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创新初级中学 冯悦多
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理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学习致用的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
但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互抵触,阻碍新课标的实施,导致语文教学改革进展缓慢,滋生出许多与语文教学本质特征相悖的现状,这种教学目标与教育现状相矛盾的长期存在,大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而有必要寻找语文教学的出路,研究有效的对策,在语文教学的领域里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瞭望世界的窗。通过开放教学的各种因素,一点一滴地释放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人。
认识指导行动。在语文教学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其对语文教学本质和学生角色的认识,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能否突破传统的瓶颈,真正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持续发展的自由空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产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在反对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强制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理念。因此,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的,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学习者,而更应该认识到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创设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的各种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涉猎中得到最大的发挥。
积极、主动、全面参与是语文教学强调的重点,而这一重点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提问来完成的。可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很多教师犯了一个通病:为了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既定的教学任务得以完成,提问对象往往偏重于中上层生,提问方式则以“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性覆盖整个课堂。提问对象和方式的狭隘性一方面忽略了对下层生的人格关照,日久积累的自卑感也容易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惰性,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思维开发。
要消除这种蹩脚的提问,首先要保证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开放,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参与,并通过对问题的主动探索,获取成功的喜悦,形成相应的心理结构。此外,提问的方式要趋向多元化,避免对问题答案的急于求成。爱因斯坦说:“找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加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通过质疑开发创造性思维。
练习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延续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反馈和检验。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领悟能力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提供多层次的练习,例如,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实际划分三个层次(A、B、C组)的群体,就要精心设计三个层次(A、B、C组)的练习,从而增加练习的灵活性和弹性,不仅摆脱过去单一练习的机械泛味,而且使学生在可选择的练习中更自由地享受当中的乐趣,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他们各得其所。
“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文学的殿堂里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但是,事实往往不如人意,不少学生在体育课和音乐课表现得比较活跃,一上语文课就俨然泄了气的皮球。究其原因,其一就是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学生的活动空间过于狭窄,局限于不到一平方米的座位上,长时间的空间压抑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压抑,慢慢地衍生出对语文学习的恐惧和抗拒。
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有必要打破固定的学习空间,不要局限于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全社会的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做到资源共享。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像星空一样绚烂夺目,像花儿一样多姿多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优秀与否。一群学生当中,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强,有些记忆能力强,有些分析能力强,他们各具潜能,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他们就能从成功的起跑线上起步。
那么,在对待学生物的产品(作业)和思想的产品(回答)上注意开放评价机制,实施多样性的鼓励。
另外,教师可以尝试将评价的权利下放,适当给予指导,让学生互相评价,以获取更多的鼓励,在开放的评价中迈向成功。
教师只有从内容到过程,从方式到结果,从空间到时间全方位开放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氛围,从而有效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讨,去创造。
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和谐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科目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和谐的师生交谈气氛,打通各种沟通渠道,用心聆听学生的见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引领学生思考的同时,也要用心聆听学生的独特见解。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爱尔兰作家卡瑞说:“大多数学识丰富的成人,他们获得美感的能力反不如年幼无知的孩子。”教师要赏识学生某些石破天惊的见解,做个“擅于应答”的“高明听众”。
沟通无处不在,教师只要用心去经营和开放,学会蹲下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启发者、赏识者,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体验“人逢知己”的喜悦,在共同探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共同提高和进步。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上,教学意识与教学实践的全方位开放,就是对学生学习欲望的唤醒、激励和鼓舞。当然,开放并不意味着放纵,面对孩子,有智慧的开放,播种的是一份鼓励、一种信任、一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