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嘉+迪吉
摘 要 高校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内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大学生将来是我们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切实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高校学生党员建设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 高校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学生党建与核心主义价值观联动开展的必要性
在现行的条件下,我国正处于思想观念、社会变革、文化相互交融的新时期,践行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走有效的途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多宣传,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多种措施并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方面,这不仅仅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障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这凝结了核心主义价值观的本质,体现了我国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实现价值。这是我们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务人员对核心主义价值观践行的实效的检验。
1.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基层的党建主要就是学生党建,学生党建也是全国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大内容,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基层组织建设,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是高校党组织工作人员在全方面考察学生,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及规律的基础,按照我党的方针政策及要求,在高校學生群体中选择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教育、管理。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入党前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和入党后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大学生正在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当时所处于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追求思想进步的大学生,对于加入党组织的愿望是极其强烈的,高校党组织成为了他们共同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主要平台。党建工作的主要基础和源泉,高校基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这样就要求高校基层人员对于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有一定的创新精神,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使活动的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代表性,使其能够作为核心主义价值观践行的重要保障。
1.2高校学生党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涵盖了三个层次的内容,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与之相对应的对于学生党员的要求也就有三个方面的,在国家的层面上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融入到个人的理想中来;在社会层面上,要树立“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要秉承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把热衷于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人生的目标;在个人的层面上,要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这要具体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按照现行的情况来分析,大学生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基层的教务人员在教学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党建工作中。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是从实践—教育—认识—实践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中,在现实的活动中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去,并与现在的认知度以及尝试,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对于认识的共鸣,可以很好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强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高校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中起到了先锋带头的作用,这样在校园中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学校的党组织建设中,一般会把同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统一来进行培训,大家拥有大致相同的认知能力及水平,这样同学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大家在良好的氛围影响下,相互影响,这样的影响超越了家庭、师长,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高校党建工作逐步形成规模,在学校中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教育的时候,可以通过内部优秀力量起到带头作用,这样一来更加有助于增强内部凝聚力。
2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新的观念促使了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我们要消除消极的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1高校学生党建面临的价值观
现在我国处于的是旧社会主义向新社会主义转型阶段,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变化,随之改变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当然高校学生党员的价值观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性质由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国外的一些观念开始集体涌入我国,对此,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就被很多人所忽视了,很多大学生缺少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不好的价值观开始在学校范围内蔓延。现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人,无法脱离网络而存在,手机几乎是成了必需品,没有手机可能比不吃喝还要难受,这样可能使我们忘了自己曾经所追寻的目标和自己设定的理想,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更容易找到存在感,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更加深了他们想逃脱的想法,社会转型下的危机无处不在,它带来的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这样一来对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2.2思想多元化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
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多元化社会思想的不断碰撞,社会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于以前坚守的事情开始懈怠,这样的多样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高校中,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党建工作。高校的人文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当思想层出不穷的时候,错误的思想也会暗藏其中,这时一部分人就会感到迷茫,当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远远大于他本身的承受能力时,在他们当中就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价值追求等问题。
这样诸多矛盾积累到一起,我国的高校学生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高校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3.1深化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明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挖掘的深度,全面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可以通过不断的深化理论研究来实现,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趋近于完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充分的利用高校人才研究方面的先天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些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理论打的牢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指导他们的行为。
从一方面来看,我们要不断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功能、外延、实践等等方面,还要揭示各种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之道,提高高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理解与认识,在看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深入研究多元文化尤其是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东方价值观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特征,不断挖掘出更多的精髓,从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同时,还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把握大学生党员在思想、道德、价值上追求等等,采用實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深化党员的思想认识,为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2加强教育宣传力度,形成广泛共识
我们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需要不断的把思想传入大脑、传达到心灵已形成广泛的共识。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内长期以来所积淀形成的精神上的文化的称呼,可以作为高校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载体,这样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可以更加增进学生党员的思想、价值观更快的走上正确的道路。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采用多种的宣传方式来进行弘扬,多借助一些新闻媒体的力量,组织一些积极正能量的团体活动,还可以利用各种的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的发生来开展一些主题教育的宣传活动,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帮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用作品来感染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使这样的思想不断渗透,从而引导学生党员的认同度,使其自发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把这种价值观充分的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对于外来思想要抵制住冲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3创新方式方法,注重教育实效性
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容易被高校学生党员容易接受。在新的环境要求下,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满足高校学生党员的需求,根本途径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种方法的实效性。现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方式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对于课程的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不仅仅要从内容上进行改革,主要更是教学方法上的教学改革。伴随着方式方法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便与大学生党员离得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党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成效也便会愈加突显。
4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结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多年实践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的具体表达。我们要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学生的党建过程中,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郭绍均.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14次学科论坛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讨会”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0).
[2] 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内在认同的现状调查和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7).
[3] 沈晓梅,姚冠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
[4] 路强.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5] 杨晓敏,李泽昊.高校学生党员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思考——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研究视野[J].学理论,2015(06).
[6] 汪立夏,杨青,丁丽.新时期高校教师政治态度状况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省高校教师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