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双廊白族女性服饰艺术内涵探析

2017-03-11 16:08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白族服饰民族

鲁 云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大理双廊白族女性服饰艺术内涵探析

鲁 云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白族拥有爱美、追求美的天性,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大理双廊白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璀璨夺目的女性服饰艺术,在上衣、裤装、头饰等各个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在审美、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白族人民适应生存环境、物化审美情趣的载体;具有划分社会角色、规范礼仪伦常等社会功能,又是白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

大理双廊;白族;女性服饰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70多万人,分布在云南、贵州等省份。大理双廊古称“栓廊”,距下关35公里,被称为“苍海风光第一镇”。双廊村为镇政府所在地,背靠青山,面朝洱海,是全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双廊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白族居民都能掌握白族话,通用汉语进行交流。

白族人民勤劳善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了底蕴深厚、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白族女性服饰作为白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大理双廊村白族女性服饰的艺术特征

(一)白族女性服饰的制作特点

在白族传统文化的建构中,服饰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服饰不仅是白族人民长期劳动成果的积累,更蕴含着审美情趣、划分角色、规范礼仪等多重内涵。白族先民在四千多年前,已掌握了纺线织布的技术,开始缝制衣服。随着社会的进步,机器生产逐渐替代了白族妇女的手工纺织,生产的布料越来越好,种类繁多,经久耐穿。

在制作工艺上,白族服饰以蜡染和刺绣为主,佩以闪亮光鲜的耳环、戒指、发簪和手镯等配饰,风格独特、实用美观。随着工艺的逐渐精湛,双廊白族女性服饰做工越来越精细,日常劳作的服装也变得更精简实用。用料选择上,由先前耐磨经用的布料,逐渐转变为漂亮大方的纺织品。

(二)双廊传统女性服饰的种类及艺术特征

双廊地区白族女性的服饰根据年龄差异而有所不同,通常而言,根据着装的特点即可判断出女性的年龄和婚育状况,在服饰上显现出审美性和实用性兼具的艺术特征。

1.头饰

头饰是判断女性年龄大小和婚姻状况的重要标志,主要分为两种:

姑娘装,即未婚少女的头饰。少女时头饰为包头,梳一条辫子,盘在头巾中间,头巾叠成长条形;再用红头绳缠绕,在包头左侧用白色缨穂进行装饰。寓意上包含了大理最具代表的四大美景“风、花、雪、月”。包头上蕴含大理的独特景观,用来形容少女的美丽清纯,将白族人民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显现出了白族服饰在每个细节上都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特点。传统头巾使用花毛巾,无刺绣纹样。

婚后装,即已婚女子的头饰。已婚女性头发盘成发髻,用黑色的纱帕裹住头发缠于头上,再用毛巾包住(新娘子用带花毛巾,中老年女性则用扎染印花布)。头饰佩戴“笔子光”(白语,即簪子),耳环带玉片。这种头饰既显出已婚女性的成熟稳重,又能彰显白族女子的美丽大方。

2.上衣

白族女性的上衣特色主要体现在领褂和长衣上。

领褂。白族称领褂为“比甲”。[1]比甲类似于马甲,右衽,在右侧结布纽扣,是圆口的短上衣。领褂在白族女性服饰中颇受欢迎,几乎所有的白族女性都喜欢穿领褂。双廊领褂的特点是没有领子,里面的长衣也没有领子,与江尾一带的领褂大不相同。双廊白族的领褂之所以没有领,是因为白族女子认为把脖子遮住就无法展现出女性之美了。

领褂的用料选取厚实耐磨、持久实用的布匹或灯芯绒,家底厚实的富贵人家则会使用进口的毛料,华贵而耐用。颜色搭配上多为红褂白衣裳、黑褂白衣裳、深褂浅衣裳,也会使用朝蓝色(藏青色)。随着岁月的推移,领褂“厂”字形下增加了绣花和滚边的艺术装饰。

