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百 红
(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
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创新性探究
孙 百 红
(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周边外交的新理念和新目标,他的周边外交思想渊源丰富。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是其理论灵魂,中国传统的“和”文化表现了其民族品格,而独立自主、周边稳定、和平共处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一脉相承。习近平思想主导下的中国周边外交工作,改善了中国形象,重塑着周边秩序,对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形成影响深远。
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渊源
2013年10月24—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1]2014年11月28—29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2]这两次外交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周边外交在外交工作中的优先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各种国际组织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程度更加深入,不同国家的经济体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本特征;三是亚洲国家在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创造了发展的“经济奇迹”,亚洲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美国、欧盟并列,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板块,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倾斜;四是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在国际排名中跃居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这种世界多极化趋势、亚洲经济体的崛起和中国的强大逐渐打破了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社会既定利益格局。为了“恢复平衡”,美国利用亚太地区、中东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亚洲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断挑起亚洲各国纷争,大肆宣扬 “强国必霸”、中国威胁论,欲以此来限制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发展。中国周边不稳定的因素开始凸显,2012年以后中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引发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的南海纠纷不断,影响我国南海安全。2015年9月中印边防部队因控制线巡逻问题发生对峙,两国高层互访推迟或取消。朝鲜核试验问题难以解决,韩朝关系日趋紧张,2015 年12月金正恩宣布朝鲜已成为核强国,随时准备好使用自主研制的原子弹和氢弹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3]2017年3月美国的萨德反导系统进入韩国,中国周边陷入核战争的阴影中。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始终为民族、宗教问题困扰不已,军事摩擦冲突不断,偶有升级。亚洲地区的冲突和争端频发,地区不稳定不仅没有消除,似乎还愈演愈烈,这是新时期中国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外部挑战。中国是按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布局、美国的外交节奏日益陷入所谓地区冲突、领土领海的争议中去,还是打破周边外交僵局继续坚持走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直接面临的外交抉择和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工作面临的战略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要继续走深化改革开放之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将周边外交工作置于中国外交的优先地位。在2013年10月外事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周边外交提出了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积极与周边国家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安全合作、开展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视角进行合作的总体布局,把中国梦与地区梦、亚洲梦对接起来,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周边外交目标。在外交实务中,中国积极主动地开展丝路外交,强调大国责任,强调让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周边国家,与周边国家走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社会新秩序。概而言之,十八大以来的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表现出五个突出特色。一是断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综合考察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周边不稳定因素频发的状况,在继承邓小平同志“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这为开展周边外交工作做出了正确的形势判断。二是将周边外交工作战略地位提升为“外交的优先方向”。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十八大前以大国外交拉动周边外交,十八大后以周边外交为外交的优先方向。三是提出“聚同化异”,打造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下,各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周边外交工作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积极构建与周边国家在经济、政治、安全、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命运共同体,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四是提出“奋发有为”,强调大国责任。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大国的中国应该“奋发有为”,在经济合作、政策沟通、安全合作、民心相通等方面给周边国家实惠,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展开工作。五是提出“一带一路”,开展丝路外交的伟大构想和布局。“一带一路”以中国的方式向世人宣示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的决心。开展丝路外交,发展与中亚、东盟、印度、非洲、欧洲等国家、地区的经济、文化合作和道路互通。习近平外交思想主导着中国周边的外交工作,加强了中国与周边的合作,正在重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表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央人民政府与众不同的外交理念和工作思路。
具有鲜明特色的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不仅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的解放”理论灵魂的继承和发扬,还渗透着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民族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经验和外交理论的一脉相承,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在新阶段的重要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解放人。“《宣言》(《共产党宣言》)的深层内涵是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也就说,奔流于《宣言》阶级斗争深处的那股有力的潜流是对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终极关怀。”[4]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不是目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解放和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恩格斯说:“……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5]154不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上的历史演进,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迈向自由的印证。只有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才能和谐一致地生活,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生活才能实现。
