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梓岚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20世纪30~40年代青海畜牧业的革新与困境
袁梓岚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青海畜牧业由以自足为主发展到面向市场以营利为目的。青海以其有利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国出口羊毛的重要产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巩固抗战大后方的推动,青海畜牧业在畜疫防治、畜种改良、牧草种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青海畜牧业实现了初步现代化。但是由于人力、物力投入的限制,繁杂的捐税、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阻碍了青海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青海畜牧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只是迈出了一小步。
青海;畜牧业;贸易;管理
畜牧业作为青海人民赖以生存的产业,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或以畜疫防治为研究对象;[1-2]或以羊毛业的发展,及羊毛贸易中的制约因素为对象;[3-4]或探讨甘宁青畜牧业的现代化问题,[5]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对20世纪30~40年代青海地区畜牧经济的革新,及其所面临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势高寒,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这种气候条件决定了畜牧业是青海的主要产业。青海除了东部和南部的河湟流域存在农业区外,其他地区均为畜牧区。青海以蒙藏民族为主,他们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畜牧是他们全部的生活来源,他们也会以牛羊肉或兽皮从中原换取其他产品,但这些只是基于满足生活需求的小规模贸易。
自五口通商始,中国的传统经济便逐步遭到破坏,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位于中国西北偏隅的青海也逐渐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被纳入到世界市场之中。据载“英商‘新泰兴洋行’于光绪十八年(1892)最先闯到青海”,[6]同时,渠占辉依据海关统计得出“西北羊毛出口始兴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7]的结论,由此可知,至19世纪末期青海的经济已受到西方经济因素的影响。由于近代中国工业水平滞后,使得中国虽然有大量羊毛,但却缺乏将羊毛制成产品的技术,因此,羊毛主要以出口的方式参加贸易,作为青海最主要产品的羊毛由此进入世界市场。青海的畜牧业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而是参与全球贸易,以盈利为目的,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过度。
出口贸易成为青海羊毛业发展的主要方式,这也势必促使青海畜牧业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满足这种需求。青海羊毛以“西宁毛”质量最好,但由于不注重品种培育,质量相对于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产国——澳大利亚所产羊毛稍差。因此,从品种、饲养、管理、剪毛等方面进行改进,以适应出口的需要,成为青海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青海地势高寒,牧草鲜美,是一个天然大牧场,生活其中的蒙藏民族以畜牧业为生,畜牧是他们经济生活的来源。蒙藏民族的人民沿袭着一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靠天养畜,自然生长。这种粗放的经营方式限制着青海畜牧业的发展,在畜疫防治、畜种改良、抵抗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影响着青海畜牧业的扩大和牲畜质量。青海畜牧业要成为面向市场的产业,就必须克服这些弊端,稳定地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因此青海畜牧业必须从各方面进行改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畜疫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造成大量死亡,给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成为畜牧经济的大敌。据中国红十字会调查报道,1930年,青海发生牛、羊瘟疫和猪霍乱,海北蒙族地区约死亡牛、羊120余万头;海南藏族地区约死亡牛、羊180余万头;玉树二十五族地区约死亡牛、羊220余万头。