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温瑞塘河的河流治理与沿岸民俗

2017-03-11 18:42王婕姗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航运温州民俗

王婕姗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民国时期温瑞塘河的河流治理与沿岸民俗

王婕姗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随着水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河流治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民国时期温瑞塘河的河流治理以重修复建为主,其沿岸民俗包括航运、龙舟和婚丧等。温瑞塘河的河流治理与沿岸民俗相互影响、良性互动,对当今河流治理工作及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展有重要启示。

温瑞塘河;河流治理;沿岸民俗;民国时期

Abstract:With the deteriorating problem of water environment, river governanc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social concern.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governance of Wenruitang River primarily takes the form of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and the riverbank folk customs include shipping, dragon boat, marriage and funerals, etc.The mutual in fl uence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iver governance and the riverbank folk customs provide important lessons for the current river governance, and the exploration,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e.

Key words:Wenruitang River; River governance; Riverbank folk customs; Republic of China

温瑞塘河(以下简称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温州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网河道水系,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三溪之水及大罗山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主源头位于瓯海瞿溪街道泉东川村桃源溪。其主河道古称南塘河,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瓯海区的梧田、白象、茶山、仙岩,再向西至瑞安市的罗南、塘下等多个乡镇。整条塘河贯穿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三区一市”,对温州的航运交通、景观生态及环境保护,尤其是温瑞平原的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温州母亲河之称。

目前,对温瑞塘河的研究大多基于环境科学等视角,而对其历史资料的整理研究较欠缺,且多为官

方资料汇编。民国时期是我国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时期,温瑞塘河有其独特的历史。本文探讨民国时期温瑞塘河的河流治理与沿岸民俗的互动关系,希翼对当今河流治理工作及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展有重要启示。

一、温瑞塘河的河流治理

虽然孙中山先生尤为注重民生,并认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1]但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国弱民穷,因而水利治理方面并没有大规模的开发新建,而是总体以重修复建为主。

1911年,塘河河道需要疏浚,但在很长时间后才得到治理。1912年8月,温州遭强台风袭击,塘河两岸数百村庄的居民庐舍被水浸,说明塘河的水位上涨,河道亟需疏浚,堤岸也需重新修建。但直至1915年,浙江巡按使屈映光才聘请瑞安人林大同组建浙江省水利委员会,制订规划,成立三个测量队分驻两浙,进行水利勘测,先后勘测温州瓯江、塘河等多处河道,绘定详图,拟订疏治计划,从而奠定了水利治理基础。1918年3月,“瓯海道尹阑接受黄群等人建议,设立永嘉修浚城河委员会。”[2]同年5月,城区塘河河道疏浚工程已接近完成,河水变清,浚河之效显著。可见,永嘉修浚城河委员会专门管理机构使浚河效率大大提高。

之后,多年暂停治理塘河,但当塘河出现问题时,民国政府亦能及时治理。1936年“永嘉县大兴水利工程,改建灰桥、海坛、广化、西郊及东陡门、下陡门等6处陡门。”[3]这是时隔多年后的一次水利建设,有利于推进塘河的综合治理。但第二年,永嘉、瑞安和平阳公路通车,公路通过塘河水域地带,桥梁堤坝的建设使部分河道支流被填塞。此时本应及时疏浚,但因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温州各界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塘河治理暂时搁浅。不过,据《温州日报》1938年12月7日报道:“疏浚河道决定继续进行—永嘉疏浚河道,昔年曾经筹款举行,惟以当时河水充满,工作为难,当即停工。日来久旱不雨,河水干涸适于工作,吴特派员有见及此,当即组织委员会,继续进行,将前次余款三千余元,先行动支,万一不敷再行设法筹募云。”[4]可见,塘河的治理并没有因为战事而搁浅太久。

民国政府不仅对治理塘河颇为重视,且还关注民意。1940年永嘉继续疏浚城区河道,县政府征求地方人士意见。据《浙瓯日报》1940年2月12日报道,永嘉县政府鉴于本县城区河道淤塞,有碍消防卫生,选派技士王敬仁实地勘测,以便合议疏浚方法;时任永嘉县长为了郑重起见,还将王敬仁的查勘报告中的要点进行公布,征求社会人士的广泛意见,期望更加完善[5]37。可见,当时对治理塘河已较为科学,即先由技士进行实地勘测,然后归结出河流淤塞的原因,最后再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公布方法并关注民意。然而,因为技士有限,且民国政府并没有设置专门机构,一些具体政策难以落实。

