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2017-03-11 20:10程健康孙永秀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学生

程健康,孙永秀

(1.西安航空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西安710077;2.渭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材料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程健康1,孙永秀2

(1.西安航空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西安710077;2.渭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材料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面对全球化时代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多重困境和挑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统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教育,强力管控各种错误思潮在高校的蔓延传播,回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全员育人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是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意识形态;高等学校;大学生;挑战;对策

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是凝聚力量、整合人心的思想武器。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汇聚地,也是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的前沿阵地,它不仅肩负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责,更重要的是肩负着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事关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一定程度的销蚀和冲击,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和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科技、通讯、交通和工业的空前发展,各国商品、信息、知识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一种必然现象。目前,在全球化大潮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总体上看是基本安全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绝大多数教师和青年学生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在情感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高度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在行动上广大教师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多数青年学生渴望加入党组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10多年来高校中涌现出的‘见义勇为’、志愿者服务以及感动中国人物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优秀事迹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很好地诠释了我们以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魅力和实效性。”[1]可以说,目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和值得肯定的。但是毋庸讳言,目前伴随着全球化大潮的迅猛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国内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市场经济趋利性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的市场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大潮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市场经济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如果缺少政府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极易导致市场主体对于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的疯狂追逐,它“深刻地影响着参与其中的每个社会成员,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2]。在市场主体趋利原则的支配下,部分人对物质的占有和感官满足取代了他们的理想信仰,对世俗功利的非理性追求成为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衡量其人生价值的标尺。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生存背景下,处在“象牙塔”内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受到侵蚀,他们缺乏远大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成为其精神向往和行动向导,对物质和金钱的贪婪和索取成为其人生追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奢侈享乐成为其价值取向,集体主义、奉献意识、荣誉观念、社会全局观念却在逐渐淡化。少数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出现的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隐患。另外,还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诸如社会公平、民生问题以及官员腐败等问题也严重威胁着政府的社会声望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销蚀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二)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迅猛冲击

当前,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此背景下,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披着文化交流或学术研讨的外衣不断挤压马克思主义的生存空间,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逐渐被打破。当前,应该清醒地看到,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冲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以及普世价值等形形色色的西方社会思潮通过学术期刊、大学课堂、论坛讲座、学术研讨、网络传播等途径在社会上肆意蔓延,给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少数教师热衷于对意识形态的重要课程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主张直接使用西方的原版教材,将西方理论奉为经典传授给青年学生;有的海外留学回国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散布西方的错误思潮,传播西方的价值理念,追捧西方的“三权分立”;有的教师在授课中面对学生随意发挥、口无遮拦、抹黑现实,发泄对党、政府和社会的不满,对青年学生造成严重误导。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敏捷活跃,遇事热情有余而理性分析不足,面对这些光怪陆离的“新思想”“新观点”有时难免会产生好奇,很容易受到外界错误思潮的误导和影响。由于文化安全意识淡漠和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极易导致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取向。

(三)网络传媒掌控难度不断加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中国社会迅速进入了网络时代,网民数量、网站数量、上网电脑数每年都以相当迅猛的速度在持续增长。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2.5%。其中,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表明青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正不断增大。目前,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在全球虚拟空间的传递交流更加快捷便利。在庞大而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尽情享受着全媒体时代信息搜索的便利,但同时又由于网络的多元性、独立性,也为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使人们更易摆脱传统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影响,为意识形态安全埋下隐患。在全球化信息共享的时代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通过发布海量的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信息来左右和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判断,实现其“西化”和“分化”中国的图谋。“互联网已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3]由于政治敏锐性不强,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缺乏理性的深度思考和准确的明智选择,不能准确甄别和分辨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也不能透过现象认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极易受到西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而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俘虏。

(四)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强势渗透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演变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他们千方百计地四处推销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目前,西方国家为了占领全球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可谓目标明确、渠道多样、领域广泛、花样翻新。他们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与我们争夺思想文化阵地、争夺青年一代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目的就是力图从根本上动摇青年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消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根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输入我国境内的各种各样的商品、艺术作品、影视作品、饮食文化等日益成为其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载体,充当着意识形态的推广工具。大量打着美国烙印符号的新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时刻影响着我国网络受众者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逐步屏蔽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当前,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武器”越来越多地被广泛使用,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入侵可谓无孔不入。因为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教化功能,这就使得近年来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各种节日日趋火爆,而清明、端午、七夕甚至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则日渐冷落。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在全球的渗透和扩张正日益强势,其侵蚀和消解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势正日益彰显。“意识形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愈演愈烈,如今只是方式更为隐蔽,更具技巧性罢了。”[4]

(五)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逐渐淡化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为“95后”,“他们是改革开放时代建设与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竞争和压力的直接承受着”[5]266。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多数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证、考研及寻找工作上,而对意识形态问题往往不感兴趣或置之脑后,造成意识形态安全意识相对淡漠。大学生正处于“三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期,他们年轻幼稚、社会经验缺乏,对外界的事物敏感且好奇,一些“新鲜事物”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少数人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把获取金钱和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第一追求,甚至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就可能在有意无意间沦为境外组织及敌对势力利用的工具,一步一步滑向犯罪的深渊。目前,一些境外组织往往打着招聘“调研员”、提供兼职服务等名义,以金钱为诱惑收买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参与为其提供和传递各种情报资料,其黑手已通过网络不断伸向国内高校。新闻媒体不断曝光的在校大学生被境外组织拉拢收买并成功策反案件的各种报道,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出现深刻变化,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这是不争的事实。认真分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不难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既有来自外部客观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全球化大潮的深入推进,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负面因素的制约等等,也有高校自身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对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认识还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针对性和亲和力还不够,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错误思想观点仍有传播空间等等。客观正视这些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对策,对于培养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义重大。

