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法视角下王佳芝人物形象阐析

2017-03-11 17:59:20郎小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0期
关键词:王佳芝人格结构张爱玲

郎小波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331)

十九世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法,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结构理论,二是人格结构理论。这种精神分析理论被广泛运用在各类作品中,是研究各种文学人物的重要方法。

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电影《色·戒》中的王佳芝形象,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也进一步揭示电影中王佳芝暗含的心理冲突,并从这一视角更加深切的感受王佳芝的悲剧形象及其真实性。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为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两个理论方面。心理结构理论方面分为意识与潜意识两个方面,人格结构理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1.1 心理结构理论:意识与潜意识

1.1.1 意识

意识是指可以察觉到并且能被认知的心理部分。它是通过感觉器接受信息与传递信息,是信息从外在转入内部的过程。包括一切感觉、观念与消息。

1.1.2 潜意识

又称“无意识”。是“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潜伏于深层。

1.2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与超我

1.2.1 本我

这个概念与弗洛伊德早期的“无意识”接近,代表的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无意识的,“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体现了遗传本能与基本欲望。其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寻求欢乐和躲避痛苦,遵循“快乐原则”。

1.2.2 自我

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唯实原则”,由此便能看出它是处于外部世界与满足的中间者。自我是有逻辑的,控制着本我与促进人格的协调发展,指导着人们遵守道德法规。

1.2.3 超我

超我是人格理想的东西,抑制本我的冲动,监控自我,追求完善的境界。有良心与自我理想两个部分。良心是超我的惩罚性与消极性的部分,自我理想则是雄心理想性与积极性的部分。超我体现着道德、伦理和规范,以及宗教戒律,也代表着道德的标准与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2 王佳芝人格结构理论及分析

行为背后王佳芝的心理活动是冲突的,但是在精神分析的视野下她的人格结构是如何构成的?

2.1 无意识的本我

王佳芝在电影中与两个男人交往过,一是梁润生,一是易默成。两次体验给王佳芝的内心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但就单纯从“本我”这个角度出发,更体现在与易默成的关系中。与梁润生的交往是迫不得已,王佳芝的内心甚至是厌恶的。但在与易默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王佳芝在与易先生的交往过程中也是有满足的心理的。这种本能的原始的情感释放,便体现了王佳芝的“本我”。

2.2 受自我的约束

麦太太是演着戏的王佳芝。这种使本能更现实化、理性化,代表着她的现实意识。她扮成了麦太太,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与易太太等的阔太太在麻将桌上周旋,与易默成打着私下心理战。虽然有那么一瞬间她沉迷于这个角色,沉迷在自己的光艳照人,但她的现实意识跟危险意识一直警醒着她身份一旦暴露的后果。所以她会审时度势,会考虑到自身的情况说出如果还没有成功就会被别人知道以及被那些太太虎视眈眈着这类的话。

这也就是王佳芝“自我”的体现。以现实为原则,深知自己身份的危险性。所以无论是在与阔太太们在牌桌上,还是在咖啡馆,饭店,裁缝店,王佳芝的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不管是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都面临着暴露身份的危险。而这种“自我”是完全可以控制住“本我”的。

2.3 情感道德下的超我

“超我”可以说是王佳芝道德化的自我。从一开始还是王佳芝的时候,她就有这样的现实意识。作为一名有知识的大学生,她也同许多人一样有着爱国意识,也痛心许多人对于战争的淡漠反应。所以她加入学校剧团。王佳芝答应接受任务有因为对邝裕民喜欢的情绪,但是更多的,她爱国。那一句在戏剧中喊得极为痛心与嘹亮的“中国不能亡”便是她的心里最深厚的爱国之情。

影片结束回放了王佳芝在剧院的舞台上,邝裕民等人在观众席的高台上,邝裕民喊了声“王佳芝”,赖秀金说了句“上来呀”,王佳芝愣住然后才上去。其实那个镜头又何尝不是将王佳芝推下深渊的第一步呢?但是她还是走上去了。走得那样坚定:她角色的扮演始终紧贴形势的发展需要。她的“超我”意识命令着她要为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这种“超我”意识也体现在她对易默成的好感剧增愈加控制不住对他的真情时,她对自己的自责。一方面是忠于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来自革命任务的爱国责任,所以在与地下分子会面的时候,她毫不介意说着她跟易默成的事情,“他不但要往我的身体里钻,还要像蛇一样的往我的心里面愈钻愈深”,这说明了她不仅要明着防备身边的一切危险,暗地里还要跟对易默成的感情抗争。每当这种抗争出现她的心里就是矛盾的,是享受了与易默成的一切,而“超我”意识的道德规范责备折磨着她。她无法守住这段“凄美”爱情,所以只能陷入无限的“超我”责怪自己之中。这也说明王佳芝的“本我”是时时刻刻都受到“自我”与“超我”的限制的。

3 构成王佳芝多重人物形象的因素

3.1 王佳芝的“自恋情结”

在小说中王佳芝是知道自己的美丽风华的,所以她有绝对把握使易默成对她产生好感从而完成自身被赋予的使命,这里显示出了她对自身的清醒定位。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而言如果能拥有一个姣好的面貌肯定会使自己的心情愉悦,使得自己能全身心投入自身的工作当中,而故事的女主人公便是这样的女子,因此小说通过描写其面貌以及其他人物行为和心理活动时,用“像凉风一样醉人”等词汇和句子用以说明她在执行任务时对自己魅力的自知和对成功完成任务的十足信心。

