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

2017-03-11 18:25马维林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马维林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7)

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

马维林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7)

时空观念,社会时空,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对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历史史实,建构历史联系,进而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前,对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的认识误区主要体现在对时空观念内涵的理解上,或将客观的自然时空和历史社会时空混淆,或片面理解历史学科的时空内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内涵,澄明主旨。

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凸显历史的学科特性,“从历史知识的本质、历史学习的本质去寻找答案。这涉及历史学科的基础和历史教学的方法论问题”。①郑流爱:《关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与历史理解——英国“新历史科”探析》,《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3期。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界定为“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其内容包括: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对历史学科特性的把握。全面认识上述内容,深刻理解其内涵,需要我们从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马克思唯物史观,以及时空观视域下历史发展的特征等视角进行阐释。

一、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阐释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页。梁启超的论述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并按一定的顺序发生的,人时刻都在创造着自己的存在空间,也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在历史的进程中把握其因果关系,获得对历史的认识;另一方面,梁启超也看到历史研究的价值指向是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梁启超对历史的界定不仅解释了“时空观念”何以与历史相伴而生,同时也对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内涵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即历史的时空实质是“人”的活动,是人创造了历史的社会时空,历史时空因此获得了其不同于自然时空的人文意涵。葛剑雄认为,“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也可以称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规律”。③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8页。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就是研究和掌握历史科学的一门学科,其特质既包括历史事实,又包括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由历史学科特质决定的。一方面,建构历史事实本身离不开时空观念;另一方面,历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空观念之上。“时空”是历史的存在方式,是历史的本质呈现,是认识历史起点,重构历史和对历史的解释都离不开“时空观念”。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具有客观实在性;历史同时又是人类基于历史媒介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认识,是对客观历史的主观建构。当历史研究者依据客观存在的“物”重构历史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时空转化,将过去的历史纳入到今天人类思考问题的框架,建构对于未来的意义表述。“经过这样的转化,过去的事业,才变成历史。也就是说,那些外在的,有其本身运作原因的事业,被我们的记忆、被我们的历史意识及理解力掌握后,才变成历史。只有我们记忆所及的事,才是真正尚未逝去的过去,才是虽然过去却有现在性的事”。①〔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胡昌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时空观念的史学方法论隐喻了一个规则,如果要获得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就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去发现“物”与“事”背后的决定因素,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审视,“按时间顺序和空间分布等要素,揭示系列史实间的联系,形成历史发展的线索”,②刘俊利:《基于课程目标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渊源与内涵》,《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9期。才能获得对“‘物’背后的行为方式和信仰”的合理解释。但历史中的时空并非先验存在,也不是均匀流淌着的时间河流,“而是在航拍视角中的江河,河流的顺逆两个维度于一瞥中尽收眼底”。③〔荷兰〕弗兰克·安柯斯密特:《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周建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年,第43页。历史叙事中的时空观念是跨时空的,而过去发生的事实哪些可以进入我们研究的视野,取决于我们对今天和未来的观念,重构历史必须将过去历史发生的时空与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空甚至未来社会发展的时空统一起来,纳入统一概述中。只有这样,历史叙事才得以摆脱编年史的简单陈述而展现更加丰富的意义和图景。无论编撰历史还是认识历史都离不开“时空观念”,时空维度是我们认识历史无法超越的维度,“时空观念”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结果呈现的历史叙事或者被重构的历史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呈现的,比较常见的两种组织机制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通史、断代史、阶段史都属于时间序列的历史呈现。历史编纂除了按时间来呈现的通史体例外,还有以朝代作为一个历史阶段来呈现历史的发展状况的断代史。按时间序列认识历史还表现为对历史上一些重要阶段进行研究,形成了具有时间特征的某个具体时段的历史叙事。如“古希腊时期”“大航海时代”“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考察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往往以时间为顺序,获得对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的过程的了解,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起联系;考察不同地区人类文明的历史往往按国别或地区来组织,历史以空间区域为背景来呈现,凸显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文化的独特性。

二、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时空观念理解

为了深刻认识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的内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将讨论引向深入,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入手对时空观念进行理论阐释,获得对时空观念内涵的深刻把握。

自然的时空,是客观存在的时空,所谓历史在时空中发生,但人类历史的“时空”不仅局限于“自然时空”,更主要体现为“社会时空”,这一时空是由人类实践所创造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存在的现实基础,全面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发展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实现了对过去一切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④孙乐强:《重估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价值》,《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为正确地进行历史认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其中,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表征。“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及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存在的基础。正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人与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又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马克思一方面肯定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实践以及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受到社会时空的制约。这样,“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人”的活动就被赋予了自己的时空存在形式: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②贾英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实践维度与虚拟转向》,《理论学刊》2013年第4期。人类实践创造了人类生活的社会时空的实体,这就决定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须从时空出发。

由于人类历史是人实践活动的历史,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论观点,实践创造了人类历史本身,实践也同时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这种推动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处于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具体的时空之中,受到自然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制约,研究历史必须从不同社会的阶段性和具体的历史情境出发,具体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从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生产方式出发理解历史,才能纲举目张,洞察本质。以唯物史观的时空观来考察资本主义的历史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张的过程,资本主义通过扩张将全球纳入到资本主义的“时空”之中。不仅资本主义,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进行,受到时空制约,并不断超越时空限制,创造人类的社会时空。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赋予了时间和空间以意义,这样的时空实质上是人化的时空,是人类创造的时空,是意义时空和价值的时空。