其中牛的死亡率达30%~70%;山羊、绵羊、骆驼死亡率为60%。[8]瘟疫传播迅速,蔓延地区广,死亡率高,是阻碍畜牧业扩大的重要因素,也给牧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42年青海发生大规模牛瘟,蔓延至青海各牧场,损失惨重,据青海《民国日报》报道,死亡牛在110万头以上。以当时一头牛的市价为五千元计算,损失高达五十五亿。可见,一次大规模的畜疫给社会经济和牧民造成的损失之大,所以有效的畜疫防治是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有效的畜疫防治,才能在畜疫来临时避免大规模的家畜死亡,从而减轻损失,保障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民国时期畜疫频发,大量家畜死亡,不但给牧民和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引起了民众的心理恐慌,使得畜疫防治显得更加紧迫。
国民党南京政府于1934年在兰州成立西北防疫处,设有疫苗、血清制造和兽医门诊等部门,协助甘宁青地区进行畜疫防治。同年,由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拨款在青海成立青海卫生实验处,并于1935年派员至青海进行畜疫调查,青海的畜疫防治逐步走上正规化道路。20世纪30、40年代频繁发生的畜疫,给牧民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尤其是抗战后方的建设。青海省政府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请农林部于青海设立兽疫防治机构。农林部部长沈鸿烈于1942年青海牛瘟发生之时,到青海游牧区进行视察慰问,组织成立兽疫防治大队,协助青海省政府实行防疫工作。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畜疫防治工作,1943年将畜疫防治大队改组为青海兽疫防治处。在各机关部门的协助下,防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畜疫防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统计,农林部青海畜疫防治处于1943年成立之年即制造疫苗血清184 882毫升,防治家畜头数12 802头。[9]地方防疫机关的设置,及防疫药品制造,改变了传统防疫方式,①加大了防疫力度,无疑将会取得更好的防疫效果。在成立畜疫防治机构的同时,青海省也加强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1936年,青海省政府在西宁举办了第一期“青海省高级畜牧兽医训练班”专门培养畜疫防治人才。1946年元月筹设畜疫防治人员训练班,培养专业人才,招收初中毕业生60名,学制最初定为一年,后来改为三年,学习期满后,被派到各牧区从事防疫工作。[9]专业兽医人才的培养,兽疫防治机构的成立以及防疫药品的制造使青海防疫事业步入了现代化,使畜疫防治成为一项常规事业,青海的畜疫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防治。
在开展畜疫防治,降低因畜疫给畜牧业造成的损失的同时,关注青海建设的人士也在为青海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以促使青海的畜牧业可以生产更优质的产品,以扩大市场,增加经济效益。羊毛作为青海最主要的出口产品,提升羊毛质量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增加利润是青海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改良畜牧业主要从改良畜种、种植牧草、改善管理等方面入手,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出产率。用更加精细的管理,生产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青海的气候条件决定着畜牧业是青海的主要产业,牧民的所有衣食住行及日常用品或直接或间接都依赖畜牧业。青海畜产的种类丰富多样,主要有马、牛、羊、骆驼,还有驴、骡、猪、鸡、鸭等家畜。羊是青海的主要家畜,据青海建设厅于1934年调查,全省共有羊二百一十万零四百七十头。[10]羊的品种主要有柴达木羊、小尾羊、大尾羊、玉树羊、山羊,其中小尾羊是青海的特产,体型高大,毛细长,每只羊每年可剪羊毛五斤,且毛质比国内其它地区较优,但与国外的优质羊毛比较还是稍逊一筹。据浙江绍麟的研究称,中国之羊毛有五大缺点:死毛、粗毛、夹杂物、品格不齐、输出数量无定。[11]中国的羊毛业只有对这些缺点进行改进,才能生产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羊毛,促进中国羊毛业甚至是毛织业的发展。