(一)与周边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建立“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设想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表现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周边外交工作的目标是建立“亚洲命运共同体”[6]。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总结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坚持民族解放斗争,最终实现国际和平正义”,还提出了“国际和平与合作”原则,认为只有实行国际合作,开展共同斗争,才能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和人的解放思想被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下来,并在其周边外交思想中得到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理念,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崛起之路,与亚洲周边国家在主权平等和彼此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共同发展,携手维护亚洲安全,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反对美国为首建立的不公平国际秩序,推动亚洲各国寻求非西方模式,总结亚洲特色的文化范式,在亚洲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新经济秩序,是人的解放理论在正确处理国际社会关系中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表现。
(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民心相通”的外交渠道是马克思主义建立人与人和谐关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价值体现
“我国周边的外交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8]297“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8]298“开展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8]298只有民心相通,打破隔阂才能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只有民心相通,才能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国与国和谐相处,构建合作共赢的平等国家关系;只有民心相通,才能实现地区间、国家间、民族间的共同进步发展,实现不同民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民间交流,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民间往来,建立民与民之间和谐关系,进而构建国与国和谐关系、地区间和谐关系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与社会和谐”的精神一致。他的“民心相通”“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构建人与人和谐关系、追求人的解放的终极目标的外交体现,他把“人与社会和谐”思想应用在周边外交工作中,不仅为新时期中国进一步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提供了指引,还表现出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和胸怀,也是社会主义要最终实现“人的解放”本质的体现。
2015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优秀品格。《论语·子路》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和”不仅表达了和谐、平和、和睦之意,其还强调各种事情的协调、协同,“概括地讲,中国传统‘和’文化主要表现为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的价值理念、和谐的哲学思维”[9]。
(一)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与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神一致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古训泽被后世,历朝历代都追求稳定安宁的周边环境,重视发展友好和睦的周边国家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了“兼爱非攻”,主张各诸侯国“兼相爱,交相利”,以兼爱相利为各国相处的原则。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克己复礼”“甘心为之,皆和与礼”,“礼”是社会交往的规范,以实现社会和平稳定。孟子则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达了人心所向和上下团结的和睦之道。到了今天,在中国周边不稳定因素凸显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延伸了“和”文化的精神,提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社会新秩序。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同周边国家“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8]297。走和平发展道路、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继承了“和”文化的优良传统,渗透着中国历代圣贤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精神品质。
(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对“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开展丝路外交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展周边外交关系的战略布局,也是习式外交的伟大创举。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向世界人民讲述“合作、包容、互鉴、共赢”的精神,讲述中国古丝绸之路上贸易、和平、发展的故事,表达着自古以来中国人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向世界传递现今中国政府坚持和平发展之路,与周边各国共同发展经济贸易的愿望。随着“一带一路”外交工作的推进,丝路精神也逐渐被世界各国理解和接受,在2017年5月15日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就有100多个国家的嘉宾齐聚北京,表现出世界各国对丝路外交的强烈关注。丝路精神传播着中国“和”文化的魅力,是“和”文化在周边外交工作中的新发展和新内容。
(三)“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蕴含着“和而不同”“兼济天下”的传统智慧
20世纪50 年代,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要寻求国际社会的认同,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各国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心理对立和分歧,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2014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并致开幕辞,提出“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出了“聚同化异”的理念,为国际治理规范又开出一剂良方。“聚同化异”就是各国之间发展外交关系不仅要能“存异”,还要“化异”,不仅要“求同”,还要“聚同”,用“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相互尊重各国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中国和周边国家和平共处、扩大合作、互利共赢,“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10]。
“聚同化异”是“和”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宽广胸怀在发展周边外交关系的智慧体现。“聚同化异”的提出,表现了中国与周边发展友好关系的更加积极的态度,是在处理周边外交事务中更加奋发有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与周边国家“共享发展成果”,向需要帮助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在与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安全事务中,用务实的外交活动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营造周边安全环境。这种对待分歧的处世智慧,是古人“和而不同”哲学思想的精髓,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更高境界,不仅传承发扬了“和”文化的精髓,还是“和”文化在当代的升华。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召开以前60余年的外交工作中,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国际国内局势的情况下,采取和实施了不同的外交策略和工作,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周边稳定”“和平共处”的外交理论。
