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明星真人秀”电视节目井喷现象分析

2017-03-11 15:30何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1期
关键词:真人秀偶像明星

何潇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我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初始形成于2000年,起步不晚且经过自我改良,逐渐占据电视节目很大的收视份额,最开始的真人秀节目多以“草根人群”为主,其后由于受众对“草根人群”及“草根文化”产生视觉疲劳逐渐唱衰,直到2012引进“明星真人秀”节目。

观众的观看选择因快餐文化盛行和电视媒体节目多元化而拓宽。大众对节目的形式和质量的需求更高,多元化的节目形式和选择空间使观众对某节目的记忆时间逐渐缩短,固定某一电视台的时间逐渐缩短,呈现出“节目越来越多,关注越来越短”现象。电视媒体为符合观众心理,并在短期内取得最佳收益,便缩短其播放周期。时间短、收效快、受众广、符合大众心理的电视节目,例如“明星真人秀”等节目便应运而生。2016年6月20日到26日一周内,湖南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和东方卫视的节目单中,“明星真人秀”类节目的播放时间分别为42.5小时、58.9小时和54小时,所占时间播放百分比分别为25.3%、35.1%和32.1%。同时,排除其余真人秀节目以减少误差,最终,“明星真人秀”节目所占比重均达到30%。

本文中“明星”单指娱乐偶像,是在娱乐领域中能产生独立的文化特色和影响力的人群和社会现象,代表了某类群体的心理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寄托大众的希望,指引大众行动,慰藉大众心理。

1 受众心态分析

1.1 明星偶像的吸引力

明星偶像的某一特质或者高分印象,使受众形成了认知偏差而忽略了明星偶像在节目亦或是真实生活中的不足,他们在卫视的主流媒体的包装下,保持在受众面前美好形象,传递出的正能量精神,并且扩大化以深入受众心理,使受众喜欢上某明星偶像来保证节目收视率,即所谓的晕轮效应。

1.2 窥视的欲望

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写到:为什么我们不向彼此的私生活里偷偷的看一眼呢?被看者损失不大,观看者也愉悦了自己,凡事涉及到快乐的层面上,也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是有意识、有准备的。若将社会基本道德秩序视为有意识态度,那么处于社会道德秩序对立面的“窥视”意识或行为即“无意识”态度,往往是被压制的。当个体处于公共空间时,虽然窥视欲受到压制,但可通过伪装或者象征等方式转化并释放。电视媒体成为一种同时具有安全性和隐秘性公共空间时,受众潜藏起来的窥视欲则会凸显,传播媒介便成为欲望“合法化”的途径。明星真人秀为受众提供了合理窥视的途径,摆脱的社会道德的压抑,既满足受众的窥视心理又能提高收视率带来收益,还能提高明星偶像知名度,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人总是倾向与在价值观及人格等方面相似的人建立人际关系。明星偶像的某一点符合受众的价值取向,二者便建立了联系,受众便将其归结于同类人群甚至是朋友、家人。电视媒体则充分利用了受众这一心理,从形象到流行程度,到价值取向,都选择受众喜欢的明星偶像,尽可能多地去符合大众口味,提升人际吸引能力,从而形成牢固的受众圈,使受众长期稳定观看。

1.3 对常见事物刻板映象的反差

社会认知是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和事物的过程,即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然而,人们往往因为某一原因,对某一群体保持一种固执的偏见和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即我们所说的刻板映象。例如,人们常常认为领导都是严肃的,老师都是正直的,父亲都是严厉的,母亲都是温柔的等等。然而,当某类事件中出现了这种惯性思维反差,人们反而更容易关注此类事件。受众在注意到父亲照顾孩子的窘态和心酸,但其中充斥着的是铁汉柔情时,与其脑海中关于“父亲”的刻板印象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而会驱使受众去了解这种反差的由来,推动受众去深入了解。

“明星真人秀”节目是体验文化的一种载体,即是说,电视机前的受众将明星偶像参与的各种活动置于自己身上,会叹息、会懊恼、会评判、会欣喜,仿佛身临其境,并反思若自己在此情景中会如何做,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此时受众在节目中寻求到了一种自我定位,不仅仅是节目的旁观者同时更是节目的参与者,而这种定位往往是其他电视节目所不能给予的。

2 明星偶像——受众圈——电视媒体的利益链条

扎伊翁茨认为只要一个刺激物在眼前一再出现,则足以强化人对它的态度。换言之,看到的事物次数越多,就越可能喜欢上它,即纯粹曝光效应。成功的广告商会充分运用该效应,如果某一品牌的产品频繁的暴露在受众的视野中。明星真人秀节目通过商品和冠名商的重复出现来加强受众的视觉和心理感官,并给受众带来温暖舒适性,从而导致受众直接选择,购买的人多了,其广告价值和商业利益则会更多,获益更大。

此外,人们总是试图维持信仰、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平衡。两个人若是同时喜欢同一事物或是赞同一观点,那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平衡正向的,人们倾向于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与心中的明星偶像、偶像或者英雄所喜欢的事物保持平衡。单一受众在发现其余受众所拥有相同的性格、特征和资源信息时,他们会将其视为自己的同类群体,是自我体现的一部分,同时将对方的智慧、视角和经验和个性化转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并建立维持亲密关系,最终扩展自我。由于人际吸引,窥视欲,社会认知等心理心理因素的诱导,受众是将自身的价值观与明星偶像相对比,在明星偶像身上寻找能吸引自身的相似点,并将价值观赋予自身,在自身上寻求相似点以期获得与明星偶像同等的价值或认同,不断扩大并稳定后的受众圈便成为我们常说的“粉丝”。由此明星偶像、受众圈和媒体的三角关系进一步稳定下来。

在利益的驱动下,明星偶像和电视媒体都获益颇丰,而受众则是在人际吸引等条件下的自我认知和窥视欲望等的心态精神的体现和满足,从而更加关注和喜爱该类节目。关注多了,收视率自然也就上去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明星真人秀节目各点开花,呈 “井喷”状态了。

3 结语

2015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大体上为要摒弃“靠明星偶像博收视”、“唯丑”和“娱乐至上”的错误认识,摆脱低俗有害节目等等。

群体的形成是自我价值的扩展。明星偶像以及电视媒体的态度和行为会使受众圈产生模仿行为,其中影响最深的是自发模仿。“明星真人秀”节目里,明星偶像的语言、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是否应该更多的传递或者引导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节目的暗示和影响下,受众潜意识会接受所传递出来的价值取向,哪怕是不正当的。

所以,正确的内容、正向的价值取向和合理的引导方法是当下“明星真人秀”节目的一个改良路径,任何媒体都是以传播信息为主要功能,而信息的可取与否也依然是媒体在发布节目或者消息时所优先考虑的,切不可误传误导,否则,那也就失去了媒体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真人秀偶像明星
偶像报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调查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我的偶像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