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对策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地带,必须时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和新动向,面对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谋划运筹,以宽广的视野、全新的思维方式,审视这些挑战,积极探索和不断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理论武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统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求“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6]153。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面对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要旗帜鲜明地站到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带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始终统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建好舆论阵地,强化正面引导,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要借助各种舆论传媒,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及时发声、敢于亮剑。“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在社会思潮多元并存、竞争对立、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和谐发展,抵制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维护人们的思想统一”[7]347,才能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突出思想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工程。面对世界范围内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面对互联网时代海量网络信息传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教育引领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者和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未来社会的价值观。所以,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教育,把这一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全方位,融入课堂教育、课外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用生活化语言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用生动的事例诠释其意义”[8],使青年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逐步实现对其思想内化、情感认同和习惯养成,成为他们自觉的价值追求和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三)抢占话语平台,强力管控各种错误思潮在高校的蔓延传播

话语平台是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场域和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话语平台和阵地建设至关重要。构建话语平台,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控制力和主导力,是高校宣传部门的主要职责,也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题中应有之意。“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3]面对当前高校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生态,宣传部门要看好自己的阵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绝不给错误思潮和负面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在日常管理中,既要加强对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电视、广播、橱窗等的有效管理,又要强化对互联网新媒体如网站、论坛、微信、微博等的有效监督;既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论坛、讲座等活动的合理管控,又要加强对境外各种组织和基金会在高校进行的各种培训、交流、资助的积极应对。在意识形态日益凸显的互联网领域,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技术优势,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拍摄课程视频、建设“慕课”等方式,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又要主动出击,在技术层面上研发管控各种不良思潮蔓延传播的“隔离带”和“防火墙”,有效切断境外反华势力伸向高校青年学生的各种“黑手”,真正做到在高校宣传思想领域构筑新防线、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四)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目前,青年教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已经逐步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群体,青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由于受西方各种思潮在国内的蔓延传播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少数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理想信念扭曲、价值观念模糊、职业道德滑坡、诚信意识缺失等不良现象,甚至在课堂上散布错误言论,发泄对党和政府的不满。这不仅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凝聚力产生销蚀,而且也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做好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切实把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就是要善于运用沟通、协商、谈心等方式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同时要多关心青年教师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现实困难,切实解决关乎他们自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多征求他们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在日常管理上,要坚持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严把教师考核聘用政治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进一步强化“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坚决抵制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行,使广大青年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9]。

(五)多项举措并举,加强全员育人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教育,强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导地位,澄清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帮助青年学生认清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防范西方“颜色革命”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讲授方式,采用对话、交流、讨论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领路人和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多种多样的党团组织活动,为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更多的平台和途径。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环境育人功能。通过开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构筑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起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环境屏障。

(六)回应学生关切,直面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要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受教育者身上。这就要求高校理论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创新,设置话语主题,优化话语内容,“注意将文件语言、书面表述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学术话语、通俗话语”[10],使抽象语言通俗化、官方语言民间化,使讲授内容“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11];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分析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现实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现实为参照,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抓手,对新时期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深层问题和矛盾不回避,对舆论热点和突发事件不退缩,摈弃传统的抽象理论说教,创新教育教学艺术,以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朴实语言做出有说服力的积极回应,“讲成绩要理直气壮,谈问题要客观分析,理思路要团结鼓劲”[10],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使青年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1] 王涛,刘修阳.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94-96.

[2] 周耀宏.新常态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2):10-14.

[3] 王喜成.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专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6,(6):17-24.

[4] 沈江平.当代意识形态存在的三重特性[J].教学与研究,2015,(5):62-69.

[5] 李康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 朱汉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刘新庚.从细小实处筑牢核心价值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30(3).

[9]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17-02-08].http://news.xin 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10] 李卫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新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示范培训班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4-6.

[11] 陈宝生.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EB/OL].(2016-12-06)[2017-04-12].http://www.edu.cn/edu/jiao_yu_bu/jiang/201612/t20161206_1473456.shtml.

【责任编辑马俊】

ExplorationonChallengesandCopingStrategyofIdeologicalSecurityinChinaHigherEducationintheGlobalContext

CHENG Jian-kang1, SUN Yong-xiu2

(1. Di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7, China; 2.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Ideological education encounter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complicated globalization status quo both home and abroad. There are ways to ensure the ideology security in higher education by promoting the updated theor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foster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m core values, effectively feeding off the dissemin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false ideological trends, responding quickly to social hot spot questions and impelling each educator accountable on ideolog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deology;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challenge; strategy

2017-04-02

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和对策研究(2015C015)

程健康(1965—),男,陕西临潼人,西安航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孙永秀(1964—),女,陕西临潼人,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G641

:A

:1009-5128(2017)18-0044-0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