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琼中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西南宁 530008)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源于政治工作需求,在社会发展中又逐渐形成了多种工作要求[1]。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道路建设上,理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内涵是其基础,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在职业化视角下,职业能力是高校辅导员生存的必备能力,也是高校辅导员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必须首先深入理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结构。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求有如下条文:应深入大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结合大学生实际,做好事务管理和教育工作。由此可见,对高校辅导员来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展指导领域以及事务管理领域就是其职业能力真正具体体现的相关领域。细化来说,高校辅导员的能力至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班级党团队建设能力、学生的学业发展指导能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能力、日常事务管理能力、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此外还必须具备与学生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就此,我们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通用能力;一类是专业能力;一类是作为高校辅导员所需具备的特定能力,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对高校辅导员来说,通用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扮演着教师的角色,还扮演着管理干部的角色,其通用能力就是所有与教师、管理干部相似职业或相同身份属性的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共有能力或知识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涉及范围大,工作任务多,千头万绪,需要辅导员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去应对学生群体中的日常事务。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想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特殊能力,首先必须提升自己应对日常业务工作的通用能力。具体来说,通用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等等。
在通用能力中,学习能力是基础的能力,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强化辅导员自身能力的提升效率,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不断强化职业理论学习,提升职业技能,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在日趋变化的形势下不断适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调查研究能力是必备素质,辅导员需要具备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工作中的各种情况科学调研、合理总结从而让工作产生更好的效果。沟通协调能力更是辅导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辅导员要通过与学生的深入沟通和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行为动态,并给予良性的引导;同时,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学校众多部门,相关事务繁杂,接触人员众多,也更需要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提升事务处理效率。组织管理能力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基础,是辅导员凝聚集体、协调关系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基础,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则帮助辅导员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各种复杂的情况,促使管理员在不同情形下都能实现思想和行为上的自觉自控,做好情绪管理,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在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上做到理性分析,把握原则,在政治教育上做到与党中央思想高度一致,并以身作则。
专业能力是高校辅导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所不可或缺的、无法复制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专业能力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主体,也是关键,是高校辅导员生存发展之本。具体来说,高校辅导员所拥有的专业能力包括对学生的生活引导能力、心理疏导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指导能力以及网络时代下所必须具备的网络引领能力。
大学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功能,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高度关注,并给予有效指导,做好学生的权益安全保护工作,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逐渐成为社会体系中的有益成员,扮演着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导师作用。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维护稳定与危机处理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需要辅导员拥有良好的危机处理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有深入了解,通过与学生群体的密切融合,对学生的思想展开良性干预,并且在学生群体中建立起有效的舆情反馈机制,从而在面对危机处理时能够全面掌控信息,做出合理对策。心理辅导也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之一,大学生正面临着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成长中必然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高校辅导员给予良性引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此外,职业规划与指导也是高校辅导员的另一项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从学校顺利走向社会的关键能力。当前,心理辅导职业指导已经逐渐成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两大专业方向,因此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持续丰富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最后,当代高校辅导员还必须具备网络引领能力,能够与时俱进的运用网络达到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为学生提供服务,在网络时代下,利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往往能够让学生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校辅导员的特定能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这是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根本特性,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能力,是高校辅导员的立身之本,也是辅导员职业得本质[2]。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体系,也是综合实践,不仅要求高校辅导员拥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更要求高校辅导员能够有效的推动实践。
首先,高校辅导员自身需要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体系,对马列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深入理解,并对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知识广泛涉猎,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才能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实践,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的目的,并且将这种引导和帮助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点滴之中。其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全面覆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下,实现高校公德教育、理念信念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相互交融,并以此推动各种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得广泛开展,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3]。最后高校辅导员工作一方面是事务型工作,对人的工作,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对象有着不同结构差异、不同素质状况、不同自身要求、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群体,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思维模式,优化教育手段,针对不同的类型群体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育,更加贴近当代学生的成长来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推动中不断升华,从而成为职业属性中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职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绝不是某一方面的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开发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内在动力,外部整合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资源支撑。只有从内、外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帮助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化道路上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要求辅导员必须对职业发展目标有清晰的定位和认识,对自身职业素质有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并以此将自身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向做近一步细化。首先,高校辅导员必须对国家相关文件、政策、法规有深入研究,并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反思自己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岗位上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通过目标的合理分解获得实现目标所必须达成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线路,找出不同阶段自己的目标要求,以此指导和约束自己向目标不断前进。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塑造自己的个人优势和工作特色,高校辅导员所涉及的工作内容众多,包括心理建设、事务管理、党团队建设、职业规划、网络能力等等,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反思和对工作实践的总结,找到自身的长处,做人所未做,比他人做得更深,突出自身的长处,从而具备他人无法替代的职业优势[4]。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份子,不仅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不断强化思想理论研究,通过工作与科研相结合,最终让自己的工作经验形成理论成果,并以此来持续推动工作实践;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既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也要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另外,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开发不但包括显性技能,也包括持续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理论修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对自己的专长和研究方向有确切的认识,并以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找到切入点,广泛开展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也可通过各项研究课题的申请或加入相关学术团体,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专长,持续推动课题研究[5]。在工作过程中,还应积极将理论专长转化为业务能力优势,勇于实践,做到理论研究充分、领域涉猎广泛、持续实践推动,以此来强化专业优势,提升职业素养能力。
首先,要推动职业资格准入机制。在职业化道路上,设置准入化职业资格是确保职业能力的有效措施。职业资格不仅体现了从业人员自身的能力,也是从事该职业的资格标准。在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道路建设过程中,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还未建立,职业入口尚未设置清晰的准入资格,大多是由行政岗位或专职教师担任,事实上,依然存在着流动性较大的情况,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包括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从业要求等,从而为高校辅导员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职业规范推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必须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从职业内容细分、职业发展方向等给出统一标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高校自身也必须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职业准入、评价制度,从而为高校辅导员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依据。
其次,要推动高校辅导员的常态化职业培训,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打好基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必须坚持长期短期相结合、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校与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国内与国外之间得相互合作,帮助辅导员培养其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特殊能力。同时,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还必须坚持全程化和全员化,确保全部人员都能接受系统化培养,并针对不同阶段的辅导员给予专题培训,从而帮助每个辅导员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利于自身发挥的职业方向。
此外,要对高校辅导员建构科学的职业评价体系,帮助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指明方向。任何一种职业的发展,与从事该职业的人所获得的成就感是无法分离的,这种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外界对职业的评价。所以,推动科学的职业评价体系是帮助高校辅导员持续提升职业能力,激发工作热情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高校必须通过科学、合理、健全的机制来保证辅导员的工作得到有效评价,并以此来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与工作使命感,推动自身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评价中要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不仅是从业人员自身的工作需求,也是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在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共同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道路建设。
[1]李辉.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启示[J].商,2016(30):36.
[2]冯刚,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年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33-42.
[3]陈勇,朱平.高校辅导员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背景——辅导员专业背景观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18-121.
[4]李永山.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高校辅导员分层培训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134-137.
[5]张艳萍,杨雪.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