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流亡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特点及作用研究

2017-03-11 15:18金恒薇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义勇军抗日

金恒薇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辽宁 沈阳 110044)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流亡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特点及作用研究

金恒薇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辽宁 沈阳 110044)

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在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历程中,无数志士仁人共赴国难。尤其是学生,作为一支特殊的群体,在抗战中经历了痛苦、迷茫与无助后燃起抗日希望,直至抗争不止。其中,东北学生被迫流亡关内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救亡运动,成为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史上最为重要的构成。

流亡;东北学生;救亡;特点;作用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开始。同时,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东北人民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义勇军、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联及东北各界民众成为东北抗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面临的抗日环境最为艰苦,坚持抗日时间最长。其中,东北学生除了面临经济困窘、民族危亡、生活艰辛外,还要面临失学的无助,流亡的无奈及对前途的迷茫。也正是这些境遇与心路历程的不同,形成了东北流亡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特点鲜明和突出作用。

一、东北流亡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肆逮捕迫害爱国人士、学生和百姓,许多教员及公务人员下落不明。不堪被奴役的东北民众纷纷向关内流亡,其中东北学生成为这支流亡队伍中的大军。东北大学、冯庸大学的学生虽大多是自行前往的,但也都是有组织的情况下结伴而行[1]。当年除东北商船学校迁往天津外,东北大学、冯庸大学、东北交通大学、东北讲武学堂等都借读在北平其他大学内,还有一部东北中学生及少量的东北流亡儿童也成为流亡学生中的一部分。1931年底,流亡关内的东北学生有万余人。进入关内后,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政机关及其他东北上层人士为安排这些流亡学生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东北抗日救国会成立后,流亡到关内的学生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斗争,为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抗日意识,揭露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及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抗战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东北流亡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救亡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王卓然和阎宝航、高崇民、王化一等流亡到关内的东北各界人士,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以“抵抗日本人侵略,共谋恢复失地,保护国家主权”为宗旨[2]。救国会成立当日有400余人参加,其中绝大多数为东北籍学生。救国会成立后,东北流亡学生积极开展各项抗日救亡活动,成为救国会中的主要力量。

救国会专设宣传部,下面的多名宣传干事都是东北学生。他们组成宣传队沿平津、平汉线路扩大宣传。他们用自编自演短小话剧、抗日歌曲、舞蹈等到工厂、农村和学校演出,控诉日军暴行,宣传收复东北的决心。他们到义勇军中做政治宣传工作,使东北学生以“单兵作战”的宣传方式变为共发救亡的声音。东北学生还汇入到全国学生运动中,“联合作战”。以东北流亡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创造了深厚的抗日救亡政治氛围,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为抗日义勇军募捐,也是东北流亡学生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军民组成抗日义勇军,人数最多达30万,遍及东北各地,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日军开始对义勇军进行围剿,并对义勇军进行医药武器及食品的搜剿。义勇军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使之消耗巨大,医药物品极其匮乏。1932年起东北流亡学生在救国会的领导下,通过发行爱国奖券和义卖等活动,募集大量的抗日经费和物品。

东北义勇军成分复杂,东北军中下层士兵,农民、工人、旧军官、绿林等等,纪律性不强。救国会为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战斗力,东北流亡学生成立了东北抗日学生救国军,建立政治训练班,并将优秀学生分配到东北义勇军中,提高义勇军的战斗力。

(二)东北流亡学生直接奔赴战场与敌作战

为了表达与全国同胞共同驱逐侵略者的决心,东北流亡学生不惜牺牲生命,直接奔赴战场,奋勇杀敌。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上海,冯庸大学百余名学生组成“冯庸义勇军”南下支援十九路军作战。3月1日,日军向十九路军的后方浏河进攻,驻守在这里的冯庸大学的学生军与第五军并肩作战[3]。冯庸大学的学生们不远千里南下上海抗日,充分表达了东北流亡学生同全国人民积极抗战的共同心声。