民国时期对塘河的治理,没有大规模的开发新建,而是采取重修复建的措施,以维持塘河的基本畅通与良好的整体环境。

二、温瑞塘河的沿岸民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梳理民俗也是对民间生活的一种敬意。塘河沿岸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沿岸民众的生活构成了地方民俗的一部分。

1.航运变化与民众出行

民国之前,温州境内大多数是渡船,“直到民国,引进小火轮后始改用渡轮”[6]。自此,商旅往来便利许多。

小火轮的行驶有利于塘河航运的发展,而经营小火轮的轮船公司竞争十分激烈。《张棡日记》载:“民国十三年七月四日记;趁塘下小火轮,是日新公司有新制汽轮开行,其锅炉用煤油,不用煤炭,来往煤价约省十余金,然火力不猛,行走迟滞八句半钟开至塘下,且不拖带别船。既而旧公司波安空船驶上,而新造会昌轮亦用煤油行驶,乃拖带二只,行走亦迟缓,仍分两只交波安轮拖去,于是本日到小南之小汽轮竟有三只矣。”[7]328-329小火轮既方便了百姓,也给经营者带来了不菲的利润,因而不久之后就有人加入了经营小火轮的行列。“民国十四年一月四日(农历十二月初十日)记:……旧岁瑞安李幼梅等,因项姓航业专利,起而竞争,倡捐购轮行驶用煤油,不用煤炭,其机器之快捷较用炭者数倍,闻自瑞至温向例需四点钟者,今只需二点半即到,而煤力又省十余元,其轮曰‘大发’,附股者为李冀伦、陈亦默等数十人。于是,项荫轩又起而争之,亦出资赴沪购一轮,机亦用煤油行驶,其快不减‘大发’,名即仍旧号‘会昌’。两家同时开行,同时拉客,尔争我夺,形类沪上野鸭。其驶行于河又先后争捷,鼓浪如飞,翻涛滚雪,凡寻常河船过之稍不留心,便遭浪激入舱,急险殊甚。”[7]344可见,轮船公司竞争颇为激烈。

轮船公司的激烈竞争使塘河航运步入了发展的正轨。项荫轩经营的轮船公司,为塘河最早(1906年)经营者。由项荫轩的父亲项香藻始创,初时仅一艘轮船,号“会昌”,后增“波安”号,都用煤炭作燃料。后因日新轮船公司加入竞争,又购入一艘轮船,燃料改为煤油,名仍为“会昌”号。日新轮船公司创立于1924年,瑞安人李幼梅为主要股东,其他股东有李冀伦、陈亦默等数十人,轮船一艘,名“大发”号,燃料为煤油[7]277。汽轮燃料用煤油比用煤炭省钱,且行驶速度快。1926年塘河已有四艘汽轮,后又兴起几家轮船公司参与航运。1931年塘河开通瞿溪至温州城区的内河水运航线,有“飞龙”“顺得利”小火轮在塘河上运行。同年12月成立上海航政局温州办事处,负责管理船舶登记、检查等工作,使塘河上的船只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到1932年,有“永安”号、“新利”号、“中和”号、“会昌”号和“波安”号5艘汽轮,经通济、安平、通利三家公司协商,规定班次与轮期,小火轮的竞争才始告平息,由此塘河航运走上了正轨。

塘河航运过往船只日夜不停,运输十分繁忙。由轮船拖着驳船行驶后,塘河有一半货运和绝大部分客运由过去的木船被轮船所取代,但夜班仍有木船航行。同时,不幸事件也时有发生。汽轮速度快,产生波浪大,加之前期竞争无序,易造成舟船冲沉、相撞事件,致人命惨案。1925年塘河发生了一起航运惨案,死亡3人;1928年帆游河惨案,死5人,为塘河死亡人数较多的一次严重航运事件[8]28。到1930年,因为温州干旱无雨,塘河航运逐渐被迫中断。

民国时期塘河航运经历兴起、发展、鼎盛直至衰落的阶段,如今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塘河航运已基本停滞。

