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回暖之后韧性几何

2017-03-12 09:25盖新哲朱兴隆编辑张美思
中国外汇 2017年24期
关键词:美欧韧性动能

文/盖新哲 朱兴隆 编辑/张美思

图1 中国出口增速、进口增速与贸易差额

2017年是中国外贸形势全面回暖复苏的一年。出口的强势回暖,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进口的高位增长,则反映了国内需求稳健和经济动能转换。中国外贸的回暖并非独角戏,强劲的进口需求使得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展望2018年,我国外贸回暖动能虽或有所减弱,但回暖韧性犹存。

图2 2017年出口和进口增速回升幅度为过去少有

图3 机器人进口增速远高于机电产品总体水平(%)

回顾2017年中国外贸的整体形势,可以说,与2016年我国出口与进口分化明显的态势(出口总额下降、进口保持增长)显著不同。2017年,我国出口和进口实现了强有力的同步回暖(见图1)。前11个月,中国货物出口、进口分别累计增长8%、17.3%,比去年同期分别回升了15.9和23.7个百分点。自加入WTO以来,这一回升幅度位居第二,仅次于国际金融危机后2010年的回升力度(见图2)。

对于2017年的进出口回暖,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一是外贸强势回暖成为拉升GDP增长的重要动力。2017年前三个季度,资本形成、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不及上年同期,但由于外贸回暖明显,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GDP增速仍然比2016年同期高出0.2个百分点。二是产业升级新动能正在成为进口的重要增长点。机器人等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是近期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进口的重要增长点。尤其是以多功能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迅速。2017年前9个月,多功能工业机器人、激光和电弧焊接机器人进口增长分别达到57.5%、67.9%,远高于同期机电产品10.9%的进口增速(见图3)。三是中国需求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与过去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外需拉动中国增长的传统模式不同,2016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贸易流向出现了重大变化。在传统模式中,中国对美欧的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但2017年前11个月,中国对美欧累计进口增长17.1%,显著高于对美欧出口增速10%(见图4)。这表明,中国需求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发动机”。

展望2018年,我国外贸回暖动能可能有所减弱,但同时仍会保持一定的韧性。从2016年年中到2017年年中,中国外贸回暖动能不断增强,出口增速探底回升,处于本轮回暖进程的复苏与繁荣阶段。2017年年中之后,7月、8月、10月出口增速都出现环比回落,9月的环比反弹力度也相对偏弱,外贸回暖动能减弱的信号已经显现。鉴于此,下一阶段中国外贸增速或有所放缓,但同时仍会保持一定的韧性。

一方面,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势头决定了外贸回暖的基本韧性。从制造业形势来看,美国和欧元区制造业PMI不断攀升,特别是欧元区PMI还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在经济低迷多年后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从整体增速来看,IMF已多次上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认为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7%。这一水平将高于1980—2017年年均3.4%的历史增速。从理论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支出也低迷了十年,从而意味着大量设备和产能经历折旧后需要置换更新,相应的投资需求将支持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因此,我国外贸仍有较强的托底支撑。

另一方面,我国外贸回暖的韧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从外部形势来看,下一阶段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将随PPI增速回落而收窄(见图5),资源能源国贸易增长动能可能减弱,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外贸表现。从国内许多先行指标来看,无论是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还是海关出口经理人出口先导指数,2017年年末均已比年中出现小幅回落,并未延续2016年持续上升的态势(见图6)。从汇率形势看,2016年人民币汇率下跌,为2017年我国的出口上涨提供了一定支撑;而2017年人民币汇率则是稳中有升,这有可能令2018年的出口受到一定影响(见图7)。此外,去年同期较低基数的作用已基本被消化,加上季节性因素影响,2018年个别月份的数据或出现较大波动。

图4 我国自美欧进口增长快于对美欧出口(%)

图5 PPI增长放缓与进口金额增速同步变化

图6 出口先行指标已经见顶回落

图7 人民币汇率上行将使出口增速承压

猜你喜欢
美欧韧性动能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本期导读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德外长:美欧关系取决于如何对华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欧盟发布贸易统计,中欧贸易增长迅速,逼近美欧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