长衣。白族崇尚白色,称赞一个人诚实善良为“心白”。白色是干净、纯洁、善良、坚贞的象征,更有孝顺、吉祥、平安等多重含义。因此不论老少都喜穿白色长衣,衣袖边上有一道滚边,花式为铁锁钮,从下往上依次有浅蓝、白色、深红三道添布滚边。穿的时候喜欢把衣袖反折,便于老年人存放钱物。

3.围腰

围腰主要由腰围、围腰把手、围腰和飘带四部分组成。

腰围。用浆糊糊碎布做成,颜色为绿色、粉绿,缠于围腰下,有细腰的作用。

围腰把手。有三角形和梯形,双廊用丝线,双面绣,三边上有万字边,中间挑花,多是牡丹花,象征富贵。

围腰。古老的双廊白族女性系长围腰,长于膝盖一寸。颜色多为黑色。无绣花,只有围腰下角有滚边,跟长衣衣袖相同。

飘带。有红色、绿色和天蓝挑白花等颜色,双廊白族女性用的飘带是窄的。

4.裤装

双廊传统裤装为棉布裤,多为黑色、天蓝色。双廊白族女性不穿白色裤子,因为山区女性在生产劳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白色不耐脏,穿白色裤子在日常生活中极不方便,为便于劳作裤子多为深色,且没有花样。

5.鞋

双廊传统鞋样为船型绣花鞋,因为鞋体像木船而得名。鞋边绣有梅花,黑皮包头、包后,仅在鞋头绣花样。鞋帮上也有刺绣,作用是提鞋。鞋底为牛皮,颜色以黑色居多,间有赭色和天蓝色。双廊白族妇女的绣花鞋翘头比上关地区的绣花鞋翘,比挖色地区的绣花鞋又要少翘一些。而且,缝制过程中一直夹杂着金线、银线。

双廊白族传统女性穿鞋从来不穿袜子,一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袜子,二是觉得不好看。一般人家只有在喜庆节日或参加重大活动时才舍得穿绣花鞋,平时干活会穿山草鞋(即草鞋)。

6.首饰

双廊白族女性首饰有耳环、手镯和技链等。

耳环。一般戴耳坠玉环。耳坠多为纯银打造,以大小适中为美。耳坠玉环的佩戴,更增白族女子的风情。

银手镯。有纽丝银镯,芝麻银镯(手镯上有小银点鼓出故名芝麻手镯)和面片片银镯(平的雕花)三种。

玉镯。在双廊,定亲的时候男方会送玉手镯给女方,寓意双方的情感天长地久,要团圆,互相珍惜。双廊白族最喜爱绿白分清的翡翠玉镯,已婚妇女佩戴更显温良娴淑。

“六须”“八须”银饰。银质技链,是由小银环扣在一起的链子,有蛇骨链,四面都有环扣,也有单环扣。有几根就叫几须,双廊白族女性不用三根、五根、七根。链子上挂有“小蜜蜂”或是如意头造型的银饰,点釉。底部挂个大钱,在大钱上打孔,缀着挂件,有挖耳勺、针筒、鱼等物,还可以挂钥匙。既有装饰性,又具有实用性。

妇女佩戴的首饰中,以玉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佩戴玉手镯和银质技链是已婚妇女的象征。

7.新娘装

早些时候,新娘穿的是大红旗袍,没有绣花。头发梳成两根辫子,编在一起,头上插花。穿圆头把手鞋(即系带圆口鞋),鞋头绣花。戴麦青色眼镜,以防止新娘害羞,作遮羞之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结婚前夜新娘想起娘家的养育之恩,想起出嫁后的生活,舍不得离开父母哭红了双眼,才戴眼镜遮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潮流传入双廊,很长一段时期新娘喜穿“姊妹装”。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新娘又穿回了白族服装。随着社会的进步,白族与汉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现在双廊新娘装的款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固定模式,或穿民族服装、或穿婚纱,随性而自由。

8.特殊场合的服饰

双廊地区的白族没有特殊场合如祭祀、宗教仪式的服装,先前土司、地主的服装也和平常人家穿的没有区别,只是在用料上比穷人家更好点,装饰更多点。儿童没有成年仪式,在十五、六岁后换白族服装。