2.龙舟活动

据史料记载,宋时塘河就有龙舟竞渡的活动,但此后均不见有关塘河竞渡夺锦标的记载。民国时期龙舟活动给塘河民俗文化史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塘河龙舟比赛曾盛极一时。《张棡日记》载:“民国廿九年五月十三日记:前日永嘉龙舟竞赛,黄司令、张专员、庄县长、马局长、王警长等均莅观,于获胜者各分别给奖,第一赏红缎大旗,第二则黄缎,第三、四亦奖红旗,得赏者无不眉飞色舞,夸为一时盛举。”[7]582

然而,旧时龙舟活动由于不良风气陈积相沿,造成了诸多弊端。摊派、强索现象严重,铺张浪费,且存在安全隐患,在民间造成不良影响。“惟此俗相传既久,然而舟划必斗,舟斗必争,争则互殴,落水纷纷,易成酿命,而以讼破家者累累矣,可为伤心惨目,故历来官长皆禁之。”[7]173所以龙舟活动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叶适认为:“禁断无益反为酷”[8]30。龙舟活动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特色文化之一,象征着奋发向上的竞争精神。虽然由于一些不良影响引发了社会问题,但摒弃恶习陋俗,有组织、安全地划龙舟,使之健康发展,是为地方文化的重要举措。

3.婚丧文化

塘河的河乡风俗文化底蕴深厚,尤以婚丧风俗为甚。

沿岸的居民,古时每逢清明扫墓、娶亲都雇用花船。后来盘汤船兴起,明净轻便,就改用盘汤船扫墓,花船渐遭淘汰。《张棡日记》载:“民国三年正月二十记:是日,南湖叶宅外眷去谒新坟,并邀予父子同去。内眷坐永茂大盘汤船,外眷则坐永利盘汤船。温郡向有大花船为各家祭扫之用,两首方形仰上,如古人履式,中三舱,亦明窗净几,如‘无锡快’样子。近十余年前,道前河盘汤店之人,依洋式划艇造一船,较光明轻便,于是各船户均依式造之,而税价亦较前有利,于是盘汤船之名大噪,而老花船无人顾问矣。”[7]167张棡记载了从花船到盘汤船扫墓的更替,又有花船和盘汤船的外形,说明塘河沿岸扫墓风俗极具塘河特色。

塘河沿岸的民众临水而居,形成了以船代轿的水乡迎亲特色。塘河上最热闹的事之一,就是碰到送嫁迎娶的船,船上放有龙凤呈祥等图案的绫罗绸缎,红线缠绕好的陶瓷餐具,还有绸带绑好的精美家具。有些人还会从船上扔一把喜糖到岸上,激起一阵欢愉的嬉闹。

塘河一带的婚娶,婚礼十分隆重。《张棡日记》载:“民国六年十月初十记:是夜月色如画,接到叶达夫家一纸,言盘汤船已为定税,惟每天须洋四元。十五日记:昨晚月色如画,自家税船十只赴郡城(叶)德昌家搬嫁妆。于家八点钟动身,至本日下午四点多钟到。”[7]240这是1917年张棡为他的大儿子租十只船到叶德昌家搬嫁妆的情景。由此看来,其嫁妆相当丰厚,婚娶也应十分隆重铺张,费用甚巨。据《张棡日记》前言所说,张棡终生以教书为生,同时也是地方士绅,家中富裕,有一百四十多亩地,收有谷租、麦租和薯丝租等,后“为喜事(儿女婚聘)所累,债台高筑”[7]2,生活拮据,陆续出售三十亩田园。塘河一带婚娶奢侈的不良风气可见一斑。民国时期塘河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影响了塘河沿岸民众的生活,进一步形成了有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俗。

