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恒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本我·自我·超我
——论《哈利·波特》系列中伏地魔与哈利人格结构的嬗变
蔡 恒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J·K罗琳笔下曾经风靡全球的一部经典儿童读物。小说中的两个少年——汤姆·里德尔与哈利·波特,他们拥有相似的童年,然而却在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两种完全迥异甚至对立的人格特征,从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本文主要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为理论背景,并结合荣格的人格结构论,采用对比分析的手法,剖析了汤姆·里德尔与哈利·波特人格结构的蜕变轨迹,对当代青少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哈利·波特;汤姆·里德尔;人格结构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共有七部,总计4,195页,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儿童读物之一,目前已被翻译成65种语言。其中,第七部小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更是创下英美首日快销之最的纪录,首发当日即售出逾1,100万本。如今,“哈利·波特”已然成为了一个国际品牌。据评估,其价值可达150亿美元。“哈利·波特”之母——英国女作家J·K罗琳也因此名利双收,她不仅被誉为“现代版女狄更斯”,还凭借着丰厚的版权收入登上了英国女富豪榜。《哈利·波特》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其中被塑造得活灵活现的人物。罗琳不仅匠心独运地刻画出了他们的一言一行,更赋予他们以人格,让他们具备了灵魂,尤其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和最大的反派人物汤姆·里德尔(伏地魔的原名)。他们拥有相似的童年——都是孤儿,又都曾在麻瓜世界长大,并且都曾因为身具魔法能力而遭受身边麻瓜小伙伴们的排斥与孤立。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出自人格心理学。其英文“personality”的原型为古希腊文“persona”(意为“面具”)。顾名思义,人格最初的涵义就是指隐藏在人“面具”之下所表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在特征。多年来,不同学者对于人格的定义也有所不同。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构建。”[1]彭聃龄教授则综合了各家观点,将人格定义为“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尽管众学者关于人格的定义所侧重的角度各有不同,但我们仍可确定:性格、气质、情绪、愿望、认知风格和价值观等应是人格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又可称为精神动力学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先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其中,人会受到潜意识本能欲望的控制。据此,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也相应地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即经典的人格”三我”结构论。本我即人与生俱来的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原始生物本能、需要、冲动与欲望,遵循快乐原则。若人彻底被本我掌控,将无视外界的约束,完全按照自己的情绪和愿望行事。而自我与超我外显于前意识中。其中,自我由本我分化而来,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寻求平衡,遵循现实原则。与本我相对立,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自我的伦理道德化和社会规范化形式,由价值观内化而来,行事严格遵循道德原则。有学者认为,超我可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良心”,用于监督和约束本我的冲动与欲望。简言之,本我是服从原始生物本能的“我”;自我是外部表象的“我”,即在他人眼中现实的“我”;超我是严格遵守伦理道德理想的“我”。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论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将人格划分为自我、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主要有人格面具和阴影原型两个概念。人格面具主要是指人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与实际不太相符的面貌或形象,与弗洛伊德的“自我”在某种程度上相似。“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必需的,因为我们总是被迫要扮演许多角色,在与许多不同的人相处时,都要适宜得体。”[1]阴影原型可以理解为倾向于动物最原始本能的阴暗与邪恶一面的自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要是人们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就必须要对这个人性的黑暗面加以克制;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因为它是一切邪恶的来源。”[1]
