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综述
◎赵莉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相关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对1994年~2017年间与留守儿童心理有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从概念界定、数量规模、研究脉络、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研究点,如加强个案研究、编制更为适合的量表等,为今后更加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研究综述
留守儿童是我国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以及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制而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随着我国经济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的数量迅速递增。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疏于看管,形成了诸多的问题。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率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关注,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对众多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留守儿童”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上官子木1993年所写的《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一文中,一是指因父母出国工作或求学而留在国内的儿童;二是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滞留老家的农村儿童。之后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年龄界定、父母双方是否均外出打工和是否局限在农村三个方面。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新的界定明确了之前的三方面纷争,即年龄是16周岁以下,父母双方均外出,不限定农村、城市。
我国留守儿童的具体数量因不同的估算方式相差很大。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0~5岁学龄前阶段占38.37%,6~11岁小学阶段占32.01%,12~14岁初中阶段占16.30%,15~17岁年龄阶段占13.37%。
2016年,中国教育在线制作完成的《2016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中显示,截止2015年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19.24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383.66万人,在初中就读635.58万人。
2016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统计则认为,全国不满16周岁、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0~5周岁、6(含)~13周岁、14(含)~16周岁的分别为250万人、559万人和92万人。这个数据与之前的相比有断崖式下降,比中国教育在线公布的数据少了1117.24万人,降幅达55.3%。民政部相关负责人给出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型城镇化建设、扶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就地入学、返乡创业等系列政策和工作的有效实施等;二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定义的改变。
“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根据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4000万的总数进行估算,并将父母一方单独外出和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农村学生计算在内,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共有超过2300万留守儿童。
此外,从分布范围看,东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87万,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占全国总数的39.02%。
虽然由于概念界定的不同,对于留守儿童的数据统计差异较大,但无论哪一组数据,都说明了留守儿童的规模巨大,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城乡二元体制可以被看作为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但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最早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是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始于2004年,而第一篇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学术研究文献则出现于2005年。
以“留守儿童”“心理”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所有文献进行检索发现,1994年只有一篇,是上官子木的《“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2004年有9篇,2005年有46篇,之后文献数量开始逐年增长。从2006年~2017年9月共有5988篇。
开展研究较多的省份包括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以及重庆市,其他省份的研究文献量则相对较少,还有部分文献没有明确提及研究地区。比对前文的留守儿童数量地区比例来看,研究文献的数量与留守儿童数量并不完全匹配。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教育与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地区。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均有采用。定量研究主要包括调查问卷、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元分析和实验法等。定性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研究和文献研究两方面。定量分析的研究数量要远多于定性研究。在1994年以来的6044篇文献中,综述性文献有90篇,仅占总数的1.5%;政策研究类文献有818篇,占总数的13.5%。
在各种研究中,以某地区留守儿童为群体研究对象,或者以某地区留守儿童为整体进行抽样研究的较多,个案研究的数量却非常少。最早的个案研究出现于2006年,自2006年~2017年个案研究的文献只有82篇。
当前,心理测验研究大部分采用成熟的心理测验量表,包括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等。其中,使用较多的是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也有部分研究采用的是自行编制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但这部分所占比重较少。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形式非常多,有通过心理测量问卷进行分析的,有通过比较法进行比较研究的,有通过相关法进行关联性、影响性研究的,还有通过元分析法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的。所选取的研究工具大多数为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也有少量研究选取其他一些量表工具,如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等。
但无论哪种形式、哪种量表工具的研究,都反映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在具体的差异因子、差异程度上,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不同,对于导致这些不同的原因目前还无法确定。
1.人格特征
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研究大部分采用的是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研究表明,在掩饰性、内外向、精神质维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表现为人格掩饰度高且内倾、情绪紧张。一份以卡特尔16项人格测验为量表工具的研究显示,初中生的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敢为性、世故性和忧虑性七个因子会随父母外出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特别是母亲在学龄前外出对儿童人格的不良影响更大。
2.心理弹性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是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研究的热点。刘珊珊、蒋玉红等学者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被忽视情况发生比较普遍,被忽视的儿童心理弹性水平低。元帅对此做了总结性的元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就个人的三个因子方面来看,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积极认知这一因子上,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支持力因素中家庭支持不如非留守儿童,而人力协助维度没有明显差异。
3.情绪
众多研究均表明,留守儿童情绪问题比较严重。黎志华等对221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特征的问卷研究发现:在平均趋势方面,留守儿童情绪各项指标都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且女生高于男生。李亦非等的研究也显示:留守儿童的迷茫度和烦乱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愉悦度、平和度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
还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孤独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男、女留守儿童孤独倾向检出率均分别高于非留守男、女儿童。在对不同类别的留守儿童进行对比的研究中发现:父母均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孤独水平更高,仅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