三、温瑞塘河的河流治理与沿岸民俗的互动

塘河是一个流动的整体,其河流治理与沿岸民俗相互影响。

塘河的河流治理对沿岸民俗造成一定的影响。《温州日报》1941年3月29日有《总动员肃清野荷 塘河停运两天—瑞县府令各区乡组捞荷队各轮船民船届时都将参加》一则报道[5]39。其内容为瑞安县境内塘河及支流野荷丛生,阻滞交通,妨碍商旅,虽经不断打捞,还是未能根除掉,又让它滋长蔓延了。所以县政府奉张专员的电谕,决定在四月一、二两日为永瑞平三县河流野荷总动员的肃清期,到时船只除了因公行驶外,一律断绝交通,停止航行,由乡镇公所征集,备作打捞野荷之用。乡镇保甲及船户、壮丁,如有规避或是不尽力于此事,将一律加以拘办。县政府已通知塘下、仙降、陶山各区署及各乡镇组织捞荷队,由建设科指派技士诸葛达、朱保南,技佐叶竹山、袁振球认真督导,并特令各轮船公司及城区、仙降(南岸)、塘下民船公会通知各船户遵照参加,同时布告民众。可见,野荷花已严重影响塘河航运,引起了县政府的重视,动员全民参与除野荷的活动,以期恢复航运。让百姓参与其中,说明民国政府意识到塘河治理与其交通、民俗息息相关,但布告却略显强制生硬,也并未向民众普及环境保护意识。为了维护塘河航运的正常通行即交通民俗的正常发展,推动了塘河的河流治理,二者相辅相成。

塘河沿岸民俗活动对河流治理情况有所反映。在祭祀方面,过去,塘河每遇旱灾,河道涸竭,农作物受害时,沿岸民众都有前往茶山龙潭求雨的习俗。求雨的习俗“据说很灵验,在明代就已远近数十里闻名”[8]37。《张棡日记》载:“民国十八年九月十三日记:本日十句钟,闻莘塍士民千余人,抬红岩神赴茶山、大罗山龙潭求雨。凡预此役者皆专诚勤求,暴烈日中步行上山,均不许手持雨盖,庶几能默邀神佑云。”[7]437塘河河乡莘塍一带农民求雨的习俗,反映出旧时塘河的水利治理情况较为落后,人民在旱灾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只好向龙王祈求施降甘霖。

塘河沿岸民俗活动对河流治理有所推动。塘河自然环境的良好是其民俗活动发展的基础,发展塘河民俗也就要求加强对塘河的河流治理。在以往的塘河的河流治理中,塘河两岸的治理规划多是追求景观和绿化,很少考虑作为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如此塘河的未来也仅仅是温州的“一道风景线”。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今天,要重视塘河交通功能的开发,不仅是在旅游的时候用到船,更可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到船,让“水上巴士”流行起来。这样也可解决温州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竞渡是人文塘河的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城市在建设中都十分强调河流文化的体现,如杭州的“印象·西湖”和漓江的“印象·刘三姐”等,都取得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显著成效。现在,塘河的“印象·南塘”已初具特色,为了进一步开发塘河的传统文化价值,可定期举办有影响力的龙舟节,开展龙舟赛事,将赛龙舟作为塘河旅游的一个文化载体,并打造成温州塘河旅游的品牌,让塘河文化“活”起来。

城市内河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温州城市建设必须更加重视温瑞塘河的环境保护和民俗文化的挖掘、承接与发展,从而延续历史文脉,凸显城市特色。近年来,由于温瑞塘河生态环境的恶化,温州地方政府开展了对塘河的综合治理,既包括环境治理工程也包括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期待温瑞塘河的文化在温州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得以传承与发扬。

[1]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6.

[2] 林长春.塘河纪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2:56.

[3] 温州文史资料:第21辑:温瑞塘河文化史料专辑[M].温州:温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269.

[4] 孙焊生.温州老新闻:上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2:59.

[5] 孙焊生.温州老新闻:中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2.

[6] 邱国珍.塘河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2:20.

[7] 张棡.温州文献丛书:张棡日记[M].俞雄,选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8] 瓯海文史资料:第11辑:塘河文化(瓯海篇)[M].温州:温州市瓯海区政协文史委员会,2005.

[责任编辑:王兴文]

Wenruitang River Governance and Riverbank Folk Customs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WANG Jiesha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TV882.855; K892.25

A

1671-4326 (2017) 03-0021-04

10.13669/j.cnki.33-1276/z.2017.049

2017-04-11

温州大学与中共温州市瓯海区政府党史研究室合作项目(RH1603006);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3162016019)

王婕姗(1992—),女,山西太原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航运温州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温州,诗意的黄昏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