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塚由樹 (东京信息大学综合信息学部讲师 163-8001)
《韩非子》研究
——通过进言与察辩批判来看君臣关系
飯塚由樹 (东京信息大学综合信息学部讲师 163-8001)
在先秦时代末期形成的思想当中,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指以法和术为中心,从现实主义角度来讨论政治方法的一派。韩非整合了商鞅变法、慎道重势、申不害重术,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家思想。关于他的生平经历所留存下来的资料甚少,在《史记》的韩非列传中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韩非子》的《说难篇》。《说难篇》中,讲述了对权力者实行进言是有多么不容易,据说司马迁是想在这篇中寻找韩非思想的精髓。《韩非子》中,还有一篇与《说难篇》相对应的《问辩篇》。《问辩篇》是从君主的“听言”角度来讲述“察,辩,批判”的内容。本文章将以《说难篇》为中心,并结合《问辩篇》的内容,对这两篇各自的立场进行对比探讨,并通过进言和察辩批判的观点来分析韩非所主张的君臣关系。并看此君臣关系与韩非子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如何关联的。
首先来分析《说难篇》。“说”是指将自己的观点讲述给他人,并使他人听从自己的意见。“难”是指上文“说”的困难程度。《说难篇》前半部分是展开理论,后半部分则是为了便于理解而列举了具体的例子进行辅助说明。
从下面起,将结合文章内容阐述本人的拙见。
从开篇的“凡说之难…… 此不可不察也。…… (夫旷日离久, 而周泽未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中可以看出,韩非一贯执着于研究“要对被佞臣谗言所蛊惑的君主进行进言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君主以及其近臣处于狭窄的宫廷内部。进言者(法术之人)需要在布满佞臣的环境中洞察君主的心理,发表合适的意见。文章中对心理的洞察和分析十分高明,通用于古今。这是韩非游说术的精髓。
与游说者的进言术相对应,《韩非子》中也涉及君主的听言术。韩非思想由各类“术”所组成。这“术”中有君主如何听取下臣意见的“形名参同术”、“参验参伍术”。在此看一下此“术”的内容。任命下臣以官位是关乎国家存亡治乱的重要事宜。君主要衡量下臣的能力,根据其功绩进行委任。用来衡量其功绩的“术”就像“以刑名收臣, 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难二)”中说明的一样,要以实际的功绩和进言的内容为基础。并且正如“形名参同,用其所生。(杨权)”,所说,要通过形名参同对进言与功绩进行调查,根据其结果实施赏罚。要理解这形名参同,要知道“参验参伍术”。像“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备内)”,“参伍之道,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八经)”之中一样,“参”是指“通过对比来衡量功绩的多少。“伍”指“比较各方意见后来改正过失”。并且,当君主在听取下臣的意见时的态度应该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主道)”即用虚无冷静的态度聆听对方的意见,那么下臣则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主张,由此便可判断其工作的实际功效。韩非认为君主需通过虚无冷静的态度获取意见,使用形名参同、参验参伍之术来驾驭下臣。
说难篇开头阐述的“说”的困难,与针对君主所持之术的进言法(君主听言术的反面即是下臣应该采取的进言方法。即君主能采取与进言意见相一致的行动)的宗旨有所偏离。即,并不是要说明进言一方需要有智慧或者勇气,而是要遵循君主的意见。法术之士完全不要考虑进言的内容、立场等主观因素,而应首先考虑如何被君主接受。但是,这样的做法,也包含了韩非所厌恶的滋生佞臣的可能性。
其次,“夫事以密成,……如此者身危”。列举了在闭塞的宫廷之中,进言方法(无意之中触及了对方的秘密,发现了对方隐藏的动机,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等)的不当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的例子。并且,“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闲己矣……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中,无论用什么方式对君主进行进言,都会使对方心生戒备。由此可见,君主是多么的多疑,多么的在意维护自己的地位。这从表面上看只是下臣应如何与君主相处,反过来也可以看君主应如何对待下臣。
韩非通过各种各样的设定来说明顺应君主的心意是如何困难来强调了进言的困难。因此,进言者在进言之前要首先考虑到君主的情绪及心理。到此段为止,下臣一直处于被君主摆弄的情况,下段开始则是看下臣如何说服君主。
在“凡说之务,……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中,说明了如何积极的向君主进行进言的方法。从此段开始,将理论推向了如何为进言创造有效的环境及条件。在进言时,要懂得粉饰进言对象自夸之事而掩盖他所自耻之事。特别是将目光放在“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的部分,即进言者要先让被进言对象所喜欢,并达到不会被怀疑的境界。这是为了在进言时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在讨论进言的方法,进言的内容之前,获得君主的喜爱是至关重要的。在“伊尹为宰,……此说之成也”中完成进言。起初会以为此篇中叙述的下臣的态度,是被韩非所嫌弃的佞臣的行为。但是现在看得出,这是因为进言本身非常困难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策略。是为了能够将自己的观点充分传达给君主所需要的一种策略。君主有了能听进去的环境,才能够使进言顺利进行。进言要在得到君主的信赖基础上才能够发挥效果。如此一来,便可协助君主分析利害使其建功立业,直言正误使君主品行端正,与君主形成互相扶持的关系。