提高羊毛品质,最根本的是改良品种,优良的品种才能产出高质量的羊毛。完全引进国外优质品种,家畜不一定能够适应气候的改变,或者在新的环境下不能够产出和原来质量相当的羊毛,并且成本较高,最便利高效的方法是对本国较优质的品种进行改良。董涵荣在谈到改良青海畜牧业时指出,改良羊的品种首先要选择品质优良的种羊,既可以选择国外的优良品种与我国较好的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品质优良的羊种;也可以利用本国品质优良的羊种进行纯种交配,使羊的品种逐步得到纯化、优化。选择优良种畜,主要从外貌、能力、血统三项进行鉴别,从中选出优良品种;选择优良品种后进行近亲繁殖,作纯系自交,使其优良特性得到强化,待其特性固定后进行同品种杂交,进行推广。或选优良纯系品种杂交,第一代杂交可集两品种之优良特性于一身,这种杂交应充分利用其第一代的优点,而用于品种改良则需要长期不断的实验才能得到优良品种。或杂种繁殖,即不同种类的杂交,目的是产生新的品种,如公驴与母马生骡,黄牛与牦牛杂交生犏牛,集种畜的优点于一身,值得提倡。[12]品种改良从根本上改变畜种,优良特性更加优化,不足之处得到改善。优良的品种有利于提升青海畜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带动青海畜牧业的发展。
青海畜牧业是靠天养畜,自然生长的粗放型畜牧业,四季变换所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畜牧业有着很大的影响,青海的牲畜要经历春肥、夏壮、秋瘦、冬死,严重阻碍了青海畜牧业的发展。青海传统畜牧业并没有种草、储草的习惯,只是随季节变化而改变放牧区域,冬季到较温暖的湖滨放牧,夏季则顺河谷而上,到较凉爽的山地放牧。[13]这种粗放式的经营不能有效保障牲畜对食物的需求,食物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气候,冬季寒冷的天气使牲畜没有充足的食物,食物不足必将影响到牲畜的生长,甚至会引发疾病导致死亡。因此,种植牧草以解决牲畜在冬季食物不足的问题是发展畜牧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青海土壤多碱性且富含石灰质,适合栽培苜蓿、燕麦等高质量的饲料,且这些饲料也比较符合家畜口味,产量高,耐寒,生长期长,还可以制成干草或青贮以供冬季使用。种植牧草不仅改变了家畜的营养状况,也使家畜在冬季有充足的食物,不致因缺乏食物而死亡。[14]青海粗放型的畜牧业不注重对牧草的合理分配,往往任其自由生长,家畜随意食用。畜牧和农垦(种植牧草)相结合,适当调配家畜放牧区域,合理利用和保护牧草的生长,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可以使家畜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天然牧草,若经大量牲畜之践食,而不予以修养,则不数年而成为沙漠”,[15]合理调配放牧的时间和区域,使牧草得以恢复生长和更新,可以防止放牧区域的收缩。人工饲料与天然牧草相互补充,减少季节变化对食物的影响,使家畜有充足的食物,从而保障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自然灾害的侵袭,也是青海畜牧业遭受损失的重要原因,无论是突发的雨雪、冰雹灾害还是野兽猛禽都会给畜牧业造成损失。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为家畜建立棚舍是避免风雪、冰雹和猛禽侵袭的有效方法。“每届深秋霜降之季,早晨畜草多着有白霜:露宿之牲畜,最易食附近牧草,如妊畜啮食着霜之草,胎畜立即流产”,[15]胎畜流产直接影响着家畜繁殖、牧群扩大,建立棚舍进行管理,则可以避免此种事情的发生。加强对家畜的管理,增强抵御灾害侵袭的能力,可以减少灾害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
①根据书中的讯息(书名、序言、目录等),对书籍进行初步分类(是小说类的,还是论说类的?是论说类中实用性的,还是理论性的?)以便决定你的阅读目的。
成立畜牧合作社和建立畜牧场是改进畜牧业经营的有效方式,既可以利用国家资源对畜牧业进行改良,又有利于新经营方式的推广。1937年,在青海筹设畜牧合作社,以便选购良种,试行交配,并研究合理的管理方法,逐步改良畜牧业,并对生产有方者进行奖励。[16]建立合作社从选种、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良,促进畜牧业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并对积极从事生产的进行奖励,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1934年,宋子文视察青海时,决定在西宁城外建立一个大规模畜牧场,经费由国家经济委员会筹拨,并且计划在畜牧场附近附设兽医院,防治畜疫。[17]同年八月经济委员会农业处技正牛鼐鄂,兽医专家富仁特,翻译五近任等,在海南警备司令部副官主任赵国桐的引导下,一行共八人,前往考查畜牧场路线,全场面积共六万余亩。大型畜牧场的建立正是借助国家相对丰富的资源、进步的知识人才以及管理理念对畜牧业的经营进行改革,用更加合理、高效的方式管理家畜,并逐步推动整个青海地区畜牧业的改革。
在民国时期,青海畜牧业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以及畜牧业发展和国家建设抗战大后方的背景下,开始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从畜疫防治到改良品种、种植牧草、改进管理等方面,青海的畜牧业向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畜牧业的经营以面向市场、提高产品质量为导向,并逐步提高对各种灾害的防御能力,青海畜牧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市场对畜牧产品的需求,抗战建设大后方的要求,使得青海畜牧业的近代化不仅受到牧民和商人的重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尤其是在畜疫防治和建设大牧场中,国家扮演着主导角色。