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卓美+王晶
与光宅寺相关的高僧:宝志、法云、僧祜
《南京寺庙史话》(文化南京丛书)记载了南京寺庙的相关内容。这所光宅寺所在的小巷子被称为“蟒蛇仓”、“回龙里”。之所以会有这种称谓,是因为1500多年前如下所述的一件逸事。
梁朝初代皇帝武帝萧衍(502—549年在位)命运坎坷。他在建国后,立刻投注心力于政治,因此开创了南朝文化的黄金时代。然而他晚年过于热衷佛教保护,也因此引起了叛乱,最终走上被幽禁的道路。这位武帝的旧宅中有一口井,这口井以武帝皇后的名字命名,叫做“郗氏窟”。相传郗氏皇后(468—499)嫉妒心很重,且对佛教毫无信仰之心。她曾用肉馒头招待过当时的高僧宝志(又称保志·宝志等,418—514)及其弟子们。若吃了奉上的肉馒头,那便是犯戒,若拒绝,又会违抗皇后的命令。宝志发现了皇后的阴谋,他心生一计,他们把僧衣的袖口缝合,宴会上,僧侣们一只手将肉馒头放入袖口中,另一只手将事前准备好的馒头取出食用。郗氏的计划泡汤了。武帝在文武百官面前严厉斥责了她的失礼行为,因此她倍感耻辱与愤怒,投井而亡。之后,她化身为蛇(龙),托梦给武帝。武帝对过于责备皇后而导致她走上绝路一事感到非常后悔,寝食难安,遂册封郗氏为龙天女。这则逸闻便是地名的由来。
此外,逸事中的这位宝志和尚,在日本也有与他相关的记载。《宇治拾遗物语集》卷第九“宝志和尚影之事”这则传说广为人知。命三位画家绘宝志的画像。之所以会让三个人画,是因为武帝“担心画错”。根据《高僧传》等的记载,宝志居所不定、形貌不拘、好吃酒肴,有时还咏唱预言诗,而这些全部都灵验了,宝志甚至还入过狱。因为他是有着各种“面貌”的僧侣,所以才会让三个人来画的吧。宝志在这些画家面前,对他们说道“请描绘出我真正的样子”,然后用拇指的指甲戳破自己的额头,左右龟裂。三位画师,一人看见了金色的菩萨,一人看见了十一面观音,一人看见了圣观音。紧接着,宝志“逐渐消失了”。这是当时的传说集中用来描述神佛下凡时经常讲到的故事。
宝志和尚佛像使这则传说具体化了。这个佛像非常有名,它之前在京都市下京区西往寺,现在保管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第一次看见它的时候,我就被它奇特的外形震惊了。脑袋以下是寻常的僧侣,但却有着三张不同的大脸。它是平安时代的作品,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该馆有许多珍贵的文物。最近我也看到了一本书籍的封面,这个封面是用一张写真来修饰的,那写真仅将此佛像的脸做了大特写。在日本,似乎没有其它地方提及这个宝志像,但在中国相关记述却很多,我看过这样的记述。
南京市民以及世界各地来的观光客们,都参观与宝志有因缘的地方,那便是著名的世界遗产明孝陵。众所周知,明孝陵是明初皇帝朱元璋(1328—1398)的陵墓。其實那里以前被称为开善寺,是武帝纪念于514年(天监十三年)逝去的宝志而兴建的寺院。朱元璋亲自挑选那块地方作为自己的陵墓所在地,因此将开善寺迁移,并改称为灵谷禅寺,也就是现在的灵谷寺。开山寺也和南京的其它许多寺院一样,经历过兴荣与衰败。虽然到了清代,由于康熙、乾隆等皇帝的拜访而整修过,但后来又因为太平天国之乱(1851—1864)而化为了废墟。现在作为灵谷寺公园被整修,是市民非常好的散步场所,因此非常热闹。这所公园里有一个用红瓦建造的拱形建筑物——无梁殿,旁边有一块写着“宝公塔和志公殿”的告示牌。据这块告示牌上的记载,志公殿是为了展示宝志的画像而于1934年建造的,十分老旧,入口上锁。沿着志公殿的后门道向前走,在一块隐蔽的地方伫立着宝公塔,少有人前来。也有记载说宝志是在“金陵”(南京)出生的,他深得武帝信赖,长居于此。虽然因朱元璋的缘故,场所曾一度迁移,但宝志现在肯定仍安静地沉眠于此地,见证着故乡的变迁吧。
