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传统文化类公选课体系的构建

2017-03-11 15:01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院校高职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江苏南京 210023)

基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传统文化类公选课体系的构建

朱文静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江苏南京 210023)

传统文化类公选课体系的构建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非常必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公选课的开设现状,并从文化建设的维度提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类公选课体系建设要把握四个方面:基本框架、制度及人才保障、内容框架、隐形课程影响。

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公选课;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传统文化类课程对于高职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尝试探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文化建设。

1 传统文化类公选课开设对于高职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归属、力量源泉,对于高职文化建设大有裨益,而传统文化课程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是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本质及使命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以优秀文化涵育优秀大学生。”,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需要技术卓越的人才,更需要全面发展的符合型人才,特别是对于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是否有良好的心态、社会责任感、忠诚度、沟通与社会交往能力等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利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厚德载物”精神等有积极意义的精华部分感染学生,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扩充其知识面,提升其综合能力,健全其人格。其次,是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耶鲁大学校长来文曾经说过:每一种教育模式都要与本国的文化相适应。高职文化建设虽然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理念,但更要从传统文化挖掘精华,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凝练出符合国情、校情的发展理念,这样更加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课程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凸显。最后,传统文化类公选课是对必修课的有益补充。虽然传统文化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现阶段囿于师资、专业倾向等现实因素,每个高职院校都大量开设传统文化类的必修课不太现实,由此,开设传统文化的公选课就成了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选择。

2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公选课开设现状

2.1 课程体系维度

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面简称南工院)为例,该校属于以工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一所高职院校。该校的公选课分为任选课与限选课两大部分,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但是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在数量上还稍显单薄。另外,课程设置上存在随意性的问题,一般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设,而教师又分属于各个系部,因此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容易出现课程相似、重复的现象,很难全面发挥传统文化类公选课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作用及对文化建设的补充功能。

2.2 教师维度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老师基本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教授专业技术课的老师,占较大比例,此类老师多为理工科的学历背景;二是教授文化类课程的老师,比例较小,多集中在基础课部或社科部,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没有基础课部,由此导致传统文化类课程开设较易出现师资匮乏的状况。

2.3 学生维度

笔者针对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开设形式、内容选择及学生的兴趣、期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希望学校可以大量开设各类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并提出一些想法,总结为两点。一是课程内容可以更加丰富,既有历史方面的也有文学方面的,既有美学欣赏方面的也有基本文化常识方面的,同时希望此类课程可以与时代发展精神挂钩,可以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发挥启发作用。二是课堂形式可以更加活泼及多样化,不要局限于放放视频、或是传统的照本宣科。

3 基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维度的传统文化类公选课体系建设

如何健全传统文化类公选课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关键点在于学校的重视、统筹规划,笔者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维度从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类公选课体系建设进行分析。

3.1 传统文化类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

传统文化类的课程既不能以实用为先导、也不能就文化而谈文化,要在传播传统文化精神与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打造既能传播传统文化又能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又能体现本校特色的传统文化公选课课程。

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高职学院的学生应该普遍具备的文化素养包括一定的文化常识储备、基本的文化鉴赏能力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基于此,传统文化类公选课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一是传统文化知识类的公选课。此类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常识的普及型教育,主要开设的课程应包括“古代经典作品导读”、“美学概论”、“历史知识串讲”等。由于每个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办学特色、历史沿革的不同,可以根据本校的行业底蕴、学生需求设置特色模块,如开设“中国古代游记作品介绍”、“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中国传统服饰特点介绍”等。二是传统文化鉴赏类公选课。此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自觉抵御庸俗文化的侵袭,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赏析”、“书画艺术赏析”“武术作品赏析”等。三是传统文化精神类公选课。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针对现阶段的道德危机,此类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必要。此类课程主要以哲学、伦理课程为主,力求通过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类课程应包括对儒、释、道等中国哲学思潮的介绍、儒家等诸子百家学派的发展与变革等。

3.2 传统文化类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制度及人才保障3.2.1 健全完备的制度支撑

