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李继武
(1、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0051 2、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政教室教授,安徽 蚌埠 233050)
也谈恩格斯的元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李 婷1李继武2
(1、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0051 2、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政教室教授,安徽 蚌埠 233050)
人根据实践需要可与宇宙发生无限的关系,而元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家将人与宇宙的关系抽象到最极限的“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这对矛盾关系的结果。恩格斯是从元哲学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而国内一些学者是在非元哲学意义上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非元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与宇宙关系的终极反思上,最后还必须抽象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其根据在于:一是元哲学的反思是终极性“寻根究底”的思维,二是哲学史上元哲学的反思始终是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而展开的,三是元哲学的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反思体现了所有哲学反思的根本矛盾。 元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标准的提出;其实践意义,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
恩格斯 元哲学 非元哲学 基本问题 意义
目前的学界,有人不同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他们认为,“贯穿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1〕这种理解的失误主要在于:这些论者在哲学对象上没有遵守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即没有搞清元哲学的研究对象与非元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因此在抽象力上两者的哲学基本问题也当然不同。 “元哲学”也称“第一哲学”、“一般哲学”、最高级的“形而上学”,相对于“非元哲学”而言,它以整体宇宙及其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而“非元哲学”包括“部门哲学”、“应用哲学”等等只以宇宙局部领域及其相对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显然是一种元哲学的基本问题,尽管他没这样说。从非元哲学角度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必然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而将哲学基本问题归结到一些相对具体的哲学基本问题上。 这种归结不但抽象力不高,而且也不懂得人们从社会实践出发提出元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自古以来,东方和西方有许多各不相同的关于哲学方面的理论,不同的哲学派别之间也有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涉及的基本问题在元哲学定位上都可以归结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人一脱离动物界,就在实践基础上发生了“人与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并形成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主客体关系。但人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是人与整个世界即宇宙的关系。为此,界定清宇宙概念很重要。
(一)宇宙的内涵
何谓宇宙?现在天文学领域所通用的宇宙概念,是指天文学宏观观测所能达到的结合时空在内的具体的物理世界。按照现有天文望远镜,一般所能达到的也就是百亿光年的观测范围,这个观测所达到的宇宙有时又叫“我们的宇宙。”
“我们的宇宙”是不断发展的。在哥白尼时代涉及的宇宙实际上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望远镜的发展,使人们的视野扩大到银河系,而后在银河系之外又发现有更多的星系,又发现星系可以组成星系团,而各星系团之间还有一些暗物质,等等。于是又给这许多星系团总和为一个新名称,叫总星系。现在的“我们的宇宙”就指的这个总星系。
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总星系是从一个原始奇点或“原始火球”膨胀起来的,在这个起点上,其时间为零、半径也为零,但其能量却无穷大,可能已超出了现有理论的适用范围,因而这奇点是一个很难想向的东西。总星系目前仍在膨胀着。据天文学家提供的信息,目前连总星系的边缘尚未发现,可见,总星系或“我们的宇宙”是多么的巨大。总的看来,这种理论说明的观测事实最多,已经成为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与天文学宏观观测的宇宙或大宇宙相对应,人们又把探索电子、质子、中子和光子等“基本粒子”的微观领域,叫微观宇宙或小宇宙。对于微观宇宙的研究也是不断深化的。自然科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质子、中子和介子等“基本粒子”是由夸克构成的。现已发现,质子或中子各是由两个夸克通过胶子结合而成的。夸克是目前人类认识的最小宇宙。当今物理学家认为夸克还是可分的。根据量子力学的规律,进入更小的时空需要更大的能量,因而自然科学家们正在建造能量越来越大的加速器,用以研究夸克的结构和性质。现有理论猜测,比夸克更基本的物质可能不再是点状的物质,而是线状的弦。尽管夸克的内部结构尚是猜测,但从元哲学角度看,物质在层次上是无限可分的。
根据天文学的宏观观测结果以及人们对质子、夸克等微观领域的探索结果,为了把未来历史的可能发展也包括在内,于是我们就应该把所有已知和未知的包罗万象的存在整体,总称为宇宙。这个宇宙范畴是对大宇宙(行星、恒星、星系等)和小宇宙(质子、夸克等)的整体性揭示,是对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总概括。而天文学所说的宏观“观测的宇宙”只是这总体宇宙中的“大宇宙”的一部分。物理学家探索的微观宇宙,也只是总体宇宙中的“小宇宙”的一部分。我们观测的宏观宇宙和探索的微观宇宙,其内涵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但是能够依据人们的观测和探索实践不断给予证明而又不依赖人们观测和探索实践给予最终证明的总称的宇宙,却是不改变其内涵的。它永远是以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统一作为具体存在形式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按规律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人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解决或处理好人与宇宙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些关系无限多样,但概括起来表现为四方面关系:即实践关系、价值关系、认识关系和审美关系。这些关系都是人在实践基础上根据不同需要而定位的,都是为人而存在的,没人就没有这些关系。其实即使有这些关系,人们所面对的宇宙也只是一个,而不是多个宇宙,只不过是因为实践需要而对宇宙不同侧面进行的价值定位、认识考察和审美视域,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具体些说,工人、农民、战士与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在各自具体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特有的价值关系、认识关系和审美关系;自然科学家、元哲学家们也是在实践基础上与宇宙发生着各自特有的价值关系、认识关系和审美关系。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科学家与元哲学家对宇宙的看法首先在内涵和外延上就明显视点不同。然而,元哲学所指宇宙概念与自然科学所指宇宙概念内涵外延尽管不一致,有差别,但又是可以统一的。统一的客观基础在于元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共居和面对的都是一个客观宇宙,但他们研究时由于着眼点或思考的维度不同,显出了研究对象的差别。自然科学家着重研究这宇宙可感的、有限的那一面;而元哲学家凭借自然科学提供的宇宙那可感、有限一面的成果或资料,着重研究这宇宙可思的、无限的那一面。这两者正确的关系是,自然科学的宇宙观须以元哲学宇宙观为指导,而元哲学宇宙观又要以自然科学宇宙观为基础。只有两者的辩证统一,才能形成我们对共居的客观宇宙更全面而统一的正确性认识。