但是,抗战也使国家和地方都不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使得青海畜牧业未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较低,不能对羊毛等原料进行深加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民族危难日益加深,东部地区相继沦陷使西北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开发西北的呼声再次高涨。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宋子文在兰州考察时指出“西北建设不是一个地方问题,是整个国家问题。现在沿海沿江各省在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我们应当在中华民族发源地的西北,赶快注重建设”,[18]开发西北不仅关系着西北建设,更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在国家命运的推动下开发西北的政策得到了实施,“七七事变”之后得到积极推进。开发西北是在抗战形势日益紧迫的情况下提出的,开发西北的真正目的是支援前线,为前线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因此,西北经济建设是被置于抗战需求之下的,抗战的需求是西北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抗战前线对人力、物力的大量需求,使得用于建设西北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建设西北的计划都未能得到充分的实施,西北的各项建设成果都是有限的。当时,青海在马家军的控制下,马家为了全面掌控青海社会,极力阻止南京国民政府权力的深入,阻碍着国民政府建设西北计划的有效实施,降低了建设成果。在地区经济发展与个人利益之间,马家更多的是选择个人利益,国民政府对建设青海的投入,更多的被马家用来扩充自身实力,而真正的经济建设则受益较少。抗战的艰苦环境使得国民政府对青海的投入很有限,而马家的阻挠及中饱私囊使得这有限的投入发挥了更小的作用,使青海的现代化建设更加缓慢。
青海深居西北内陆,山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直至1923年京张铁路延伸至包头,通过水运或陆运运至包头的羊毛,才得以通过京张铁路运往京津地区。在京张铁路开通到包头之前,青海的羊毛需要用骆驼、牦牛或水路运到更远的张家口或丰镇才能由铁路转运京津地区。由于甘宁青地区铁路及公路还未开通,商人们只能充分利用原有的交通条件将羊毛运出。其中独具西北特色的骆驼、牦牛和皮筏子在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骆驼的行进速度具有很大的季节性,秋冬季节气候变冷,骆驼的行进速度较快,春夏季节天气渐暖,骆驼进入脱毛季节,行进速度较慢,不适合长途运输,所以骆驼运输主要在秋冬季节。牦牛尤其适合冬季运输,但是速度比较慢。皮筏子主要是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皮筏子沿黄河的支流湟水顺流而下,由于湟水河面较窄,使用小皮筏子,至兰州河面变宽,则改用大皮筏子。尤其是牛皮筏子在运羊毛时,不需要充气,可以直接将羊皮塞入皮胎中,所以大的牛皮筏子可以载重二三万斤。[19]骆驼的一般载重量为300公斤左右,牦牛每头可载羊毛150多斤,故而,人们通常使用水运,水运无论在运费还是在速度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水运的季节性以及所流经的范围有限,有时不得不采取陆路运输。黄河在甘青一带结冰期较长,所以水运主要是在水量比较充足的夏季,而夏季刚好是骆驼脱毛的季节,使得水运和陆运得以相互补充。这种水陆结合的方式,是运输青海羊毛的主要方式,使青海羊毛得以源源不断地出口。但这种方式无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公路、铁路运输日益发展的时代,驼运和皮筏子水运显得缓慢且成本较高。无论是在运输速度上还是在安全性或成本上,驼运和皮筏子水运都不如公路和铁路,交通条件的落后直接增加了运输成本和难度,增加了贸易成本。
在青海羊毛运往天津的过程中,运费和捐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青海没有修筑公路和铁路,决定了只能采用古老的运输方式,商人也通过各种方式节省运费,而税收是商人无法控制的。自1929年始,甘宁青分治,青海始设省。青海省的成立,改变了原来的政区格局,也对经济政策产生了影响。在甘宁青分治之前,羊毛征税仅有甘肃皮毛税局征收的羊毛公卖税一项,并且羊毛运至天津收购价格较高,羊毛商将青海羊毛运到天津卖给外国商人可以获得较丰厚的利润。至甘宁青分治以后,羊毛成为青海的财政命脉,羊毛被增加了名目繁多的捐税,甘肃省和宁夏省也增加了过境税,使得青海羊毛运至天津的成本大大增加。同时,天津的青海羊毛市价由于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价格下降,使得将羊毛运到天津已无利可图。据统计每担(百斤)羊毛的捐税主要有:剪毛税、洗毛税、出山羊毛税、羊毛临时维持税、羊毛公卖维持税、三成教育捐、二成义务捐、羊毛担头、甘肃过境税、宁夏过境税等十种。根据张心一先生的统计,每担羊毛由青海运到天津,运费为十六元二角,各种捐税为二十五元零八分,共计四十一元二角八分,而天津青海羊毛的市价才四十元。[20]这种无法获得盈利的状况,使青海的羊毛商不愿再收购羊毛,青海的羊毛业呈现出衰落之势。“所积大批羊毛,无法销售,年积月累,多被腐化,岁蒙藏民族廉价出售,而毛商咸云捐税繁苛,无力收买。”[21]可见繁重的捐税是青海羊毛无法售出的重要原因。繁重的捐税给青海羊毛贸易加上了沉重的负担,毛商因利润无法保障而不再收购羊毛,青海羊毛业逐渐衰落。青海最重要的贸易——羊毛业衰落,使得青海省失去了重要的财政来源,青海的经济状况与财政状况都呈现出萎靡之态。