1.性别、年龄维度
单纯对于性别、年龄维度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文献不是很多,一般是将性别或年龄与其他因素搭配进行比较研究。比如与贫富地区差异进行搭配比较,或者与心理干预效果进行相关研究。
2.经济维度
研究表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富裕地区的留守儿童,但在人格发展上却低于富裕地区。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在人格上更容易表现出孤僻、情绪不稳定、环境适应差等。
3.留守类型维度
留守类型主要分为同辈(无)监护、隔代监护、父亲监护、母亲监护和单亲监护,不同留守类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按心理状况由好到坏排序为:单亲监护>母亲监护>父亲监护>隔代监护>同辈(无)监护。
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很多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了探讨。
1.制度、政策干预
学者们普遍认为,制度、公共政策在留守儿童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都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留守儿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公共政策入手,要从加大地方财政投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和打破城乡二元制的城市户籍壁垒等多方面入手,要以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
(1) 学者建议
从解决思路上看,温铁军认为要从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三要素(土地、劳动和资金)流出问题入手。周德全、齐建英等则认为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办法。
从具体措施上看,相继权提出开放城市公办学校,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入学。李国军、李雪平、张丽萍等认为要实现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和国民待遇随人走的机制。黄祖辉、许昆鹏提出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教育协调体制,实行义务教育一卡制。
(2) 国家举措
近年来,由于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留守儿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恶性事件发生率上都有大幅度的下降。今年国家计生委发布的《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将其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民政部门组织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活动也要求在2017年底将所有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护范围,杜绝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
2.学校干预
学校干预是指通过借助学校的平台来关注、疏导和矫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切手段和措施。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缺位,而学校干预将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管理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方面的职能,充分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以学校为依托,开办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有关儿童教育、心理发展的培训;要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建立心理档案,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护航;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注”,在学习上、生活上、活动上、心理发展上有格外安排,多关注、多照顾;要通过开办心理健康辅导班、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能力。
3.社会干预
研究认为,社会支持的亲密感、价值肯定、个体情感支持、陪伴娱乐支持、信息支持和帮助6个维度与留守儿童MHT(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中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身体症状8个因子均呈负相关。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要不断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工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干预功能。
4.家庭干预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进行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家庭关系、家庭的教育和结构对于每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重大意义。由“留守”而导致的家庭结构和功能的缺失,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所以,很多学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家庭干预方向的研究。研究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干预应包括促进亲子相互了解、促进亲子沟通和改善亲子关系三个方面。在接受家庭干预前、后的农村留守儿童的MHT(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因子得分比较中发现,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从2005年开始,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数量逐年增多,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分析,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努力并加以改进。
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是将留守儿童作为整体进行抽样研究,个案研究很少。在今后应逐步加大留守儿童心理的个案研究力度,充分发挥个案研究更加利于了解留守儿童心理活动的优势。
定量研究所选用的量表,绝大多数是现有的成熟量表或者从国外引进的量表,专门针对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量表非常少。部分采用的自编量表也缺乏大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支持。编制更多适应于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量表与结合留守儿童实际情况汉化从外面引进的量表,将是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
目前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缺少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内心体验的关注,也缺少跨学科研究,只是孤立地使用心理测验来进行量化分析,使得研究结果变得生硬和表面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生活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因此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使研究更具有整体性和深入性。
[1]蒋玉红等.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
[3]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6).
[4]张建育,贺小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8).
[5]王挺.江苏省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6]刘珊珊等.农村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忽视与心理弹性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
[7]蒋玉红等.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
[8]元帅等.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ate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5).
[9]黎志华,尹霞云,朱翠英.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特征:平均趋势与个体差异[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0]李亦非,张海燕.农村地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
[11]候洋,徐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自卑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8).
[12]吴文春、陈洵、温桂生等.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13]王树明等.汉川市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6).
[14]温铁军.农村改革要解决农业三要素流出问题[J].农村工作通讯,2013(1).
[15]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16]权继权.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制度保障[J].农村工作通讯,2005(3).
赵莉,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心理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