(一)独立自主是中国长期以来应对周边国家局势的外交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政策一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以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独立自主主要表现为与苏联的对抗。1969年苏联入侵珍宝岛,中苏关系恶化,珍宝岛事件把中苏两国推向战争的边缘,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决不会被战争威胁,包括核战争威胁所吓倒”的声明,使得中苏重新回到谈判中来。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不参加任何集团”“反对霸权主义”“不会吞下损害中国利益的苦果”等理论,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的“新型伙伴关系”,倡导“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中国强调在保障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开展新的经济和外交政策以促进国家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间合作共赢。
(二)周边稳定是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的外交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作重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稳定压倒一切”,这一阶段的周边外交工作基本上是为了稳定周边环境,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
20世纪70年代,为了妥善处理中国和印度、日本、越南、俄罗斯等国的边界领土争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0世纪 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维护了中国周边的稳定。胡锦涛同志倡导“和谐亚洲”“和谐世界”,将稳定周边的外交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历史时期,在面临美国亚太平衡战略、中国威胁论、南海岛礁问题、朝核问题、中印军事摩擦等地区内冲突不断的周边局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国周边“睦邻友好”为主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安全、互信互利的关系以维护周边的稳定。
(三)和平共处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2014年6月28日,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入了中国宪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和平共处原则的应用范围从第三世界扩展到全球,每一代领导人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家制定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国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12]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10]
总之,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经验、对“独立自主”“周边稳定”“和平共处”外交理论的一脉相承,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在新阶段的重要发展。
(一)改善了中国形象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容易使世界人民联想到当年冷战时期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超级霸主地位、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世界范围的超级霸主地位。中国的崛起,会不会引起新一轮的“国际争霸”,中国会不会走上“大国必霸”的老路,就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最担心的问题。西方国家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之所以在国际社会拥有一定市场,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如何打破“中国威胁论”,塑造中国人爱好和平的良好形象,为中国的发展争取更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就成为新时期中国开展周边外交面临的首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后,向世界人民宣示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各自社会制度、社会发展模式,主张各国加强沟通交流,用对话合作的方式处理分歧和纠纷。在周边外交工作中,他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不仅专注于自身发展,还要“惠及”周边国家,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他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民心相通”的外交渠道,以及中国对尼泊尔地震、菲律宾台风灾害的援助,对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投入,新亚欧大陆桥和印度泰国高铁项目的实施,让周边国家的企业、民众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帮助和友善。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讲道“中国向丝路基金新增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向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10]不仅体现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还用实际行动推动“一带一路”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这显示出中国在周边外交实践中的诚意,塑造着中国热爱和平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打破了“强国必霸”的定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
(二)加强了周边合作,重塑周边秩序
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构想以来,截至2017年5月14日,中国共与30个国家政府签署经贸合作协议,与60多个国家相关部门及国际组织共同发布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150多家中外民间组织共同成立“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方面,取得了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开展周边外交的“周边”也从最初传统地理意义上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向覆盖更广的大周边区域挺进。
中国的周边秩序也处于重塑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产生相当微妙的变化,周边地区秩序也因此处于缓慢但深远的重塑之中。”[13]其一,周边各国在政治上朝着共同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东南亚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始淡化,南亚的印巴关系维持着总体的稳定,中亚各国经过“颜色革命”后,基本实现了政治稳定,国家之间的矛盾大多数也有所缓解或者得到了解决。只有阿富汗仍然处于动荡的局势中。中国与东盟各国正在商量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同巴基斯坦升级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海经合组织在与中亚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二,周边国家各经济体也向着良性竞争的方向前进。东盟自贸区已经形成自己的经济共同体,南盟经济开始一体化,欧亚经济联盟已成规模,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在推进,这些地区经济共同体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一些竞争关系。“合作共赢”是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基本外交态度,中国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姿态促进各经济体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其三,中国促使周边朝着有利于各经济体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在中国“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倡导下,增强了各方在政策方面的沟通,淡化了各方分歧和对立,强化周边地区组织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依赖关系。如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10+6”)有望达成协议,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巴自由贸易区建设相互促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中缅自由贸易协定相适应等等。总之,在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正在推动与周边国家建立经济上合作、政治上互信、文化上交流的良性互动关系,用实际行动倡导周边国家走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之路。
