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空缺句和省略》述评

2017-03-11 23:07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文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省略句法焦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天伟



《假空缺句和省略》述评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天伟

由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于2013年出版的PseudogappingandEllipsis一书在生成语法框架下,基于省略结构中句法和语义的互动关系,将焦点移位与删除操作、省略特征和焦点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作者通过跨语言语料,在假空缺句、谓语省略、截省、片语、空缺句和名词省略等不同的省略结构中论证了该理论假设的解释力,并验证了其可行性。该书为推动省略研究的理论创新和类型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假空缺句;省略;焦点

1.引言

PseudogappingandEllipsis(《假空缺句和省略》)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理论语言学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聚焦句法和语义、句法和形态学、语音学和音系学等界面的研究。

省略现象非常复杂,又与语义省略和省略结构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小句(clause)中的省略涉及不同的句法和语义属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该书试图在生成语法框架下,将“基于焦点驱动的移位”(focus-motivated movement)和“焦点与删除”(focus and deletion)关系的新理论结合起来,对省略结构研究提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2.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第1~3章,旨在为后续章节中移位、焦点和删除的整合研究提供实证(empirical)和理论基础。第1章是导论,该章提出4个研究问题并总览全书。第2章对与假空缺句相关的省略结构进行了探讨,目的是澄清假空缺句的内涵和外延,明晰研究对象。该章主要探究了假空缺句与谓语省略(VP Ellipsis)、空缺句(Gapping)的区别与联系。在术语辨析的基础上,该章从跨语言视角对假空缺句进行了分析,涵盖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葡萄牙语和法语等不同语种的语料。本章的重点是对与假空缺句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

假空缺句通常被视为谓语省略或空缺句的一种。基于这两个研究路向,第3章对与假空缺句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在第一种研究路向中,主要涉及3个理论,分别是宾语移动理论(Object Shift)、重名词短语移动理论(Heavy Noun Phrase Shift)和焦点移位假设(Focus Movement)。上述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涉及宾语的移位,具体表现为论元移位(A-movement)和非论元移位(A-bar-movement),前者包括显性宾语移动,后者包括重名词短语移动和焦点移位。在第二种研究路向中,主要涉及两个理论,分别是跨界移位路径(Across-the-board movement approach)和边缘移位路径(Sidewards movement approach)。

第二部分是关于移位的探讨,包括第4章和第5章。该章试图解释假空缺句中剩余成分移位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在移位过程中被删除动词的状态是什么等问题。第4章探讨了空缺句中的论元移位。EPP(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特征通常被认为是触发宾语移位的动因。作者认为基于EPP特征的移位动因,不仅涉及假空缺句,还涉及例外格标记结构(Exceptional Case Marking)和助词(Particle)移动,但这一动因不能解释和推导上述结构与假空缺句在信息结构方面的区别。基于EPP动因,剩余成分可以移位到标志语(Specifier)位置,而在假空缺句中,该移位可以被以焦点特征为基础的移位解释路径取代。随后,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探讨了假空缺句中的约束效果(binding effects)、衍生空位(parasitic gap)和控制现象(control)等。

第5章探讨了空缺句中的非论元移位,如重名词短语移动和句法焦点移位(syntactic focus movement)等。作者主要分析了句法焦点移位的解释路径,并依据希伯来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马来语、朝鲜语和英语等语料,从跨语言视角进行了讨论。本章开篇对第4章探讨过的假空缺句中的约束效果进行了再思考,认为与Baltin的分析相反,约束效果也适用于非论元移位理论。本章重点对句法焦点移位的动因进行了讨论,用跨语言语料证明焦点移位的位置是在vP之上。作者从焦点效果、着陆部位(landing site)、直接宾语剩余成分和介词短语推导以及间接宾语剩余成分推导4个方面对英语假空缺句的句法焦点移位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受焦点特征触发,英语假空缺句也包含焦点移位。

第三部分是关于删除的探讨,包括第6章和第7章。该部分重点探讨在假空缺句的推导过程中,焦点和省略是如何互动的,并分析了焦点和省略的语义特征以及省略结构的删除过程等。作者考察了焦点特征的语义背景,分析了焦点特征与省略的互动关系。关于删除的允准(licensing),作者在Merchant(2001)省略给定(e-GIVENness)研究的基础上,对省略特征(E-feature)进行了修补,提出了新的省略焦点条件,并将其应用到句法推导过程中,试图在焦点和删除之间建立一个更直接的互动。第6章关注焦点和省略的语义学探讨。该章首先评述了以Rooth为代表的选项语义学维度(alternative semantic)下的焦点研究,具体包括选项是如何被焦点引出的,以及对比(contrast)是如何通过算子(operator)的方式来实施的等问题,然后讨论了以此路径进行省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本章还评述了省略的语义允准(semantic licensing)问题和省略给定条件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面临的挑战。前者探讨焦点标引(F-indexing)是如何应用到句法结构中的,目的是允准关于剩余部分的删除或焦点;后者关注省略部分与先行词之间的相互蕴含关系。在梳理和评述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新的省略焦点条件,这一条件将算子引入到省略焦点的解释中,可以更显性地解释删除与对比的关系,如(1)所示。