三、时空观视域下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关于“时空观念”的内涵阐释还包括:“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这些内容反映了时空观视域下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历史发展建立在人类整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而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是在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社会历史时空视域下,历史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多样性、方向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历史时空的多样性特点正是由历史的时空性本身决定的。按照鲁西奇的观点,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有三个根源:“自然的多样性、人群的多样性和人群对多样性自然的适应、应对与抉择的多样性。”③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1页。正是这种不同空间区域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人类与自然交往方式的不同创造了丰富的历史表现和言说方式。如古希腊濒临海洋、岛屿众多的自然环境下诞生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而罗马地区却以法制建设的成果而影响后世;同一时期东方的中国,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创造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种不同正是由于历史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以及人类在面对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时与环境的复杂互动产生的。当今,世界各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各国人民在自己生活的时空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时空观念”要求我们以国际理解的视野对待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包容的心态理解各国文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多样性是历史存在的主要形态,世界因多样性而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时空的历史不同于自然时空,均匀地展开,像钟表的指针朝着一个方向以相同的节奏运动着,不平衡性、多样性是社会时空存在的基本方式。由于历史发展进程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历史发展进程还会表现为一定的曲折性,有时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社会时空的这些特点要求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矛盾性和复杂性,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语境下开展与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赋予历史时空以蓬勃的生机。

时空的方向性蕴含在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和主观能动的过程中。历史的发展具有曲折性,但同时又呈现出总体性、方向性的特点,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指向更高的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逐步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正是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进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社会历史实践改变着客观世界,也改变着人类自身。而人类对自身的改变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有自身的价值预设。历史时空的方向性表现为人类历史发展在总体进程上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自身也不断地从野蛮走向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有限的时空,从而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进程本身表现出明确的方向性。德国历史学家约恩·吕森在谈及历史的意义时说:“如果我们和后辈在从过去向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有着共同的方向,那么来自于历史回忆的、能形成意义的未来的塑造会更加完美。这样,我们就能将一个照亮未知道路的火炬传递到他们手中。”①〔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1页。向着未知,为了未来,这是人类实践的动力和方向,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要求我们具有洞察历史趋势的能力,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认识历史的同时,又不囿于时空的限制,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以整体观把握历史,同样是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的重要内涵。司马迁所谓“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时空整体,昭然可见。“时空观念”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从历史发展的不同时间进程中探究历史规律,以规律性认识整体性。我们考察近代以来不同地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会发现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时间进程上的差异和具体方式的不同。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100多年后法国以剧烈的大革命的方式历经反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则通过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对这些国家的历史考察既要深入各国的社会内部,了解各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力量对比、文化差异,也要着眼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看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普遍性。如各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原因所呈现出的普遍性:“每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这种发展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便激化,只有调整与改革旧的生产关系,生活生产力才会得到发展。”②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53页。整体性的时空观念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的总体趋势。第二,从具体的、局部的、分散的历史中发现历史的关联性,以关联性认识整体性。未被认识的历史史事是具体的、零散的、分散地存在着,认识历史还必须超越对局部的社会时空的理解,从整体性把握。既要从个别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获得历史认识,更要超越具体和个别,从联系的视角整体认识历史。“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天、地、人、神四者是统一的整体,他们彼此并非相互分割的局部。每一部分都以自己的独有方式与他者相联系。”③易然、易连云:《从“诗意栖居”到“精神幸福”——海德格尔哲学的现代教育意义释》,《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显然,海德格尔主张将人类历史与时空作为整体来考察。比如,我们研究人的历史,不能建立在对个别人和人的个别性的研究上,需要从总体上把握人的发展,把握人与人的关系,“正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才构成了历史运动、发展的根源,使历史表现为一个总的、流动着的统一的历史过程。”①张康之:《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唐春良:《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达成与评价》,《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11期。再比如,我们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既要看到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也要看到中华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整体性,分析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理解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基因。研究中国的历史是这样,研究整个的世界的历史同样如此。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各地区从孤立走向联合,人类认识世界和实践活动的时空不断拓展,全球逐渐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就需要从全球史观这一整体整体视角来认识世界,理解全球化。

对于人类,时空不仅是一个永恒的概念,更是无止境的人类发展的希望所在,保持着对现世巨大的引力,召唤着人类生生不息、永无止境地拓展自己的可能性。在“此在的世界”中规划着自己的可能性,在“身在何处”的思悟中规划着“走向何方”。②马维林:《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培育》,《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年第1期。陈志刚、翟霄宇:《多角度认识教学目标——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设计的要求》,《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年第8期。时空是人类创造的时空,亦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其在自然时空中延展,而又不断超越自然时空。一方面,人在有限的时空中张望着无限的,以饥渴的状态去拓展可能,走向更美好的彼在;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总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历史总体上是合目的性地向前发展。

G63

B

0457-6241(2017)05-0038-05

马维林,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副校长,主要从事中学课程教学和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2017-01-07*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通高中美育课程整合研究》(项目编号:DHA150328)的子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2015年度)“审美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5JK11-L038)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跨越时空的相遇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健康观念治疗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时空之门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