俗语说,周城白族服装像牡丹花,双廊白族服装像素心兰,显得素雅、端庄、大方。双廊白族女性服饰在艺术特征上既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又满足劳动人民平时生活的实际需求,给人以美好、舒服、个性、独特等感受,进而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了深厚独特的艺术内涵。

二、大理双廊白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适应生存环境、审美情趣的物化载体

服饰的出现,最初是出于御寒取暖的基本需要,这是服饰最基本的实用功能。白族服饰作为民族服饰中最璀璨夺目的部分,也具备这一功能。而广大双廊白族人民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更使女性服饰有了独具一格的实用功能。如,白族喜穿白色衣服,但双廊白族为了日常劳动的便利,不穿白色裤装;老年人长衣的衣袖反折,是为了存放钱财;围腰喜欢两盒合在一起使用,便于放置财物;制作领褂的布料选择厚实耐磨的布匹和灯芯绒,是为了使衣服经受得住劳动的磨损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国各族服饰的产生,一直如孪生兄弟般在满足实用价值的同时践行着审美功能的实现,体现着不同民族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在一个民族内又存在着各式各样绚丽多姿的服饰艺术,正在于审美观念的不同。双廊女性服饰素雅简洁、美观大方,开创性地将头饰、首饰与服饰相呼应,艺术感较为强烈。双廊白族女性积极通过服饰展现女性魅力,如领褂和长衣无领口,是为了展现脖颈的美丽等,显现出独立的审美意识。

(二)白族服饰具有划分社会角色、规范礼仪伦常的社会功能

伴随着人类的进步,服饰实用功能之外的其他附加功能逐渐衍生出来。除了审美功能之外,最常见的当属划分社会角色、规范礼仪伦常的功能了。杨国凤女士认为,这是服饰由“适身体,和肌肤”的实用功能向“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的伦理功能转变的体现[2]。白族女性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出对白族女子社会角色的划分及礼仪伦常规范的功能。

双廊白族女性服饰的艺术特征与年龄密切相关,不同身份、不同年龄阶段的服饰都有各自的艺术特点,使得白族女子在处理家庭、社会各种关系的角色中,在着装风格、服饰购买上综合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服饰与年龄相关,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的人们,把各个时期相适的着装作为自己生理、心理、社会意义上的期待”[3],角色的变化可以很明显的在服饰上得到验证。如,双廊未婚少女有姑娘装,已婚妇女有特定的服饰装束,老年人的服饰也与中青年有很大的差别。有一些非实用性的装饰,也能显示出一定的身份地位,如佩戴银质技链和玉手镯的女子,是已经结婚的标志;白族少女接受了男方约定购买的手镯,即代表接受男方的婚约请求。

白族服饰的礼仪规范,主要体现在着各种社会角色服饰的女子,在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中,从众意识和民族风俗的影响下,对女性本身的言谈举止、生活义务所做的一些规范。相较于社会角色的划分,白族女性服饰在规范礼仪伦常方面的功能要弱得多。祭祀、宗教仪式等神职人员没有特殊的服饰,富贵之家和平常百姓的服饰在式样上也没有区别,远远没有达到“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的程度,体现出了白族追求自由平等的民族心理。

(三)白族服饰是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

服饰是各民族在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符号,穿民族服饰实践的本身就是在传承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民族服饰是指“在多民族国家里具有民族自我认同、民族标志和识别象征功能的穿戴用品,在我国常常被特指为少数民族的服饰。”[4]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并成为区别各个民族外部特征的重要标识,在民族聚居地区,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双廊作为白族聚居镇,白族服饰不仅把双廊白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更能通过头饰上很细微的差异,把双廊白族女性与大理其他县镇的白族女性区别开来。

双廊大部分白族都在穿本民族的服饰,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本民族的自我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自我意识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5],双廊白族女性,讲白族话,着与汉族不同、与其他地区的白族也不相同的民族服饰,向后代和其他民族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我们是属于同一个民族的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祖先,有着共同的命运和未来,自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四)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

白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白族对美的追求体现在历史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在对服饰的创造和追求上更体现出了这一美好天性。

