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明
摘要:歩罡踏斗与舞蹈艺术在来源、构图、动作、音乐、表意、功能等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步罡踏斗可称为宗教舞蹈之一种。两者之间也存在相异之处,步罡踏斗与一般舞蹈相比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
关键词:步罡踏斗 舞蹈 法术 艺术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3-0068-03
道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自道教产生以来人们对其多从经典、神仙和法术三方面予以把握。步罡踏斗是道法中最为重要的法术之一,又被称为歩罡蹑纪、歩罡履斗等,其作用在于斋醮之时礼拜星斗、召请神灵。舞蹈艺术则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宣泄舞者感情,同时达到自娱、娱神和娱人的文化艺术。步罡踏斗与舞蹈艺术都属于动作语言的艺术,两者都借用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二者在诸多方面有其相通之处。
一、两者与巫术之关系
(一)步罡踏斗与巫术
道法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巫术以及方仙术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步罡踏斗正是继承和发展了巫术中的巫步。《法言·重黎》:“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轨注:“禹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①这是对禹步最早的解释,后道教对其吸收改造,并对禹步进行新的阐释,赋予其为天神所授的神秘意义。《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说:“禹步者,云大禹治水以成厥功。盖天真授此步诀,以制神召灵。……禹步是禹受于太上,而演天罡地纪,出为禹步。”②盖歩罡踏斗之禹步实为经道教改造后的巫步,巫步在巫术活动中的地位同样十分重要。因此步罡踏斗溯其渊源当来自古代巫师在巫术活动中的巫术。
(二)舞蹈艺术与巫术
巫术文化自其产生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世界上各民族的唯一文化形态。即使后期出现了其他文化形式脱离巫术而独立发展,但巫术文化对其影响仍不可小觑。在初民的思维中,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人们在做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时,往往会求助于巫术手段。在巫术的施行过程中,巫舞是其重要的巫术仪式,人们相信歌舞可以通神。最晚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们在一些洞穴的岩画中,可以发现众多以巫舞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这些绘画中巫师戴着面具,穿着怪异服装,将自己装扮成野兽或鬼神的模样,翩翩起舞,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获得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并以此来改变影响外界事物。
在巫舞之中有叫牛尾舞的舞蹈,《吕氏春秋·古乐》说:“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所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水,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③在甲骨文中“舞”的写法即是一人两手提着牛尾巴,这与“三人操牛尾”而舞是契合的。无怪乎在关于舞蹈的起源中,有学者提出舞蹈起源于巫术这一观点。舞蹈的起源自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将起源归因于任何单一因素都是有失偏颇的,但至少说明一点即舞蹈艺术自其产生便与巫术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步罡踏斗与舞蹈艺术
步罡踏斗是道教法术之一种,它当属于宗教的范畴,舞蹈艺术自然归属于艺术的范畴之中。通过巫术这一中间环节将两者沟通起来,从时间上看,他们的来源都与巫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巫术仪式的发展过程之中,一支渐渐从巫术中独立出来,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尽管往后的发展仍会受到巫术的影响甚至利用,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独立于巫术的艺术。另一支发展到汉代,被道教吸收改造,仍然发挥其宗教功能。至此,形式及观念上,我们都很难再将二者联系。若追溯其渊源,其与巫术的关系也不难揭示。
二、舞蹈要素在步罡踏斗中之呈现
(一)歩罡踏斗之舞台空间运动线
舞台空间运动线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舞台调度”,简言之即舞者在舞台空间移动时所遵循的轨迹。这样的轨迹一般为斜线、竖线、横线、圆线、曲折线,运动轨迹的不同给观众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如斜线给人纵深延伸的感觉;竖线给观众产生直接逼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横线给人缓和、稳定、平静自如的情绪;圆线给人柔和、流畅、匀称和延绵不断的感觉。