此后,文章列举了事例,来巩固自己的理论。在“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此不可不察”中,列举了三个事例。三个事例共同表达的意思就是即使进言的内容正确得当,但却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信任而招致杀身之祸。也就是说,进言者应该如何使用自己所拥有的才智。要弄清进言者自身的立场以及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小心谨慎行事。还有,在“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中,讲述的是因为君主好恶的变化,使得下臣的立场变得不稳定。并且,使用了“逆鳞”这个词,提醒进言者要再三注意谨言慎行。无论被君主如何宠幸,也不可以肆无忌惮。
总结来说,在《说难篇》中,韩非反复强调进言者(法术之士)要顺应君主的心意,被君主所信赖,先打好能够顺利进行进言的环境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进行察弁批判的《问辩篇》。本篇采取的是问答体。与《说难篇》中下臣进言的难处相对应,从君主的角度来看“以法令为基础的辩论”。其目的是法令权威的一元化(法不要被学者或游侠所乱用)。由于是主要写内容为察辩批判,听取了之前列举的进言的基础上,在技术方面(形名参同·参验参伍之术)也涉及了“上必采其言而责其实。言当,则有大利;不当,则有重罪”。“察辩”是指“在乱世中,听取言论时需把隐微难辨作为明察,把博学多文作为雄辩,以文学为基础对法进行批判的状态”1。这是对韩非所认为的政治理念应该是何种形态而提出的问题。因此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上不明,则辩生焉”,要留意“君主的明察”。“君主的明察”是指君主不依靠法律或法令,而尊崇古典的学者及行为。与韩非的意见相反(关于学者的弊害在“五蠹篇”中有详细论述)。但是,君主自身虽然接受法术之士的建议,却还“是以乱世之听言也,以难知为察,以博文为辩;其观行也,以离群为贤,以犯上为抗。人主者说辩察之言,尊贤抗之行。”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是说,只有君主一个人受到启发,很难使国家安泰。
如《问辩篇》中主张的内容,君主是这样的状态,因此有了《说难篇》中帮助君主的法术之士的存在。
首先,先看一下韩非眼中是如何看待当时君主与下臣的关系的。“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内除,举外事以眩主,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内储说下六微)”中可以看出,君臣之间的利益是相左的,因此两者是对立的关系。另外,“臣主之利与相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孤愤)”,此利可以在官职、爵位上看得出来。接下来看到的则是,君与臣常常为了彼此的利益而互相牵制。当然,君主肯定是处于强势的立场,但是如果君主一直安享于优势的地位,那君主将面临国家的内忧外患。因此,君主一方也应该有相应的对策,韩非则希望通过法术之士来满足这一需求。
我认为韩非思想的目的是“稳定君主的地位以及巩固君主对国家的统治”2。这其中包括了依法维持君臣间的上下级关系。并且,按照韩非的最终想法,君主一方的考察才是最必要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单就《问辩篇》便可成为《韩非子》。然而《说难篇》则一直是从下臣的立场来进行阐述。其原因在于君主周围多是佞臣,而不重用法术之士。君主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明察秋毫。被利益所勾引的下臣,会使用各种手段争取君主的喜爱,君主不明察,则佞臣之风蔓延,终使国家衰弱。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则需要规避佞臣,让法术之士接近君主。法术之士也是韩非自身的投射。韩国虽然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受到秦国的威胁,其力量最为薄弱。韩非作为韩国的诸公子却无法参政,因此要如何在仅存有利害关系的君臣间加入自己的政治思想及方法则汇成了此《说难篇》。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韩非通过《说难篇》(进言)和《问辩篇》(察辩批判)来主张“为了稳定君主的地位以及强化国家的统治,需要君主的明察秋毫(掌握韩非主张的以参验为基础的听言术)以及有协助君主的法术之士的存在,构建两者携手扶持的君臣关系,并将权力集中于君主”。
注释:
1.全释汉文大系《韩非子》下.630页.小野泽精一.集英社 1975年.
2.参考拙著【《韩非子》中法、术、势三者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报》,1993年第5期.
【日】饭冢(塚)由树,男,二松学舍大学博士后期课程中国学专业结业(最终学历),中国人民大学留学(1991.9-1993.7),现在东京情报大学非常勤讲师。
翻译人员信息:于婷,日本冈山商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