(一)“本我”—“自我”—“本我”的转换
汤姆的母亲在孤儿院生下他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而父亲在知道母亲是女巫后也抛弃了他们母子,他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他形成了孤僻、傲慢的性格。当邓布利多教授到孤儿院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交给他的时候,他对于这位陌生的长者是非常戒备的,他说话语气盛气凌人、目无尊长,“最后三个字他说得凶狠响亮,气势吓人。这是一句命令,看来他以前曾经多次下过这种命令。”[3]西方学者斯皮茨(Spitz)曾对孤儿院的儿童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母爱的缺失会影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与成长。布恩斯坦(Burnstein)也曾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另有研究发现,缺乏母爱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孤僻、敌对、攻击、破坏等人格特征。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孤儿容易缺乏安全感而本能地产生自我保护意识,故而不愿与人接触,戒备心强,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人格。除此以外,汤姆也对平凡的自我表现出了厌恶的情绪,并产生了对于力量的欲望。当从邓布利多那里知道自己是一个巫师,而不再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小人物时,“他的面孔一下子变了:透出一种狂热的欣喜。然而不知怎的,这并没有使他显得更好看些,反而使他精致的五官突然变得粗糙了,那神情简直像野兽一样。”[3]由此可见,汤姆此时的自我更倾向于本我,行事完全服从于本心和本能的欲望。有评论认为,“他(汤姆)在大人面前善于伪装,在周围的伙伴中间则任凭‘本我’横行。”[4]这正是荣格所提出的人格面具,即人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现出与实际不太相符的各种面貌或形象。又比如汤姆前一刻还盛气凌人,但到有求于邓布利多时,“他突然以一种判若两人的彬彬有礼的口气说:‘对不起,先生。我是说——教授,您能不能让我看看?’”[3]很显然,对于汤姆来说,此时的超我发挥出了其对本我的调控作用,理性暂时制约着感性。邓布利多临走前发现了汤姆从其他小伙伴那里偷来的“战利品”,并告诫他巫师界存在着各种等级的规则和法律,每位新巫师都必须接受并遵守,若是违反了这些法则,他将会面临被学校开除,甚至受到魔法部的严厉惩罚,而盗窃便是不为社会道德所容忍的行径之一。为此,汤姆极力克制住了其人格阴影,即自我中较为猥亵与邪恶的一面。与此同时,他也萌生了登上权利的至高点并统治整个世界的欲望。因为他知道,要想松开束缚住本我的枷锁而为所欲为,无视规则的约束,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改写旧规则或直接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为了这个目标,他不惜继续戴上人格面具,专心研究各类魔法,努力提升自己的力量,并在各科教授面前扮演着彬彬有礼的好学生形象。随着知识的增长,汤姆逐渐发现了生命的脆弱而出于本能地产生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于是他开始寻找得享永生的办法,并最终在斯拉格霍恩教授那里获知了魂器的制作方法——通过杀人让灵魂产生分裂。当汤姆确信自己成长得足够强大后,他首先做的就是将名字改成了“伏地魔”。有评论者认为,伏地魔对原名“汤姆·里德尔”的摒弃,意味着他对自我的抛弃。这同时也标志着他的完全被本能欲望所驱使了。他广招门徒,杀死了许多反抗他的巫师,但他最终的下场却是死于自己的咒语之下。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给予我们的暗示:人如果主动抛弃自我,脱离超我的监控,行为完全受本能牢牢掌控,将难以被社会容纳,结局无异于自取灭亡。
(二)“自我”—“超我”—“自我”的转变
