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美琴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思路
钱美琴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在阐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农村产业现状,剖析农村产业融合难的原因,探讨了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思路。研究发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农村产业之间的协调融合发展。基于此,我们需要将造城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产业支撑与“农”相结合,将农民的“上楼”与“就业”相结合,并发挥农户的主体角色作用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产业融合;现代农业;农村产业
我国宏观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增长率之后,开始步入到中高增速阶段,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党的十八大就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而就现阶段这四化同步发展而言,农业的现代化相对来说又是短板,这是由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因为在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要地不要人、要命不要人”都是现实存在的,有数据表明仅2000—2011年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就增加76.4%,而同期城镇常住人口却只增长了50.5%,两者的不同步使得城镇人口密度是从8 500人/km2降至7 300人/km2[1],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在城市规模和占用土地面积急速扩大的城镇化扩张中,适合转移人口的产业发展没有实现与之相配套,形成大量转移劳动力被排斥在城镇化进程之外,也就出现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如果从三农问题化解的视角看,上述阶段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只能够称之为“半工业化”与“伪城市化”。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国家是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统筹经济发展的切入点,这与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间有何关联性?我们从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来看,此次新型城镇化所赋予的职责是将城镇化看成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对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所处角度不同而使得认知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症结所在还是农村产业发展滞后,核心还是大农业问题。而新型城镇化是特别强调了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十八大对新型城镇化的解读也是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周一星教授就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演进过程,即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构成向城镇社会构成、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空间形态向城镇空间形态的转化为本质的多元演进过程[2]。而单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标准只是城镇化的表征,城镇化与产业化是高度关联的,城镇化为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产业化为城镇化充实内涵,城镇化必须要建立在一定产业基础上,这是产城融合发展基础,即以产业为保障,促使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实现城市自身的升级,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持续向上的良性发展模式。张道刚指出要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双向融合”,其实质就是要达到两者之间的均衡发展[3]。而就产城之间的关系来说,早在1826年杜能所发表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中就已进行了阐述,杜能先是假设了有这样一个孤立国,它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4](P20)。在这里杜能不仅分析了“城”与“产业”关系,而且还是将产业发展的递进层次给予充分展示。
而就当前阶段国家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来说,其政策目标与农村产业发展高度关联,新型城镇化推进实施将是以农村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基础。在两者关系上,许毅认为现代化农场的产生与发展,带动了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最终形成新的城镇[5]。而我们在现实中调查情况也发现,凡是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好以及农村产业能够较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区域,其城镇化发展总体情况就好,凡是农村产业发展与需求脱节,即使有政府的大力造城举措,但往往也只能够形成空城,难以从根本上推进农业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多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产业发展不足导致“三农”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切入点应该是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第一产业遭受冷落,国家与农户之间的诉求差异加大
我们常说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且这并不会因为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整体中所占比重降低而改变。可是我们在现实调研中却发现,虽然国家层面上已经将农业发展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加以重视,但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户对农业的冷落情况却呈现加剧的趋势。因为国家是从整体层面考虑粮食安全,而农户家庭则是更多考虑比较收益的高低。一产受到冷落主要体现在农村弃耕情况加剧、农户对农耕地资源使用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农户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投资严重不足等多方面。我们在农业大省安徽省多地的调研中就遇到过这系列问题的存在,其中耕地弃耕抛荒在皖北平原地区,主要的表现就是粗放化经营,例如阜南县有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耕种亲属留下的30多亩耕地,亩均粮食不到新型经营主体产量的三分之二;在皖中丘陵地带以及皖南山区,就直接表现为耕地撂荒,我们调研的皖中地区的一个行政村,其撂荒地甚至占到全部耕地的半数以上,大片的耕地由于长期无人耕种,所形成的盘根草已经让耕地变成了事实上的荒草地,恢复为耕地难度大。
(二)农村第二产业天生不足
对于农村地区的第二产业发展来说,也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但那也只是在物质短缺年代的流星而已,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曾经红火的乡镇企业多数因为竞争力偏弱,纷纷倒闭了,我们在对多个县域产业园区进行调研中发现这些园区当前多数基本上都处在一种圈地状态,即使有少量的二产入驻,也基本存在着规模小或产业结构层次低窘境,其对解决地方就业以及提升农户收入方面作用力较为有限。农村第二产业发展难,这也是存在一定的主客观因素制约,因为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多依附地方某种禀赋优势而发展,其发展中后端是需要依靠生产基地保障,前端是需要市场的拉动,如果基地生产不稳定和产品市场开拓不顺畅,进而就可能造成非生产性成本高企,都将制约农村区域的二产发展。而在现实中农村地区的二产多呈现断节状况,即产业化的链条之间并没有很好的衔接,生产基地由于要面对的农户数量多,交易成本高,市场开拓方面由于远离销售中心,信息不对等和传递都存在障碍。
(三)农村第三产业畸形发展