(二)元哲学的基本问题
本文是探讨哲学基本问题的,而我们所说的哲学又是元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因此,这样的哲学基本问题应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将人与宇宙的关系抽象到最极限的矛盾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在价值取向上只剩下了“思维”或“意识”规定,而宇宙在价值取向上只剩下了与意识相对的“存在”或“物质”规定,于是,就形成了元哲学的基本问题。
元哲学的基本问题与非元哲学的基本问题虽然都说的是哲学基本问题,但其内涵和外延显然是不一样的,谈到这,使我们又想起了国内哲学界一些学者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的诘难。“我发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是哲学基本问题,而是哲学中的一种类型——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的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论哲学认为,只有思维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所以必然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理解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另一些类型的哲学,如认为哲学是探讨人生意义的学科、哲学是语言上的分析批判活动等等见解来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不是它们的基本问题。就是对于以实践为根本特征的马克思哲学来说,其基本问题也不像传统教科书所认为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2〕
在这段话中,这些学者显然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即他们和恩格斯所理解的哲学不是一个涵意。恩格斯是从元哲学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而这些学者是在非元哲学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因此,这些学者否定恩格斯元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即使“非元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基本问题”如果有的话,在“人与宇宙关系”的终极反思上,它最后也应该抽象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元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基本问题上。这是因为:
第一,元哲学的反思是终极性“寻根究底”的思维。
非元哲学的“寻根究底”的反思还不能算元哲学的反思,元哲学的反思是终极性“寻根究底”的思维。因为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必有其终极性根源,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这种思想的非元哲学的“寻根究底”认识和理解还不够,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思。真正的反思是对思想的根源不断地进行追逆,刨根问底。你的或他人这一思想是由哪种思想产生的,那种思想又是由什么思想产生的,真正的思想根源在哪里,不停地追问下去。理论发展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社会思想体系要保证自身能立得住,都要寻找一种终极关怀或根基,必须有一个“形上”的世界本质性、状态性的根据和保证。这一“形上”保证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宗教的、近似宗教的、元哲学的等等。这些形式尽管不同,其作用却完全一样,都是对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形上”根据有一个交待,从而保证其在理论的最高层面不至于落空。比如创立“仁”的学说,是孔子为中国思想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但孔子仁的学说在理论终极关怀上即宇宙论方面是缺失的。这点是由他的继承者解决的。继承者们进行了系列追问:人为什么会有仁?是因为有性;人为什么有性?是因为有命。比如,孟子清醒地认识到,人之所以能够成圣成贤,是因为人人都有善性;人之所以有善性,是因为人人都有良心本心。良心本心是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但光如此说还不够,孟子还必须说明良心本心来自哪里的问题。孟子毫不犹豫地明确提出,良心本心是“天之所与我者”。其后的《中庸》则更为直截了当,直接将性与天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的重要判断。从《性自命出》到《孟子》再到《中庸》的一线发展明确说明,孔子之后有一个为仁寻找终极根据的过程,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终于将这个根据找到上天,以天作为仁的形上根源。儒学发展到宋时,宋明理学面临的问题比先秦更为严重。面对佛教和道教相对完善的形上系统,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与佛教、道教抗衡,儒学思想家们进一步沿着先秦将天作为仁的终极根源的做法,努力为儒家寻找自己的形上根据。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到张载的虚气相即,到二程的天理、朱熹的理一分殊,无不贯穿着同样的问题意识。经过这样一番努力,儒学丰富了自己的形上系统,改变了理论根据相对薄弱的状况,在与其他学派抗衡的时候便不再居于下风了。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都是有终极性“寻根究底”的思维根据的,都是解决了终极关怀问题的。比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如方志敏所言,“乃是宇宙的真理”。〔3〕为何这样说?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理论的根基在于物质世界的演化到了一定阶段的结果。请看恩格斯是如何论述这种演化的吧。在自然辩证法中,他是“从旋转的、炽热的气团”即原始星云的一步步演化中讲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并且认为这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式:“只有一个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生产一般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历史的发展使这种社会生产组织日益成为必要,也日益成为可能。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从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开始,在这个时期中,人自身以及人的活动的一切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学,都将突飞猛进,使以往的一切都黯然失色。”〔4〕
第二,哲学史上元哲学的反思始终是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而展开的。