关于法云(467—529),他从年少时就是众人皆知的英才,也是前述宝志的好友。他讲授《法华经》《净名经》,学生云集,被称为作幻法师。他深受武帝信赖,居住在光宅寺,被任命为初代大僧正,非常有名,和庄严寺僧旻(467—527)、开善寺智藏(458—522)合称“梁代三大法师”。有奇闻说511年(天监十年),法云讲授《法华经》时,天空飘下很多花朵。虽然他的著作有好几部,但现存似乎只剩《法华义记》了。此书全8卷,也被称为《法华光宅疏》。我看见有记载说此书据推测是经由门人之手编纂而成的,智顗阅览过并写有赞词。在日本有名的是圣德太子(574—622)参照过此书一事。众所周知,圣德太子于611年著作《胜鬘经义疏》、613年著作《维摩经义疏》、615年著作《法华义疏》,此三书合称《三经义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法华义疏》还留有太子亲笔书写的草稿。《法华义疏》约七成引用了《法华义经》,同时也有太子自己的见解。
僧祜(445—518)在佛教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建树。最初在中国本土的道教与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收集了此事相关资料的、拥护佛教反击道教的全14卷《弘明集》与仅引用汉译佛典记述释迦传记的《释迦谱》非常有名。此外,现存最古的经录《出三藏记集》是后汉至梁代的译经史,它作为可信度极高的经录被重视。同集卷第5中的记载很有趣。《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1卷是510年由妙光伪造的所谓伪经。伪经是中国人创造的经典。萨婆若陀长者是妙光父亲的名字。此经书写于屏风上,覆盖有红纱,以香华供奉,因人揭发而被官府没收。同年四月二十一日,“梁代三大法师”和僧祜等20位高僧,奉武帝命令质问妙光。结果妙光坦诚是抄袭了诸经私自伪造的,因而被斩首。因捏造经典而被处刑这种事情,我孤陋寡闻还不知晓其他案例。可能妙光所写的伪经中包含了政治批判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代对于伪经的态度以及受武帝重用的僧侣们所担负的职责。
光宅寺探访:
具有传奇色彩的石观世音寺
石观世音寺的寺门是带有屋檐的一间小房子。我从身穿“志愿者”字样的黄色制服的志愿者那儿拿到了三根香。庭院非常小,挤满了男女老幼,都是参拜者。首先令我感到吃惊的是那块高高耸立的灰色岩石。在它前面摆放着香炉,无数支香在燃烧着,狭窄的庭院烟雾缭绕。岩石旁边是正殿的墙壁,墙壁上横向写着“南无阿弥陀佛”,下方有一个大大的“佛”字。中国的参拜和日本有些不同。中国人将香点燃后,两手持香,置于额间,向四方祭拜。狭窄的院子里祭拜的人络绎不绝。我想起了新闻记者的报道,他说为了预防火灾,禁止携带点燃后的香烛进入正殿。有人催促我说,呆呆地站着会妨碍别人参拜的,请快点往前走。
正殿的入口处上方写有“古石观音”字样。走进去,就会看见一块岩石。正殿也是又小又挤。向前走有一个祭坛,上面供奉着很多供品。里面有个被涂成白色的祠堂,上面写着“梵音洞”几个字。中间有个观音像,被灯光照着,金光闪闪,特别显眼。观音像刻在方才那块岩石的顶端。因为被祭坛挡着,所以只能看到观音像胸口部位。用来跪拜的跪台有好几个,也有人正在排队等待。不仅老年人,带着孩子的年轻人也在虔诚地祈祷。观音像正上方的天花板上有采光窗,三面墙上挂着很多绣着“有求必应”字样的锦旗。
走出正殿,我们向院子里的志愿者说明来意后,志愿者给我们介绍了妙闲法师。我们被带到正殿旁边的小屋内,我向妙闲法师询问了一些问题。妙闲法师神情柔和,面容仿佛带着一丝少年模样,是一个非常喜欢聊天的人。下面就是我询问的几个问题。
现在,光宅寺受南京佛教协会所托管理金粟庵。妙闲法师也属于光宅寺。其中,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关于岩石的轶闻。岩石相较正殿的屋檐更高,我原先以为是一大块完整的岩石。但是法师却说,“这里起初是没有岩石的。深受郗氏亡灵困扰的武帝根据道士的提议,从远方运来岩石想要堵住‘郗氏窟”。这块岩石的下面就是郗氏投身之井。尽管如此,这岩石的量也未免太大了。仅仅看到这番情景,我仿佛已经感受到那令武帝烦恼的死后化身为龙(大蛇)的郗氏的恐怖气息。法师也提到了“蟒蛇仓”“回龙里”。此外,我还向妙闲法师询问了与观音像有关的问题。法师解释说,“这块地方从古代开始就经历过数次寺院重修。其中有一块佛像是埋于地下最后被挖出来的”。累积而成的岩石,不知在哪个年代,其中一块被刻上了观音像,然后掉落下来埋于土中,到了清代才被挖掘出来。我还向他询问了参拜者人数以及他们的信仰。他回答说,“参拜者不仅有佛教徒,也有很多人信奉观音,来求观音保佑其心想事成。参拜人数多的时候有1000多人。实现了愿望的人会献上锦旗”。正殿墙壁上挂着的那些锦旗就是观音保佑下心愿达成的证据。
