堂知识的再现,教师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激发学生主动地回忆所学知识。野外植物识别时应合理安排实习形式和内容,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和部分器官的解剖实现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过程[5]。

五、适当进行内容扩展,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種学习中得到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正面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负面的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大部分高校植物学课程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为后续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植物资源学等课程的学习进行知识储备。植物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材重点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结构和知识框架,还要适当补充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前沿进展,提高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解,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高等植物分科部分可以结合植物的识别特征,介绍该植物在食用、药用、工业等方面的价值。细胞结构部分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细胞凋亡对植物自身的生理作用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这样,既提高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望值。

六、结语

近年来,植物学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多媒体和网络互动平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多样化,学习方式灵活化,教学效果明显提高[6,7]。在植物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教育心理学是各项改革措施的重要依据,教学过程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使改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9.

[2]程瑾,徐桂娟.因“材”施教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具象延伸[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2):27-30.

[3]尹月娥.被子植物十二分科识别歌诀[J].生物学杂志,1994,(2):41.

[4]李杰,黄振艳,黄学文.植物学课程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07):349,351.

[5]郑宝江,陶雷.规范化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5,(11):81-82,95.

[6]于爽,赵玥琪,郝婧玮,李艳萍.基于慕课的植物学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75-76.

[7]王若涵,张志翔.“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微课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15,(06):69-71.

猜你喜欢
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堂如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