道教法术是高度制度化了的科仪,歩罡踏斗作为法术之一种,其仪式也被固定下来,在施法展演的过程中,不会允许高功法师对其改动。因此,高功法师在歩罡踏斗时的运动轨迹是确定的。歩罡踏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禹步都有自己特定的应用场合,每种禹步的运动轨迹也各不相同。
步罡踏斗是在醮坛上占方丈之地,铺设罡单,罡单由四灵、二十八宿和九宫八卦组成,象征九重之天。据《云笈七鉴·卷六十一》载,“乘魁履罡”跳法是:“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形。”而“九州罡”运动轨迹则是另种样式,从歩罡时念得咒语可知其运动轨迹。咒曰:“吾从中宫出,雍州号为乾,移归梁兑上,徐行衮艮方,南想真人位,冀州居坎乡,荆州坤位上,震位青龙方,徐州居巽户,豫州中宫藏,吾行大道法,永保寿年长。”④由此可知,步罡踏斗与舞蹈一样,在步法即运动轨迹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的运动轨迹所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法师在歩罡时的运动轨迹多为圆线,给人以柔和、流畅之感,宛若畅游星河,已然成仙。
(二)步罡踏斗之动作
步罡踏斗中禹步的基本动作是三步九迹,后扩大为十二迹,三五迹等不同的禹步。《抱朴子内篇·仙药》记载早期的道教禹步法说:“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禹步的三步九迹是丁字九步,一步七尺,三七二十一尺。其步先举左足,三步九迹,迹成离坎卦⑤。在后期的发展中,道教徒在基本步法的基础上推演九十余种步法,如此丰富的禹步罡法被运用到不同的道教法术之中。
举凡舞蹈艺术都是以人体的动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或以动作宣泄感情,或以舞蹈动作反映社会生活、表现编导的美学理想。在具体的舞蹈中,舞蹈动作是有结构的,所谓舞蹈结构是指动作的构成要素与相互间的关系⑥。关于舞蹈结构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均有所研究,若从“力”角度透视禹步的基本动作,可从其动作的“力”式样、动作的“力”走向以及动作的“力”点三方面的内容着手。
首先禹步动作的“力”式样方面,禹步动作的速度多缓慢;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路线,多为起伏迂回的路线,给人带有更多柔顺可塑性质的动作感;动作的力度较轻,动作之间衔接流畅。其次在禹步动作的“力”走向方面,禹步的“力”是向里回缩的,禹步动作多走曲线或圆线。最后在禹步动作的“力”点方面,禹步的“力”点多在胯部。
(三)歩罡踏斗之音乐
舞蹈与音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使原始社会的舞蹈,它也会有人们敲击出来的节拍或诗歌相伴奏。两者紧密结合的基础是其节奏性,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有些艺术家甚至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音乐对舞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宣泄情绪和组织舞蹈动作方面。首先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音乐具有直接深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将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同样音乐也有助于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再者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音乐与舞蹈有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的协调一致⑦。
高功法师在步罡踏斗之时,脚穿云鞋,在道曲的伴奏下,存想自己遨游九天,与神相通。自北魏道士寇谦之将道教斋醮活动的诵经方式由直诵改为乐诵,包括步罡踏斗在内的道法科仪,在行持时都有道乐相伴。道乐在歩罡踏斗中的作用首先在于烘托气氛,在道乐的萦绕下,方丈法坛宛若仙境。法师在此情景下,可以放松心情,集中精力存想做法。再者法师在道乐伴奏下,可使歩罡的节奏、速度和路线流畅自然。最后对于观看法术行持者,也可快速进入宗教情境之中。
(四)步罡踏斗之表意
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形象性,并用形象来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舞蹈也是艺术,它通过舞者的身体动作来反映舞者或舞蹈创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并以此來宣泄自己的情感。如广东普宁的“打布马”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封建官吏,骑布马而舞;一个是武士,执鞭而舞,封建官吏是统治阶级的符号,武士则代表着人民。在表演的过程中,武士不断的抽打马和官吏,以此来宣泄对统治阶级的痛恨之情。⑧所以说每支舞蹈的创作都是有其原因的,都在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愿望。
步罡踏斗同样有法师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歩罡踏斗时,法师存想自己与星辰直接接触,自己也成为神仙或至少自己具备了神仙的某些法术,可以与神相通。再者歩罡时的罡单是对天上星辰的模拟,模拟巫术的思维,此时的高功法师已不是在罡单上歩罡,已经飞升九天,遨游天空。自古人类就对浩瀚宇宙中的天体产生崇拜。在古代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发现鬼宿始终在北斗星之下,由此得出北斗压鬼宿的结论,推而广之,日月星辰具有压胜的功能。高功法师步罡踏斗,与星辰合一,自然可以禁制鬼神。以上为道教徒对步罡踏斗在宗教的意义上所给出的解释。
三、步罡踏斗之舞蹈功能
