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繁敢
(南宁市第十八中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模式探讨
李繁敢
(南宁市第十八中学,广西 南宁 53000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体育衔接存在体育课开课不齐、教学内容陈旧重复、教学组织形式单调等问题。为了提高中小学体育衔接质量,本文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体育课堂教学与开展阳光体育相结合的模式可有效把小学升初中的“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解决学生小学升初中带来的不适应问题。
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模式
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与初中体育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研究发现,不少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对体育课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据调查统计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长期下滑的态势仍未得到遏制,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引起了国家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给我们的体育教育教学敲响了警钟,中小学体育教学之间衔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笔者认为,要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首先需从体育教学模式入手,加强课堂教学与阳光体育相结合,积极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衔接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目前初中体育课程表都安排了每周3个学时的课,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每周却只是开设了1个学时的体育课,其余2个学时的体育课都被占为他用,这不符合国家教育部对中学体育课的要求。究其原因是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只是在课表上体现了课时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应对策略:根据《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课时比例的原则规定:体育与健康的课时,1~2年级相当于每周4学时,3~6年级和7~9年级相当于每周3学时。各个学校应按照规定开齐体育课,教育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对不按照要求开设体育课的学校要做出相应的惩罚,要极大地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确实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调查发现,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存在着内容衔接不畅、前后重复、缺乏整体性、层次划分不连贯等问题。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体育课可以不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而是注重构建了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方面的学习领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遵照新的体育课标来制订小学、初中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他们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自制力和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所以,我们在制订教学内容时应采用各种基本活动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采用活动性游戏的手段,注重运动项目的基本功和单个性动作练习,让学生开开心心的动起来打好体能的基础。
初中3年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和衔接上,按照新课标要求必须完成体育基础教育。在这一阶段,体育教学要相应的提升要求,鉴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跑、跳动作,因此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跑、跳动作的技术要领教学,细化动作要领教学,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技术动作。教学内容安排要做到全面性、整体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季节性。因此,这个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一般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中,大多数教师都还在采取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教师占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忽视了以学生为主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逐渐地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课堂并不是固定的教学模式讲解示范,而是要求教师在操场上和学生在一起参加活动,与学生一起感受体育带来的喜悦,改变以往教师“居高临下”和“苦瓜脸”的教学行为模式,注重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环节,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做到灵活变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力求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热闹而不杂乱,让学生开开心心地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在学到技术动作的同时分享彼此的快乐,进而增强自身体质。
为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2006年中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提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各地做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工作,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h。2010年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规定,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h。而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模式是整个体育教学论的缩影,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必然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关系、教学条件等5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体育教学中,教师选择运用的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阳光体育具有主观能动性强、学生学习动机强、课程内容丰富等特点。在实施阳光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设置不同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中小学应该以活动性、游戏性项目为主,让学生逐渐度过“小升初”所带来的不适应感,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基础,引导广大学生走出宿舍、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以提升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将被动的体育锻炼转为主动的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促进体育课堂教学与开展阳光体育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在调查中发现,在“小升初”的大多数学生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有运动特长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对运动后进生给予多方位的鼓励,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积极创新阳光体育导向的体育教育课内外活动形式,以体育课教学为基本平台,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使学生在系统的锻炼中增强体质,并掌握1~2项科学健身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同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使体育教学更规范化、更科学化。
体育课堂教学与开展阳光体育相结合的模式是以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社会情感、个人意志及心理健康等为直接目标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启发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体育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有效地把小学升初中的“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有效地解决学生小学升初中带来的适应问题。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S].2006-12-20.
[2] 滕子敬.体育学科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杨云杉.阳光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落实路径研究[J].运动,2016(8):83-84.
[4] 刘瑾瑶,张运亮,王建华.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模式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65-67.
[5] 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8):15-19.
[6] 龙升远,宋桂梅.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6(12):85-88.
[7]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G807.3
A
1674-151X(2017)20-11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20.058
投稿日期:2017-08-19
李繁敢(1976—),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