人类的哲学思维首先把握到的只能是具体的哲学问题,元哲学基本问题则隐藏在具体的哲学问题之中,只有通过人类的反思不断追问哲学问题的理论前提是什么,才可能一步步接近元哲学基本问题,而只有当人类的反思与追问到达终极之处才能够真正发现元哲学基本问题。自古以来,东方和西方有许多各不相同的关于哲学反思方面的激烈论争的理论,这些反思的争论都是围绕“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与存在有否同一性”两方面内容展开的。当然,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时代展开所表现的具体形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远古时代是它的“萌芽形式”,表现为梦与肉体、“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而“灵魂不死的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反映的就是原始人处理思维与存在关系所达到的水准;古希腊罗马时代是它的“朴素形式”,表现为对世界的本原、基质是“原初物质”还是理念的思考;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也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实在论之间关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争论是在神学外衣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到了近代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解决获得了它的相对 “完全形式”,即主要探究“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则集中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近代哲学的表现。尽管元哲学基本问题不同时代表现的具体形式不一样,但这种反思的实质却可概括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非元哲学基本问题则不同,它往往是某一领域里的最一般性质的部门哲学基本问题,不涉及整个宇宙极限反思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元哲学基本问题。
第三,元哲学的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反思体现了所有哲学反思的根本矛盾。
宇宙是一个统一体,面对这个宇宙,人要想生存,就将宇宙以实践为基础多方面地、多层次地一分为二,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一一地解决或持续不断地解决。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5〕活动,所以,人的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基础上,首先呈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又首先表现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因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和动物的不同活动就表现在人的活动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活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6〕人要想成功地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必先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是主观,自然是客观。在主观客观的合拍中,才能达到人和自然矛盾的成功解决,否则就会失败。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与宇宙的对立统一关系越来越复杂,但不管如何复杂,归根到底都解决的是人的主观与宇宙客观的关系,这在元哲学上便反映为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元哲学的反思所以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哲学的根本矛盾,有如下根据:
首先,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元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必然要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两大类现象及其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因为如上所言,自然界分化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根据实践需要,世界或宇宙的所有事物都可归为精神和物质两大类。 这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的思想和外部物质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外部物质世界决定人的意识,还是人的意识决定外部物质世界?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始终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不能不回答、不能不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这个问题是解决哲学其他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哲学,不管是元哲学还是非元哲学,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诸如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怎样的?人的本质、价值、作用、自由如何诠释等等,全部哲学问题,最后都可归结到元哲学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根本矛盾上。元哲学基本问题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一切哲学问题之中。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而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就具有出发点、核心和理论前提的意义。
最后,这个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超越的的问题。哲学的历史悠久,学派纷呈,而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为我们划分哲学上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按这个标准来看:唯物主义就是一种把物质看作第一性,把意识看作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则是一种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规定,使任何哲学派别回答哲学问题都无法超越。 比如前几年关于信息本质的争论,有人认为它既然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可以排除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纷争之外。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在于对美国的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所说的一段话的误读。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7〕其实,维纳在这一段话中有两个“物”,其所指内涵外延是不一致的。第一个“物”所指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具体科学意义上的物质;第二个“物”所指的是将整个宇宙一切事物都概括起来的“客观实在”,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维纳的这一段话的真正意思是:“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固定于一种物体,也不固定于一种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其实,信息是以再现它物的形式而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属性——一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是物质间接存在性的表征。说信息“既不固定于一种物体,也不固定于一种能量”,是说任何物体和能量都可以表达和显示同一信息。这样解释信息,就是与事物本来面目相符,因而是唯物主义的。