关于开门日,我向法师询问了一个我很感兴趣的问题。说是除了农历初一、十五,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也可以前来参拜。以前我参观哈尔滨的寺院时,观音像旁边的告示牌上写着“农历六月十九日”等等,因此我感觉很奇怪。我记得日本的“说话集”中说十八日是“觀音之日”。法师说,“中国的观音是妙善公主的化身,二月十九日出生、六月十九日出家、九月十九日成道”。关于妙善公主,有以下传闻。三姐妹的父亲生病了,他们听说亲人的手和眼是治愈疾病的良药。两位姐姐拒绝献上自己的手眼,只有小女儿将自己的手眼贡献了出来。父亲的病治愈了,后来,这位小女儿得到了千手和千眼。这似乎就是千手千眼观音(一般略称为千手观音)的传说。后来,我从一位学生那里得到了7月29日的《平顶山报》。在这上面刊登了与妙善相关的文章,说最初提及妙善此人的是唐代的道宣律师(596—667)。我查阅资料后发现,这应该是来自金代13世纪初成立的与禅宗相关的语录。如此这般,妙善至今仍然是足以登上报纸的人气人物。观音是妙善的化身,是为了苦恼的人随时都能献身的菩萨。我终于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身陷烦恼的信仰者聚集在此了。但是,为什么两国“观音之日”不同呢?这个差异又是何时开始产生的呢?我觉得日后有必要调查这些问题。
郗氏窟的现状
最后,我向妙闲法师询问了另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直到数年前,这里还是某个公司的职工宿舍。寺院也是宿舍的一部分,所以有人在此居住。”我了解了民房变成寺院的经过。此外法师还说,“周处读书台也同样如此。如果想要观看周围的话,可以穿过读书台的门爬上石堆”。听到可以登上郗氏窟遗址,我感到很惊讶。如此神圣的地方竟然还保持着昔日姿态。
偶尔有人来找法师商量事情,我们的聊天断断续续持续了约一个小时。这期间参拜者络绎不绝。我也听到了几个人的诵经声。好像有个人有急事,好几次进进出出我们谈话的房间。因为开门时间有限,我连忙请妙闲法师站在正殿墙壁之前给他拍了张照,然后离开了寺院。回去的路上也有擦肩而过的人,在狭窄小道的两旁,有向参拜者乞讨和卖花的人。
听了法师的话,我非常想登上郗氏窟遗址,便穿过了读书台的门牌。狭窄的庭院里晾晒着衣物,停放着电动车。我听见有人在大声说话,虽然我感觉这里仿佛拒绝外人入内,但我相信法师所说的话,于是继续向前走。我看到了较为宽敞的石阶。石阶旁边有比较大的石头。这些并不是刚才在院子里看见的那些灰色石头,而是泛着红色。这难道也是当年的岩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武帝是相当焦躁的,因为他没有考虑整体的配色,而是随意地收集大块石头来镇压郗氏带来的恐怖感。顶部有五六间平房,这些房子屋檐很低,建造时仿佛特意避开那几棵高大梧桐树的枝干。下面是用混凝土浇筑的,看不到石头的布局。各家都接有水管,也有类似排水沟一样的东西。看上去这些屋子的里面是进不去的。也不知居住在此的人,是否都听说过这则传说。回头望去,正殿的屋檐就在眼皮底下。
封印着郗氏怨恨的大量岩石几乎全部被屋子占据了。在岩石旁,人们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愿望远道而来参拜观音。听了妙闲法师的话,我不由得想到,史学家们所说的“武帝将旧宅改造为寺院”这句话是否确切?是否应该是“为了镇住郗氏的怨灵,武帝不得已才把旧宅改造成寺院”。此外,武帝命令能够带来吉祥的名僧法云为住持是否也与“镇魂”这个目的有关?我注视着光宅寺的屋檐,慢慢从石阶上走下来,不由得想到,被混凝土所封印的郗氏的怨愤,是否至今仍没有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