从三产的发展环境来看,其总是与一定区域的消费能力相关联的,依据“配第-克拉克”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产业的变动存在着一定趋势性,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在经济进一步发展后,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社会结构的变迁就将从传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模式,这也就是说一个产业的发展是要建立在前一个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而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当前阶段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不足,这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也就呈现一定程度的畸形,我们在一些乡镇区域的服务产业调研中发现,除了一般性的商业服务外,增长最快就是博彩有关的是棋牌产业。另外,多地农村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也是呈现候鸟式的波动,即一年收益就靠春节前后一个月,持续性差,使得其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持不足。
(四)三大产业间协调性不足
在农村的产业发展中,现代农业将是发展的大趋势,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现代农业在产业的构建上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型农业”单一性,而是更加强调生产之后的经营,是一种“生产经营型农业”[6],也就是大农业生产观点,更加强调在大农业范畴内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衔接,是农村多产业之间的综合产业,所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以种养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的是以“农”为中心三大产业之间有效对接的大农业产业链发展,而在现阶段的农村产业中,由于产业之间衔接不足,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程度多在80%以上[7]。缺乏衔接也就使得以农为中心的综合效益不高没有改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农村产业发展以及农村产业之间的协调融合,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了解农村产业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从农村产业融合难的原因来看,主要存在这样几方面:
(一)农户缺位
在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多地都是存在着冰火两重天的境况,即政府对此是高度重视,可是农户对此的热情并不高。农户作为农村产业推进发展的主体,其参与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有效调动起来,在现阶段农村很多产业发展中,他们都似乎成了局外人,而导致农户对产业发展的缺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一点的就是从生产型农业向生产经营型农业转变中,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给农户所带来的增值收益并不明显,一般农户的诉求在概念化的现代农业中没有得到满足实现,而已经分层化的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已经不在农业领域,甚至对农业只是将其作为期望收益来源,行为上表现就是搭便车,对农业产业重视度低。
(二)政府错位
当前的粮食安全战略使得政府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是高度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农业作为有公共品性质的产业,政府资金扶持是必然要求,但在实践中政府资金达到效果却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来说政府职能部门存在错位,财政支农资金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中,而这些部门在实施农业项目的过程中,目标导向就是完成上一级的任务考核,而并非真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各地这样的盆景式农业项目就有很多,政府职能部门代替了农户将建设的主导与主体一身兼,由此带来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缺乏农户在其中的参与,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并不是能够实现良好的匹配,进而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其二是因为没有充分调动农户这个主体在其中的作用,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完全依赖政府资金,面对庞大的农业需求,有限的政府资金往往也只能够撒胡椒面,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进程缓慢,农业产业经营风险仍然很高,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
(三)中介抢位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其是与规模化与市场化高度关联的,而这两者又离不开组织化,组织化程度低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弱项,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各地利用政府项目资金也是扶持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农业产业化的中介本应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有良好的舞台空间发挥,政府和农户在初期也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值,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农户对加入合作组织的热情下降,农户与产业化组织之间仍然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关系,部分农户甚至都不清楚自己还是某类合作社的社员,而产业化的中介组织对申报成为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很高,其所看中的并不在农业产业本身的效益,而是来自政府项目扶持资金。
产业化发展思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所在,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所在,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推进。
(一)需要将造城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这从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以及建设实践来看都具有必然性,城镇化的“造城”是在空间以及外形上的发展,而充实城镇化内涵的则是产业发展,这在十八大关于新型城镇化解读中,关于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中得到了强调;而从城镇化前期的实践来看,由于城镇化的空间与形式扩张快于内涵发展,由此也导致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此次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中,我们只有将造城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才能够避免“空城”“鬼城”等境况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做好统筹规划,遵循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来“造城”,以实现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提升[8]。
(二)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要与 “农”相结合
农村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匹配,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但就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框架下农村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来说必须要与“农”字相结合,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我们都是能够得到支撑的,从理论上我们所说的工业化,不仅仅是指城市工业化也应该包括农村的工业化,我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其博士毕业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就将“工业化”重新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他从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的角度定义“工业化”,这不同于其他学者从工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经济比重上升过程来定义工业化,而在工业化的范畴上是将制造业的工业化和农场经营的工业化都包括在内[9](P23-234)。在实践中,我们将现代农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而现代农业所要强调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完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进而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手段落后等问题[10]。从政府的层面上看,也是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产业构建的问题,例如2012年9月7日,李克强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讲话就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城镇化”[11]。