近代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之后,虽然经历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但中国的工业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居于中国内陆深处的西北,工业水平则更低,虽然左宗棠早在1876年便在兰州创办甘肃织呢局,但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官营的毛纺织企业拥有较雄厚的资本尚且如此,“私人所经营的羊毛纺织业,均以资力有限,出品不良,且无大规模组织。所以尽管羊毛的品质良好,而毛纺织业在西北终不能发展起来”。[22]1937年,夏仲毅与我国实业界人士认为青海羊毛极其丰富,准备创立大规模羊毛厂,各主管机关也认为“毛商不图改良,复多被外商操纵,漏卮颇巨,该商等合资创办大规模羊毛厂,挽回利权,殊堪鼓励”。[23]而此羊毛厂并非对羊毛进行深加工制作成品,此厂主要设有洗毛部、消毒部、检验部、打包部等部门,只是对羊毛进行整理以利出口。西北羊毛工业落后,不能将羊毛制成成品,只能以原材料的形式卖出,并且以出口为主。因此,国际市场对中国羊毛需求的变动对青海羊毛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国际市场对青海羊毛的定价决定着青海羊毛的价格,使得青海羊毛业的发展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缺乏自主性。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本国毛织业,才是保障羊毛业长远发展的有效方式。同时,“若能设厂自制,不仅挽回利权,且可解决民生主义中之[衣]的问题”,[24]中国工业发展的意义重大,不但能够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也能够解决民生问题。
深居内陆的青海,在其优质羊毛的吸引下,逐渐被纳入世界市场。青海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亦同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青海畜牧业开始为市场而生产,并由此展开了对青海畜牧业的改进,提高抵抗灾害、疫病的能力,通过改良畜种,改进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但抗战的社会环境,及中国落后的工业生产力,闭塞的交通,繁杂的捐税都阻碍着青海羊毛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代科学的引进,进入世界市场的需要,使青海人民对畜牧业管理与经营方式的认识发生了改变,逐渐转变传统粗放型的经营模式。20世纪30~40年代畜疫频发给青海牧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引起了社会恐慌,近代畜疫防治方法被引入青海,为青海畜疫防治走上规范化、常规化奠定了基础。由于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较低,出口成为青海羊毛进入市场的主要渠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青海羊毛销路的重要保障。为了增强青海羊毛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了从各方面对青海畜牧业进行改良的方案。从品种上对羊毛的质量进行根本改变,也从牧草、管理等方面保障家畜的营养与安全。改变青海畜牧业靠天养畜的状态,通过更加合理的经营管理减少各种灾害给畜牧业造成的损失,并提高产品质量。但是,战乱的时局以及强大的地方势力,都使得不能对青海畜牧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严重阻碍着青海畜牧业的现代化进展。本国毛织业的落后,使青海畜牧业的主要产品羊毛过度依赖世界市场,面对世界市场需求的波动而束手无策。闭塞的交通、繁杂的捐税大大增加了羊毛运出的成本,当青海羊毛价格过低时,羊毛商便不再收购羊毛,青海羊毛只能被废弃,“出口量约占生产量百分之一六,本省消费量约占百分之八,而废弃量竟占百分之七六”,[20]可见,青海羊毛的发展空间之狭小。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和适应市场的需要,从各方面对青海畜牧业进行了改革,开启了青海畜牧业的现代化历程。但青海畜牧业在发展中也受到诸多限制,使得青海畜牧业只是在现代化上迈出了一小步。
注释:
① 传统防疫方式主要是“种牛痘”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会使牛死亡。
[1]毛光远.20世纪40年代甘宁青畜疫防治析评[J].中国农史,2009(9):23-35.