其实,根据哲学基本问题 ,可以确定信息的精神与物质的归属,它首先属于物质的一种属性,当它被意识反映后,属于意识或精神现象。 此外,信息的特殊本质不但丝毫没有表明信息可以脱离物质、不根源于物质,反而从一个新的角度进一步表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是因为,既然每一个信息都是它所表征的对象的再现,而所有信息的总体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完整的“模型”,而信息世界是原型世界的“投影”,根植于原型世界。因此,原型世界与它的影子世界实为一体,是客观世界的两大层次,世界的直接存在性、间接存在性都根源于它的物质性、统一于它的物质性。
(一)元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标准的提出
在元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可知论承认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可知属性,人的大脑及其相适应的反映形式是适应事物可知属性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这就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树立了坚定信念。
至于元哲学基本问题提供的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理论意义更为重要,它不但将哲学史上学派纷呈、观点杂芜现象理清了一条清晰的有意义的中心线索,而且,也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8〕然而,元哲学提供的这个标准,自从提出后,直到今天,就一直没少被一些人所不理解、混淆或歪曲否定。
第一,有的人不理解这个标准。
其表现之一是:有人把信神或不信神当作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他们认为只有相信上帝、烧香拜佛的人才是唯心主义者,不信上帝、不念佛经的人就是唯物主义者。 于是,有些人就说:我们是自然科学家,根本不相信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所以我们都是天生的唯物主义者,因此也就不需要再学什么唯物主义哲学了。其实,这些人不了解唯物主义和无神主义之间虽然有很密切的联系,但他们还不是一个东西。唯物主义者多半是无神主义者。但无神主义者却不一定在任何问题上都是唯物主义者。事实证明,很多自然科学家虽然不相信上帝鬼神,但他们的世界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因此,我们决不可以把信神或不信神当作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表现之二:有人 “把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叫作唯心主义。”哲学史上,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他说:“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的进步。”恩格斯说:“如果一个人只是由于他追求‘理想的意图’并承认‘理想的力量’对他的影响,就成了唯心主义者,那么任何一个发育稍稍正常的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了,怎么还会有唯物主义者呢?”“关于人类(至少在现时)总的说来是沿着进步方向运动的这种信念,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绝对不相干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和自然神论者伏尔泰与卢梭一样,几乎狂热地抱有这种“追求崇高理想、相信人类进步的”信念,并且往往为它付出最大的个人牺牲。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例如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由此可见,施达克把这一切说成是唯心主义,这只是证明:唯物主义这个名词以及两个派别的全部对立,在这里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
第二,有的人混淆这个标准。
哲学史上,出现过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和西欧国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士哲学家福格特、德国哲学家毕希纳和荷兰哲学家摩莱肖特等。他们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抨击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并努力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如物质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定律、达尔文主义及生理学的成就通俗化,从中作出无神论的结论。但他们庸俗地解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性的东西,否认意识的特殊性。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人脑分泌出来的“分泌物”、“液汁”或“蒸发物”。 福格特说,思想是脑的分泌物,正如同胆汁是肝脏的分泌物或尿是肾脏的分泌物一样。摩莱肖特则认为,思想就是脑髓质的位移。这就抹煞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从而也就取消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庸俗唯物主义不懂得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而是把意识和物质混同起来,从而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在政治上,庸俗唯物主义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恩格斯称他们为庸俗唯物主义小贩们。
第三,有人故意诽谤或歪曲这个标准。
其表现之一是:实用主义者詹姆斯就把唯心主义者描绘为心地特别善良的好人,把唯物主义者诽谤为心肠非常狠毒的坏人。他认为:“依哲学家之性情气质,可将其分为二类:一为软心的哲学家;其心既软,不忍将宇宙间有价值的事物归纳于无价值者,故其哲学是唯心论的,宗教的,自由意志论的,一元论的。一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心既硬,不惜下一狠手,将宇宙间有价值的事物概归纳于无价值者,故其哲学是唯物论的,非宗教的,定命论的,多元论的。”〔9〕其表现之二是:市俗“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10〕这种市俗庸人的观点,看来好象不值一驳,其实它在现实的人们之中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尤其是在那些不了解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唯物主义的人们中,影响还是不小的。对上述故意诽谤或歪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标准的偏见必须给予揭露和批判。
(二)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意义,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原则
元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所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说到底就是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客观世界、实际情况、工作环境等等,属于物质现象;主观世界、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等,属于意识现象。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如果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就要犯方向性的、根本性的主观主义错误,在实践中就要遭受挫折和失败,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也就是说,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问题,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对工作、事业的兴衰成败有决定性意义。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解决不好,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