(三)对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形成影响深远
当前,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盛行,军事威胁、经济掠夺,文化上不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弱肉强食、以大欺小、倚强凌弱比比皆是。虽然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体现出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观点,但是以西方世界自身的价值准则为主导的“西方中心主义”国际关系和国际准则仍然没有改变。尽管如此,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却不可逆转。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程度更加深入,亚洲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在国际排名中跃居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格局悄然改变。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国家要求改变国际社会旧秩序的愿望日益强烈,国际关系日趋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是这一历史时期呼吁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典型代表。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宣示了中国绝不称霸的决心,打破了“强国必霸”的国际社会旧思维。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积极与周边国家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安全合作,把中国梦与地区梦、亚洲梦对接起来,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表现出与周边国家相互尊重、相互扶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国际社会平等观。第三,在外交实务中,习近平总书记积极主动地开展丝路外交,强调让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周边国家,强调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不仅打破了“强国必霸”的国际社会旧秩序思维方式,还为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合作共赢国际社会新秩序注入了强大的新的活力。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各国相互尊重彼此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文明方式,主张用对话和谈判的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给处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世界各国提供了“和而不同”“和平共处”的新理念、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类战争的风险。第五,习近平提出“民心相通”才能消除隔阂、“求同存异”进而“聚同化异”,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合作共赢关系的人类最基本、理性的相处方式。总之,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以“人的解放”为理论灵魂、中国传统的“和”为其文化精髓,是对“独立自主”“周边稳定”“和平共处”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就是要改变国际社会关系中仍然存在的“弱肉强食”的基本价值理念,确立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新的国际社会价值观;在政治上主张平等、相互尊重,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在经济上,反对有违公平正义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14];在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国际规则上,充分发挥全人类的智慧,共同制定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共同掌握人类的命运。
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智慧结晶,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外交领域的优秀成果。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新时期中国国情和周边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为其理论灵魂,以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为其民族品格,再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成果。它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良好典范,也为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强中国文化魅力、文化自信提供了良好思路。
[1] 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6(1).
[2]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主持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 [N].人民日报,2014-11-30(1).
[3] 金正恩:朝鲜是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核强国[EB/OL].(2015-12-11)[2017-05-20].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1/c_128518535.htm.
[4] 史家亮.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深层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1):41-44.
[5]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7] 习近平今年在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1).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 郭建宁.传统“和”文化与现代新思维——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J].学术研究,2006,(11):32-36.
[10]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1).
[11] 张煜.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D].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12] 江泽民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3-26(1).
[13] 周士新.中国丝路外交与周边秩序的重塑[J].东北亚学刊,2017,(1):48-53.
[14]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新华每日电讯,2015-09-28(1).
【责任编辑贺晴】
OnInnovationsofXiJinpingThoughtonNeighboringDiplomacy
SUN Bai-hong
(School of Marxism,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After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new ideas and goals of many neighboring diplomacies, the origins of his thought are rich.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is Marxism on “human liberation” theory,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theory is Chinese traditional “He” culture, and his diplomatic theories ar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new China’s diplomatic theory in independence, surrounding stability and coexistence. China’s neighboring diplomatic work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has improved the image of China, reshaped the surrounding order, and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Xi Jinping; neighboring diplomacy; origin of thought
2017-06-30
孙百红(1978—),女,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
D61
:A
:1009-5128(2017)18-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