传统文化类公选课要将灵活性与统筹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教师的开课与学生选课的自由,同时也要进行规范、引导、统筹管理,减少过度自由带来的问题。首先,在课程开设方面要在本校的传统文化类公选课的基本框架内对教师的开课情况进行审核,对于重复类的课程进行调整,对于无人问津的课程鼓励专业背景符合的老师开设,合理布局传统文化公选课课程体系。同时,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对开课老师的专业背景、学历状况、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进行评估、考核。另外,考虑到部分学生在选课时的短视性、功利性等问题,在保证学生自由选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引导。例如可以在选课系统上丰富课程及教师介绍,便于学生全面了解该课程;发挥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类公选课进行宣传。

3.2.2多渠道增强师资配备

学校应该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开设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但同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本校师资,可以灵活采取“引进来”的策略,通过设置客座教授、名誉教授,积极邀请本校退休专家及校外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或是通过外聘教师等方式积极引进优秀师资,增强学校的师资配备。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于2012年起开设“文化大课堂”系列讲座,并将其纳入学校的选修课体系,积极邀请校外专家进行授课,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 传统文化类公选课课程体系的授课内容架构

公选课普遍面对的是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其在高中并没有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定的应试教育模式也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匮乏,另外多数高职院校以理科为主,理科生在高中打下的传统文化基础更是比较薄弱的。生源的特点决定传统文化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把握三个原则:重视共鸣、重视广度、重视基础性,以笔者在南工院开设公选课《唐诗鉴赏》为例。首先,内容选择重视共鸣。基本上,公选课没有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根据学生知识背景、专业背景、学习特点而决定,笔者在开设《唐诗鉴赏》这门公选课时,没有按照传统,以时间为架构或是以诗人为架构,而是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选择以情感为线索去架构整门课程。课程共32个学时,笔者分为11个专题,开设了“心有灵犀一点通——追逐唐诗中的爱情”、“山水有情——山水诗鉴赏”、“秦岭秋风我去时——唐诗中的朋友情谊”等,除了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美,更通过诗歌背后故事的讲述,引发学生共鸣,使其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另外,重视广度。在诗歌内容的选择上围绕一个专题精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诗人的作品,同时,不局限于李白、杜甫等盛名卓著的大诗人的作品,也包括其他诗人的优秀作品。如在“唐诗中多情的月亮——浅谈唐诗中月的意向”这一专题中,通过李白、杜甫、张若虚、李商隐、王昌龄等诗人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借月亮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孤独寂寥、洒脱旷达等复杂的感情。第三,重视基础性。每堂课设有一个诗歌基本常识讲解的模块,对各种诗歌体例的特点进行介绍,普及学生的基本诗歌常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3.4 传统文化类公选课课程体系的隐性课程影响

“所谓隐性课程即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的风格以及与学校文化系统相通的社会文化等。”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隐藏在文化建设体系中,传统文化类公选课的开设既是学校文化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同时,文化体系的建设也可以有力促进传统文化类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隐性课程体系没有固定的形式,影响的方式也是柔性的、潜移默化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特点进行架构。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的隐性课程通常可以由活动课程、社团课程、比赛、讲座等构成。围绕传统文化建设可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服饰展示”等活动及“中华诗词大会”、“传统文化征文”等比赛。同时,可以鼓励老师开设与中华文化传承相关的社团、讲座,将课上教授、课下影响有机结合,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相互配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实现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与文化精神的教育目标。

4 结 语

传统文化类公选课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何完善传统文化类公选课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文仅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框架性的探讨,如何完善传统文化类公选课的考核评价体系、如何改革教学方式等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1 陈平,严燕.论文化育人视野中的通识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84.

2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2-84.

3 王少军.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设置研究——基于人文素质维度[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37-40.

ToConstructTraditionalCulturalPublicOptionalCourseSystemundertheBackgroundofCultureConstructioninVocationalColleges

ZHUWen-j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Nanjing 210023, China)

To construct the campus culture, it is vital to constru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urse system.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course sett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puts forward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course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the basic framework, the guarantee of system and personnel, the content framework and invisible curriculum influenc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raditional cultural course; course system

G712

A

1671-8100(2017)04-0113-03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科研基金(编号:YK16-10-06)。

2017-04-18

朱文静,女,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古典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谭银元)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