(1)省略的焦点条件

省略短语(XPE)中成分α可以被删除,当且仅当有一个先行词短语(XPA),且(i)‖XPA‖o或者是或者隐含‖XPE‖f的一个成分,同时(ii)‖XPE‖o或者是或者隐含‖XPA‖f的一个成分。

第7章主要探讨删除的过程(deletion process),从省略特征的定义、位置以及与焦点特征的关系等几方面展开。删除和对比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省略特征和焦点特征的互动,更清晰地展示出来。对比和省略的显性联系(explicit link)为句法中省略特征和焦点特征的互动奠定了基础。省略特征触发删除操作,而焦点特征作用于句法焦点移位是如何从删除部位中移出的。假空缺句删除操作的主要特征是省略特征,移位操作又受对比特征[+contrastive]和焦点特征的驱动。作者认为假空缺句中的相关移位是3个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Lasnik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与动词相关的动词提升(verb raising)和省略特征具有互补关系。

第四部分是应用研究,包括第8章和第9章。第8章针对移位和删除,提出了一个省略的统一解释框架,即省略特征和焦点特征的互动导致删除和基于焦点驱动移位的整合。作者进而将第二、三部分对假空缺句的分析与语段推导相结合,并应用到谓语省略、截省(Sluicing)、片语(Fragment answers)、空缺句和名词短语省略等省略结构中去。假空缺句的推导要经历两个步骤:一是焦点剩余成分从VP中移出,二是核心v的省略特征触发补足语(complement),即VP的删除。谓语省略和假空缺句一样,都涉及VP的删除,V自身的省略特征阻止了动词由V到v的移位。截省和片语都是基于焦点驱动的移位,最后删除TP。空缺句相对复杂一些,作者认为空缺句是一个对比话题——对比焦点结构(contrastive Topic-contrastive Focus structure),删除的部位是TP。空缺句的信息结构也可以通过特征理论来解释,如空缺句主语的对比话题特征触发C域内的成分向话题位置移位。同理,通过讨论DP的焦点投射和DP层面基于语段的删除,也可以解释名词短语省略。

第9章对本书基本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书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3.简要评论

本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丰富了省略研究的理论假设,提出了一个省略的统一解释框架。省略是典型的句法和语义互动的语言现象,焦点凸显是其重要特征。省略研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省略部位是否存在句法?2)同一性(identity)是句法性的还是语义性的?(Merchant 2016)本书恰好解答了上述问题。本书最主要的亮点是基于省略结构中句法和语义的互动关系,提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具体而言,这一框架是将焦点移位与删除操作结合起来,将省略特征和焦点特征结合起来。省略特征和焦点特征既涉及句法属性又涉及语义属性。省略特征为语音删除(PF Deletion)限定了(specify)一个特殊的句法位置。焦点特征通过焦点移位来推导假空缺句的移位和删除分析。只有将对比成分移出限定删除(specified for deletion)短语的时候,焦点移位才能发生。作者提出的统一解释框架的适用性体现在,这一框架既解释了假空缺句、谓语省略、截省、片语、空缺句和名词省略等不同的省略结构,又分析了不同的跨语言语料,为汉语不同省略结构的句法允准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生成语法学界对省略的研究主要有语音形式删除和逻辑形式复制(LP Copy)两种路径,本书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在语音形式删除路径上的又一重要探索。

第二,对与假空缺句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区分。谓语省略、空缺句和假空缺句的概念往往容易混淆,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假空缺句通常被视为谓语省略的一种或空缺句的一种。基于对大量语料的分析,作者先分析了谓语省略、假空缺句和空缺句的句法特征,然后在述评以往文献的基础上,从小句中第一个并连语(conjunct)是否被允准、移位范围、对代词宽泛解读(sloppy reading)的限制程度等方面区别了假空缺句与谓语省略;进而又从嵌入成分和否定范围等方面区别了假空缺句和空缺句,认为空缺句比假空缺句所受的句法限制条件更为严格。上述相关例句如(2)~(4)所示。