小说的主人公哈利·波特是在小说中被塑造得最为完美的人物,作为拯救巫师界的英雄,他没有英俊的外表,没有强壮的身躯,亦没有聪明绝顶的头脑,即使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学习成绩也很普通,但是罗琳却赋予了他一颗勇敢、真诚、善良以及充满了爱的心。他的人格也随着成长,越来越完美了。哈利从小在姨妈家里长大,住在黑暗并爬满蜘蛛的楼梯间里,由于姨妈一家对魔法的抵触和恐惧,因此他并不受欢迎,而且还要经常忍受达力表哥的欺负。当他被小伙伴们欺负的时候,也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本能地施展魔法让他们抓不到自己,并不会也没有想过要像汤姆那样,主动施展魔法进行报复。显然,此时哈利的本我受到了自我的调节与压制。哈利入学后,偶然间发现了一面神奇的镜子——厄里斯魔镜,它能够映射出人内心深处最强烈和最迫切的渴望。人们从普通镜子里往往看到的只是自我,而厄里斯魔镜却可能让人看到本我。哈利在魔镜中看到了自己与父母在一起,很快他便沉醉于本我的影像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整天守在魔镜面前发呆。可见,哈利此时逐渐放开了自我对本我的压制,行为也受到了“与父母团聚”的潜意识的控制,自我正在向本我嬗变。后来,他在邓布利多的帮助下找回了自我,使其重新回到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点上。哈利在霍格沃茨获得了友情、亲情和爱情,因此十分珍惜在那里的学习生活,也曾极力压制本我的冲动,尽量不作出有违校规和魔法界律法的行为。但他的勇气和正义感也让他可以为了朋友和亲人而不惜打破这些规则:他为了纳威,冒着被开除甚至付出生命的危险与德拉科骑扫帚抢夺记忆球;为了海格,连夜送走挪威脊背龙;为了达力,在校外施展魔法驱逐摄魂怪。正因如此,哈利的人格也不断获得了升华。最后,哈利从斯内普教授的记忆中获知自己的体内有一片伏地魔的灵魂碎片——乃是当年伏地魔杀害哈利父母时无意中所留,而要想彻底消灭伏地魔,就必须要让他亲手杀死自己。为了阻止更多人的牺牲,同时也为了保护自己爱的人,他坦然地面对死亡,决定与伏地魔同归于尽。也正因如此,他最终实现了自我的超越,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哈利舍己为人的精神使得他的人格结构发生了嬗变,自我转变为超我。笔者认为,哈利在完成自我向超我的嬗变的那一刻,他的人格也被升华为了神格。因为传说中,如果集齐了老魔杖、复活石以及隐形衣三件死亡圣器,就能够征服死神,成为死神的主人。但邓布利多曾说过:“你(哈利)才是死亡的真正征服者,因为真正的征服者绝不会试图逃离死神。他会欣然接受必死的命运,并知道活人的世界里有着比死亡更加糟糕得多的事情。”[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成为死神主人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拥有那三件死亡圣器,二是要勇于自我牺牲。哈利正是在下定决心与伏地魔同归于尽时将人格升华至超我的境界,并借助三大死亡圣器迈出最后一步,最终由人格蜕变为神格。中国著名哲学家马德邻教授认为“神化说到底就是人化,神格说到底也就是人格。”[6]因此,人格圆满是神格化的前提。当哈利被伏地魔杀“死”后,他进入了一个看似国王十字车站的神秘空间,在那里他遇见了早已逝去的邓布利多。“十字”意味着十字路口,即选择;同时也让人联想到象征神圣的十字架。很显然,国王十字车站实际上就是摆在哈利面前的一个选择——通往天堂成为神明或回到凡间继续为人。最后,哈利选择回到现实击败伏地魔,并将死亡圣器封存在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很显然,哈利最终放弃了神格并转变回了人格。
汤姆·里德尔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私、贪婪、邪恶等人格阴影,而哈利·波特却拥有着无私、善良、勇敢、正义的人格。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两人拥有着两种极端的人格结构。其中,汤姆过分纵容自己的本能和欲望,无视他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注定不会为社会所容,其下场往往是自取灭亡。而哈利的英雄式超我人格过于理想化,因为超我所追求的是完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完美的人格几乎不可能。我们应合理地协调好全部的人格,并将其中所有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其达到平衡,同时也要找到意识与潜意识的平衡点。这也就是荣格所提出的“统我”,即一种在前方拉动我们前进的力量。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4-581.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0.
[3] J.K.罗琳.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M].马爱农,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07-209.
[4] 戚翠荣.互文·隐喻·镜像——哈利·波特与伏地魔形象的人格特征与隐喻意义论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2):60.
[5] J.K.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M].马爱农,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530.
[6] 马德邻,吾淳,汪晓.宗教,一种文化现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7.
(责任编辑:高 曼)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1.017
2016-12-28
蔡恒(1987-),男,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I106.4
B
1009-2080(2017)01-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