但女主角表现出十分自信的同时却又表现出了几分淡淡的自卑,表现在她对于自己的自信却又自卑于自己的自信没有色彩。王佳芝的本能遵循“唯乐原则”,一切的目的都是逃避痛苦趋向快乐。当她在一群阔太太中有着光彩的外表,但是却没有闪光的钻戒。她也有这一丝的攀比自卑心理,所以在最后易默成送她钻戒的时候,她不仅因为以为易默成是真的爱她,也还因为她也拥有了一颗钻戒,并且比其他阔太太的还要好,这样她的“本我”得到了满足,这也为结局她放走易默成埋下了心理伏笔。

3.2 王佳芝本我的形象

王佳芝的人格结构中,由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具有现实意识的自我以及道德约束下的超我构成。而这三种人格结构发展却是不平衡的,生动刻画了王佳芝的人物形象。当她对爱情又憧憬期待的时候,邝裕民让一切幻灭。她没有依靠不能寻找,她在很多个瞬间都是清醒的,而这种清醒,却不是真正的她。所以她与易先生的交往中逐渐得到了满足,最后她恍惚以为易先生也爱着她甚至给她买了一颗“鸽子蛋”的时候,她迷醉了。放开了自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那一刻她的本我,尽情释放。

3.3 其他因素

《色·戒》作者张爱玲是王佳芝的塑造者,所以她们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张爱玲作为天才作家,却有着离散痛苦的经历。首先母亲的离开,张爱玲没有想念更多的反倒是埋怨。而对于父亲,张父对张爱玲的爱与她对父亲的依赖,形成了张爱玲生命里的一大支柱。而这样的“恋父情结”以另一种形式赋予在了王佳芝身上。在电影中李安导演还特地为王佳芝增添了一个孤立的家庭背景。母亲过世,被爸爸抛弃,寄养在姑姑家中。这种父爱的缺失致使王佳芝一开始便存在着对男性的关爱的渴望。父爱的缺失令她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当易默成以成熟的姿态出现在她的生命里时,她的天平就自然很容易失衡。所以李安导演也算更加令王佳芝放走易默成的具有合理性。所以在王佳芝身上的“父爱缺失”实则是张爱玲的“恋父情结”蕴含在其中的一种表现。

4 王佳芝多重形象下的悲剧性真实性

每一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关系一旦发展不平衡,那么所引起的心理冲突将十分严重,并且影响着主体的行为。

王佳芝就是如此。她的内心反复纠结挣扎,“本我”、“自我”与“超我”在她的身上是相互影响也是相互限制的。

当她在为国抗争为国牺牲的时候,她的“超我”意识是十分明显的。就算最开始对易默成的好感剧增的时候,她也尝试过努力克制甚至向身边的人求救。

当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她是理智的,审时度势,具有危险意识。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也是对组织这场任务的人负责,她时刻警惕,保持着“自我”。

当易默成逐渐弥补她内心的时候,她与他的感情经历竟然让她感受一种甘畅淋漓的满足感。这是她的“本我”,要唯快乐为准则的“本我”。

但是,当“超我”规范下她还是对易默成动了情,当“自我”警惕之时她还是被情蒙蔽了眼,就算在“本我”的时候,她更注重的不是情愫的冲动,而是易默成填补着她的内心。她是矛盾的,这种发展极为不平衡的内心引发了王佳芝内心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在她的内心,一直是“本我”受着“超我”与“自我”的限制,但是最后,在粉红钻戒面前,她看着易默成一脸温柔怃然的时候,这一刻,王佳芝的“本我”终于释放。

所以王佳芝的形象也是悲剧的。她在重重心理矛盾的冲突与纠结中度过,如果是洋葱还能一层一层剥开,但是她只能让一次次的深层心理冲突如伤口一样捂在被褥下面等着溃烂不得见光。她是热烈却又孤独的,她是聪明又盲目的,她甚至是失败者,是导致革命任务失败的人,也是在一场假戏里认了真的人。这种悲剧对于她来说无疑是必然,但是也值得我们思考。思考为什么她最后的选择,思考她身上所带的缺陷性,思考因为缺陷性而具有的真实悲剧性。王佳芝是可怜的,放走了易先生,她的内心也是挣扎复杂的,但是那一刻,她义无反顾。于是易先生关于处理她们的决定其实是扇了王佳芝耳光,疼得她,再也没有发出声来,只剩下牌桌上的几位阔太太戴着华丽高贵的戒指搓来搓去发出的麻将碰撞声响,如没有王佳芝以前的日子,一样“胡出辣子”。

但这种悲剧形象之下,却又能真正感受到王佳芝的真实形象。她曾有灿烂如光的笑靥,有青春浪漫的梦想,有懵懂微甜的爱情,也有一针一线一饭一蔬的温柔,也曾勇敢理性充满智慧,只是心中缺少的安全感与需求致使她会作出不同的选择,这便是导致她自己悲剧形象的原因。但不可否认,这虽是她的薄弱点,是缺陷,但也正因如此,就如张爱玲自己所说,“这种存在是永恒的,也是真实的”。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论写作》 (散文卷二:1939-1947年作品)[M].哈尔滨出版社,2003.

[2]祝东力.《色·戒》与国家认同[J].艺术评论,2007(12).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M].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

猜你喜欢
王佳芝人格结构张爱玲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爱伦·坡《黑猫》的病态人格研究
秦智(2023年10期)2023-04-29 07:32:38
九月雨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张爱玲在路上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9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30
品电影《色•戒》析王佳芝悲剧之必然性
电影评介(2010年18期)2010-11-16 06:48:11
阴郁的是脸,火红的是唇
电影评介(2008年3期)2008-09-22 10:02:44
《色·戒》:电影版的《复活》
电影评介(2008年6期)2008-04-14 11: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