在我党的历史上,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尽管成就巨大,但也有因为哲学基本问题没处理好,导致革命、建设和改革失误的教训。这种教训从思想作风上,就是党有时所犯的主观主义错误。犯主观主义错误的人,坚持的是一条“思想——感觉——物”的路线。
主观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听群众意见,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不清楚客观事物的具体特点和规律,而是只从主观想象,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或本本出发,盲目地决定和处理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在实际工作中,有时表现为教条主义,有时表现为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11〕教条主义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不从实际出发,仅从书本或文件出发,把马列主义的只语片言当成教条,不顾具体情况,到处生搬硬套;经验主义强调片断经验,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到处搬用。两者共同之点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它们都是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又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别称,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称。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这种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有时还往往表现为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
主观主义是“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观主义曾使我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观主义也使我们的党和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党在改革和建设上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些局部改革、建设上有些人仍然存在着按主观主义方式行事,这些也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总结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来。因此,为使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上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毛泽东指出,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第二,领导干部哲学基本问题解决不好,导致巨大资源浪费和损失。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现实的经验可能看到,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别的方面素质再高,但满脑子封建迷信,那么,这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也是采取的“思想——感觉——物”的路线,结果会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损失 。
领导干部承担着社会事务管理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掌握有许多行政、组织和物质资源。相信迷信的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迷信思维渗透进来,干出些“荒唐事”来,将人、财、物等有限资源瞎配置,这种不按科学发展观办事的结果会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损失。这种浪费和损失可归类如下;一是占卜算命型的资源浪费。这在贪官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二是求神拜佛型的资源浪费。三是建庙修祠型的资源浪费。四是祈运烧香型的资源浪费。 五是垒坟造墓型的资源浪费。此外,改门易道、念经信符、择日选辰资源浪费等等。这些官员建学校医院哭穷叫难,建庙请神乐此不疲,为了贪污行为不被发现,为了自己官运亨通,在群众、在下属面前自诩聪明绝顶的官员,迷信起来却举止非常弱智。
第三,普通群众哲学基本问题解决不好,“安身立命之地”’根基不牢。
冯友兰指出:“哲学可以给人一个 ‘安身立命之地’。就是说,哲学可以给人一种精神境界,人可以在其中‘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他的生活可以按部就班的和平,也可以是枪林弹雨的战斗。无论是在和风细雨之下,或是惊涛骇浪之中,他都可以安然自若的生活下去。这就是他的 ‘安身立命之地’。这个地就是人的精神境界。”〔12〕而“安身立命之地”之关键,是要求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活动中,首先要解决好精神和物质谁先后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人彻底解决“安身立命之地”的根基或根本性前提。此根基不牢,此根本前提一错,就会酿成种种人间悲剧。比如,某人对待某种奇怪现象或神奇事情,没从周围情况出发调查之前,就先入为主地思维,结果往往判断失误 这实质也采取的“思想——感觉——物”的路线,这种路线贯彻执行的结果,就会导致工作方法或解决矛盾方法失误、失当,酿成种种人间悲剧。
注释:
〔1〕谈华楼.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EB∕OL〕转引搜狐网,〔2006-05-19〕http://www.jjyz.cn/ky/show.aspx?id=421&cid=100.
〔2〕俞吾金 欣文.重视对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EB∕OL〕转引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06-01-6〕http://myy.cass.cn/file/ 2006010618220.html.
〔3〕方志敏.可爱的中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76.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2.
〔7〕【美】维纳著,郝季仁译: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3.13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4—225.
〔9〕乐燕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8.80—8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2.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9.
〔1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7-28.
〔责任编辑:王子晨〕
李婷,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李继武,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政教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