(三)需要将“上楼”与“就业”相结合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难点,也是政府各项工作的一个重点,城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渠道模式,在前期的实践工作中是出现“三不”窘境,也就是“政府不得好、农户不买账、经济不受益”,而其中的症结之一就是城镇化建设是将农户的“上楼”与“就业”割裂开,在安居乐业方面上是片面的重视“居”,而没有突出“业”对居的良好支撑,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要双管齐下,以“业”为主。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发挥农户的主体角色作用,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关系到的却是老百姓的民生,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以农户的诉求为出发点,强化农户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因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两大支柱——造城与产业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农户的参与,当前阶段农户对政府所推进的农村项目热情不高以及参与度较低,就我们在农村的实践调研看,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户的利益在这些项目中没有得到直接的体现;其次是政府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农户对众多涉农产业项目活动缺乏认知。虽然在现有的三农项目中,农户培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就我们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在各类农户培训中重量轻质现象普遍,政府职能部门考核机制就是看数量完成情况,而具体承担培训任务的是一些中介机构,为了凑人数,不管农户是不是有培训需求,都先给拉过来,有的中介甚至连培训形式都不走,直接给钱买农户身份证复印件和填写培训表充数。
从农户方调研所了解的情况看,多数农户对培训其实还是有需求的,导致当前培训效果不理想有三方面原因,即没有选对人、没有选对时间、没有选对内容。对于选对人方面,不能够再按照现在这样的一锅烩培训模式,需要分层次展开,对于浅层次的现代农业意识培训,应该将其作为普适性教育内容,所有农户都要参与,这应该作为农户责任一部分进行要求,与农户的承包经营权以及农业补贴挂钩;次高层次是专业技能培训,其对象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要求是将强制性和选择性结合起来;再高层次培训对象是针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是补贴与付费相结合的培训,通过这分层培训,以解决目前农民培训中有人听不懂有人感觉太简单不愿听的窘境;对于选对时间,也就是政府培训不能够完全按照政府的工作节奏来安排,而需要依据农户的需求来展开,现在的农户培训多集中在下半年,且多数还是在夏秋农忙季节,这就导致在家农户因为农忙而不肯来,外出务工农户不会因为培训而丢弃工作,最终只能够找人凑数,或者找一些人多的行政村来培训,例如我们调研中发现有连续5场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项目只在同一个村开展状况。可以将浅层培训时间定为在春节前后,专业培训和针对性培训规模要求缩小,时间也可以更为灵活;而就授课的内容来说,也不能够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培训之前先调研,做到供求之间良好的对接。
农村产业发展与产业之间融合是“三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的一个突破口,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好外在环境下,怎样做好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推进工作,如何有效结合,这会因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而不同,但有一些方面是共性的,这就是必须要从农户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农户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中应该要做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重视产业的就业弹性,在此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要强化产业之间的耦合与衔接,注重产业效益的提升与收益分配公平,将农村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切实得到贯彻执行。
[1]高卫星.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治理转型[J].中州学刊,2015(6):5-9.
[2]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1):32-35,40.
[3]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1-1.
[4]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许毅.新世纪农村发展道路的探索——兼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J].财政研究,2000(6):24-29.
[6]徐志仓.对农业经营领域几个认识误区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2(5):91-93.
[7]张震等.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优化产业结构[J].前沿,2009(4):56-58.
[8]王余.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构建产业支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186-188.
[9]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谢德体.关于以工业化理念和力度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议[J].团结,2013(3):48-50.
[11]新华网.李克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9/19/c_113137966.htm,2017-03-01.
New Ide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Based on New Urbanization
QIAN Meiqin
(AnhuiInstituteofEconomicManagement,Hefei30059,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industry and the reason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explores the new ideas of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framework.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nee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Based on this,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dustry support and “agriculture”, the farmers “upstairs” and “employment” and play the role of the main role of farmers to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industry integr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rural industry
2017-03-3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AHSK11-12D1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钱美琴(1974-),女,安徽枞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F299.21
A
1009-9735(2017)04-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