(2)This should make you laugh—it did me!(Pseudogapping)

(3)Mary met Bill at Berkeley and Sue did too.(VP Ellipsis)

(4)Claire read a book,and Heather a magazine.(Gapping)

(Gengel 2013:3)

第三,注重跨语言研究,为假空缺句的类型学研究提供了佐证。书中分析的假空缺句语料以英语为主,但还包括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欧洲葡萄牙语、巴西葡萄牙语、法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马来语和朝鲜语等十余种语言,涉及的句法结构类型包括介词补语(prepositional complement)、与格结构(dative construction)和断裂结构(cleft construction)等。书中还重点结合跨语言语料对句法焦点移位进行了讨论,体现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语言学研究传统。

诚然,书中也有不足之处,一是本书应用统一的解释框架,从跨语言视角分析了不同的省略结构,试图彰显理论假设的普遍适用性,但每个省略结构内部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英语谓语省略就可以分为以have、be、不定式标记语to和情态动词等为代表的助动词类别,或以do为代表的虚助词(dummy do)类别,上述类别之间的句法和语义特征都有差异,应用同一个理论假设解释上述差异,会出现普遍性与变异性问题,但文中没有进行区别性探讨。二是省略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书中的分析要么没有涉及,要么未做深入探讨,如局部效应(locality effects)、介词分离(P-stranding)、格匹配(case matching)、标句词(complementizer)删除和一致关系触发语(agreement trigger)等。三是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如截省句和谓语省略的岛效应问题(island effects)、假空缺句的允准机制(即焦点特征、省略特征与允准核心和一致操作的关系是什么?)以及省略的焦点条件与Lobke(2010)允准理论的区别与联系、空缺句移位机制等在书中没有提及,或缺乏详细讨论。此外,书中对假空缺句的研究只有共时研究,没有历时思考,有些历时研究的观点虽然提到,但没有展开论述。

纵览全书,本书对汉语研究的启示最为重要,但书中的语料并未涉及汉语。汉语中是否存在假空缺句?如果存在,汉语假空缺句与空缺句、谓语省略的关系是什么?其允准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汉语空缺结构*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假空缺句与空缺句和谓语省略的区别目前还没有定论,本文暂统称为空缺结构。比较复杂,后行句中剩余部分包括光杆名词、数量宾语、频度补语、持续补语、指示词、领属结构和句式等不同类别,这些不同类别间的普遍性与变异性是什么?书中提出的统一解释模式是否适用于汉语的空缺结构?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张天伟、杜芳(2012)曾探讨过相关问题,认为以往文献中所谓的“汉语空缺句”的性质,大多是一种类似英语的假空缺结构。具体而言,一是假空缺句中存在焦点投射;二是“是”在现代汉语假空缺句中起了重要作用,类似于英语假空缺句中的“Do-支撑”(Do-support)。以数量宾语类空缺句为例,如(5)~(7)所示。

(5)张三吃了四个樱桃,李四五个荔枝。

(6)张三吃了四个樱桃,李四是五个荔枝。

(7)甲:张三和李四刚才茶歇吃了什么?

乙:张三四个樱桃,李四五个荔枝。

例(5)是典型的后行句中剩余部分为数量宾语类空缺句。例(6)后行句中“五个荔枝”是对比焦点,后行句中可以插入“是”,作为焦点标记,起强调作用。而在一定的语境中,前行句中的动词,也可以省去,成为并列空动词句,如例(7)所示。如何从本书提出的理论假设解释上述汉语空缺结构的实际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究。从信息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初步判定,汉语的空缺结构多是一种话题-述评结构,是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语用因素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上述观点只是一些初步看法,还需要结合大规模语料进行深入研究。

Gengel,K.2013.PseudogappingandEllipsis[M].Oxford: OUP.

Lobke,A.2010.TheSyntacticLicensingofEllipsi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Merchant,J.2001.TheSyntaxofSilence,Sluicing,IslandsandtheTheoryofEllipsis[M].Oxford: OUP.

Merchant,J.2017.Ellipsis: A survey of analytical approaches [OL].[03-15].http://home.uchicago.edu/merchant/pubs/ellipsis.revised.pdf.

张天伟,杜 芳.2012.现代汉语假空缺句及其限制研究 [J].外语研究 (6):1-10.

(责任编辑 任凤梅)

通讯地址:100089 北京市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省略限制条件的句法语义对比研究”(13CYY003)的阶段性成果。

H043

A

2095-5723(2017)02-0092-04

2017-04-10

猜你喜欢
省略句法焦点
焦点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焦点
中间的省略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