舞蹈的功能往往是多方面交叉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划分具体功能。总的来说一般舞蹈功能包括娱乐功能、社会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歩罡踏斗作为道教法术,其也具备一般舞蹈的功能,此外它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一)娱乐功能
舞蹈是通过以人体动作为手段,达到自娱、娱神及娱人的目的。在神灵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在做某些把握性不大之事时,会祈求神灵的帮助。道教法术的特点在于可以召劾鬼神,但在驱使的同时也带有祈求。道法行持过程包含净坛、请神、迎神、会神和送神等,在这些仪式中都会用到步罡踏斗。与神灵打交道,务必使神灵感到愉悦,否则难以达到行法的最初目的。所以步罡踏斗时表达出对神灵的敬畏,并以己度神,用相应的罡诀使神灵感到愉悦。
步罡踏斗不单娱神,也可娱人。在行持过程中,众人会前去围观,从一些动作中感受一定的形象,宛若诉说某个故事。在音乐和舞蹈的刺激下感受到强烈的快感,道法行持时,即在娱神也在娱人。通过此两方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步罡踏斗具有的娱乐功能,与舞蹈艺术带给我们的并无太大差异。
(二)社会功能
舞蹈在产生之初,是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舞蹈的,因此其具备整合群体的功能。踏着统一的节奏、作者同样的动作、抒发统一的情感,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激情,也让人体会到巨大的集体力量。高功法师在歩罡踏斗时通常为一人,但其仍可实现其群体整合的功能。步罡踏斗向人们展演道法科仪,强化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将群体的社会意识统一到神灵信仰体系之中,在宗教观念的支配之下,群体的凝聚力得到加强;在科仪展演的过程中,还可时道教得到进一步传播,扩大信众群体的范围。
(三)审美功能
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审美是艺术的核心本质。舞蹈是艺术,对舞蹈的审美自然是舞蹈的本质。人在他所创造的这个对象上“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从而感到满足和喜悦,产生了美感。⑨步罡踏斗是人类借用神灵的力量,来改变客观对象,体现了人作为主体,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人感到满足和喜悦,也即审美功能的体现。
(四)教育功能
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它肩负着历史教育、生产生活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功能。步罡踏斗在这里更多的体现在文化教育功能方面,它蕴含着道教徒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等。四灵、二十八宿、九宫八卦等是古人对宇宙及整个世界的认识,以三清四御为核心的神灵体系,是人们为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所找到的终极原因。通过歩罡踏斗等法术,人们相信凭借自身可以借神灵之力改变命运,这些传统的文化观念在步罡踏斗等仪式中被保存下来,并在后期的展演中得到传播。
四、结语
步罡踏斗与舞蹈艺术相比较,在来源上与巫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法即人的身体动作在步罡踏斗中也有充分的呈现,舞蹈的其他要素如构图、音乐等都为步罡踏斗所运用,因此我们可得出步罡踏斗也是一种宗教舞蹈。与一般舞蹈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神圣性与神秘性。步罡踏斗是在宗教场合进行的,坛场布置庄严肃穆,烟雾缭绕,仙乐声声,身临其境不觉敬畏,这正是其神圣性的来源。歩罡踏斗借方丈之地模拟九天,高功法师行法,时而在天,时而在地;法师自己时而为人,时而为神,这一切都充满了神秘性。神秘性与神圣性正是歩罡踏斗作为宗教舞蹈与一般舞蹈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
注释:
①刘仲宇:《道教法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②张泽洪:《论道教的步罡踏斗》,《中国道教》,2000年第4期。
③高国藩:《敦煌巫术与巫术流变》,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④刘仲宇:《道教法术》,第186-187页。
⑤张泽洪:《论道教的步罡踏斗》,《中国道教》,2000年第4期。
⑥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⑦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第76页。
⑧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第123页。
⑨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文献:
[1]刘仲宇.道教法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2]高国藩.敦煌巫术与巫术流变[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3]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4]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5]张泽洪.论道教的步罡踏斗[J].中国道教,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