[2]毛光远.抗战时期青海蒙藏牧区畜疫防治述论[J].青海民族研究,2008(4):80-84.
[3]李晓英,王正儒.近代甘宁青羊毛业论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3(2):80-85.
[4]李晓英.双重因素制约下的羊毛贸易(1894-1937)——以甘宁青为中心的考查[J].西北师大学报,2011(5):43-49.
[5]黄正林.民国时期甘宁青畜牧业的现代化问题[J].青海民族研究,2013(4):139-145.
[6]青海省商业史志编委会.青海商业史料汇编:青海商业志[M].1988:43.转引自胡铁球.近代青海羊毛对外输出量考述.
[7]渠占辉.近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羊毛出口贸易[J].南开学报,2004(3):113.
[8]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124-125.
[9]马献瑞.青海的畜疫防治事业[J].西北通讯,1948(3):3-5.
[10]和.青海畜产种类及分布概况[J].新青海,1936(15):79-82.
[11]李自发.改良青海绵羊品种商讨:改良羊种之必要[J].新青海,1933(10):8-11.
[12]董涵荣.改良青海农业畜牧应取之方针[J].新青海,1933(10):85-94.
[13]周廷儒.环青海湖区之季牧移动transhumance[J].读书通讯,1943(79-80):21.
[14]张建基.青海畜牧之纵横剖视[J].新青海,1936(4):23-32.
[15]王连三.发展青海畜牧事业应注意之几点[J].新青海,1936(1-2):30-33.
[16]蒙藏通读社.青海省府筹设畜牧合作社[J].蒙藏月报,1937(1):34.
[17]公玉.青海将设大规模畜牧场[J].西北春秋,1934(5):5.
[18]宋子文.建设西北[J].中央周报,1934(309):40-41.
[19]几志直方.西北羊毛贸易と回教徒の役割(日文)[M].东京:东亚研究所,昭和十五年(1940):84.引自:李晓英,王正儒.近代甘宁青羊毛业论述.
[20]王智.青海羊毛的负担及其对于各方的影响[J].西北杂志,1935(1):48-54.
[21]捐税奇重下之呼声[J].新青海,1933(8):36.
[22]丁逢白.西北的畜牧业[J].蒙藏月报,1936(4):24-29.
[23]中央社讯.青海将设大规模之羊毛厂[J].边疆,1937(5):68.
[24]业.青海羊毛事业之现在及将来[J].新青海,1933(5):71-79.
(责任编辑 杨永福)
Innovation and Predica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Qinghai Between the 1930s and 1940s
YUAN Zil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20, China)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capitalist economy, Qinghai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ed from self-sufficiency to marketoriented pro fi t as the purpose. Qinghai with the favorable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rigin of China export of wool. To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e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rear area, Qinghai animal husbandry reforms in animal epidemic prevention, livestock improvement, grass plant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and has basically realized modernization. The limited 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and miscellaneous taxes,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foreign markets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Qinghai, but it has only moved a small step forward on the road to modernization.
Qinghai; animal husbandry; trade; administration
S8
A
1674 - 9200(2017)02 - 0032 - 06
2016 - 10 - 01
袁梓岚,女,河南汝阳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边疆区域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