首先,在服饰颜色的选择上,双廊白族的服饰以白色和蓝色为主。这两种颜色配上各种饰物和纹样,正是纯净、美好的体现。其次,双廊白族女性在服饰的式样选择上,更是以美丽漂亮为最基本的准则,如双廊白族女性认为领子把脖子遮住就不美,所以形成了领褂无领、里面的长衣也没有领的独特风格。此外,双廊服饰中大多加入刺绣等工艺,有诸多的飘带、围腰、头饰等辅助性装饰品,在美观的同时形成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珍品。

张道一教授认为,生活的和精神的直接需要是民间艺术产生的动因。[6]白族的服饰艺术也是源于白族人民生活和精神的直接需要,服饰不仅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好诉求。所以,勤劳善良的白族女性,在生活最艰苦的时候都会穿上美丽、整洁的服装。

总之,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女性服饰文化是白族文化的精粹,是白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完善形成的文化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大理双廊白族女性服饰的传承现状

(一)服装式样的改变

以前白族女子统一着民族服装,没有穿汉装,现在年轻的白族女子都不再穿民族服装。中老年女性服饰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服饰上增加了很多颜色、绣花,变得华丽而花哨,服饰划分年龄的传统功能不复存在。已婚女性的头饰也更加简化,人们觉得这样更简单,穿戴起来不用那么麻烦。围腰也相较过去短了,劳作起来更方便,看着也更秀丽,不会很臃肿。新娘装也不再是传统的民族服装,越来越多的人受西方婚礼的影响而改穿婚纱。现在的服装各式各样,色彩繁多,满目琳琅。

(二)现代人对服饰认识的转变

老人们认为服饰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了,思想也跟着开放的体现。整个世界都是花花世界,什么千奇百怪的着装都有,白族服饰却更像是“戏剧服”。他们不赞同这样的变化,觉得不好看,从服饰上也看不出年龄,更不利于传统的延续。年轻人又觉得服饰的变化好,可以尝试更多的新鲜事物,穿戴起来不用那么繁琐,劳作的时候也没有不方便;认为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了,就应该尝试多样性、享受新生活。

(三)制作工艺的精简化及借用现象的出现

双廊白族女性服饰一直追求耐用、美观和方便相统一的原则,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服饰制作上更加讲求精而简。漂亮的船型绣花鞋更多时候是作为工艺品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皮鞋、高跟鞋、旅游鞋等简便的鞋子。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双廊白族服饰已借鉴了汉族或其他地区白族服饰的风格,年轻人更喜欢在平日生活中穿流行服装,在节日期间改穿民族服饰。很多时候,白族服装也与皮鞋和运动鞋混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白族女性服饰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要想保留承载着白族人民智慧结晶的女性服饰艺术,白族只有在继承传统,保留自身固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服饰文化的精华,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1] 肖丽琼. 大理地区白族妇女服饰初探[C]//白族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14.

[2] 杨国凤. 论中国古代服饰功能的演变及文化意义[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 149-151.

[3] 黄准. 性别视角下的人文视野[J]. 艺术理论,2009(3):58-59.

[4] 黄柏权. 民族传统服饰的当代变迁[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5-21.

[5]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89.

[6] 王平. 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4.

(责任编辑 娄自昌)

On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Bai People’s Female Apparel in Shuanglang Town of Dali

LU Yun
(School of Humanities, Di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Lincang Yunnan 677000, China)

The Bai people is an ethnic communit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They love and pursue beauty very much. In the long history, the Bai people have been praised for their unique female apparel culture with multi-colors and wonderful skills. Female appar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esthetics, enhances national cohesion and so on. It is the carrier of the Bai people adapting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ize the aesthetic taste. It has the function of dividing social roles and norms and embodies the Bai people’s loving of life and seeking of happy life.

Shuanglang of Dali; Bai people; female apparel

TS941.12

A

1674 - 9200(2017)01 - 0068 - 05

2016 - 04 - 05

鲁云,男,彝族,云南凤庆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俗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白族服饰民族
我们的民族
动物“闯”入服饰界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