(三)东北流亡学生成向政府请愿的主力

九一八事变后,“生存、求学、抗日救亡、徘徊苦闷”是东北流亡青年学生所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东北学生而言,请愿成为学生们寄希望解决的又一救亡形式。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一直住在北平,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总部设在南京,东北学生必然要向国民政府请愿。为此,请愿活动主要集中在北平和南京。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31年的11月初,由东北流亡学生和东北各界人士组成的请愿者620余人分为十二队,总指挥为冯庸,东北大学学生苗可秀,杨治平任指挥。请愿团从北平站出发,铁路局受南京政府的暗示,不让这些学生们挂车。青年学生进入车厢大声疾呼,向群众宣传请愿的目的和意义,最终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车顺利驶出北平。到达南京后,学生们向政府提出一致抗日,收复东北的意愿,但蒋介石却继续推行不抵抗政策。学生们在无法实现目的情况下高呼“打倒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恼羞成怒,当晚就派兵将请愿团押回北京。虽然请愿没有达到目的,但是让更多的民众看到东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

二、东北流亡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紧密融合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爱国要求,从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立场出发,发出了“坚持对日抗战,收复失地”的号召。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又做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4]。此后多次发表宣言、决议,以些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恶目的和反动本质,严厉谴责卖国、辱国的行径。此后,中共相继发表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打击日本侵略者”等口号。这些,也是广大东北流亡学生的心声,因此成为学生宣传的重点。同时,党中央发表的宣言对处于救亡运动中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最大的精神支持与感召。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号召中国人民“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5]。在《宣言》的感召下,学生们的抗日救亡热忱迅速高涨起来。

东北流亡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党十分重视东北学生抗日团体的发展壮大,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的力量,积极推动学生爱国救亡运动不断走向高涨。东北大学的关山复、郑洪轩等都是党员,并成为一二九运动中的领导人。当学生救亡运动处为最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做出正确决定,为学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特别一二九运动后,东北流亡学生对于如何有方向地开展救亡运动迷茫时,党提出了学生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由此,让流亡的学生们看到了希望,并有针对性地向工人、农民宣传抗日救亡,反对侵略,反对剥削与压迫,开展丰富多彩的救亡活动。总之,东北流亡学生接受并拥护党的领导,扩大自己,锻炼自己的同时,也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也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抗战形势的良好发展。

三、东北流亡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态度坚定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烧杀淫掠,沈阳及东北都处在极度的白色恐怖中。东北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虽然经历了失去亲人与家园的悲惨,失去生存与求学的无奈与无助。流亡北平后,他们在学习生活暂时得以安置后,迅速融入救国会中,再次燃起抗争的希望,并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态度坚定,将抗日救国为己任,团结一致为要务。特别是在一二九运动中,东北流亡学生再次成为主力并创造两个第一。他们是第一个走上街头请愿的队伍,他们也是第一支将请愿演变为游行示威的队伍。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西安、开封、济南、太原、长沙、桂林、重庆等城市的爱国学生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或发表宣言、通电,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一二九运动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西安后,张学良特别关注形势的发展,为扩大影响,推动西北学生运动发展,为了唤醒东北军打回老家去,张学良热情召唤东北大学西迁。1936年初,在张学良的积极支持下,东北大学工学院迁至西安。东北流亡学生不仅将一二九运动的影响带至西安,而且继续为抗日救亡运动不懈努力。1936年9月,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东北流亡学生与东北各界爱国人士举行纪念九一八爱国活动。东北大学编排了话剧《打回老家去》等文艺节目在东北军中演出,组成宣传队,街头巷尾到处宣传,愤怒控诉着日寇残害我东北同胞的滔天罪行。学生们的行动激发了各界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四、东北流亡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作用

(一)揭露与打击了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在中国东北的频频挑衅采取了力避冲突,不应抵抗的态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一心忙于“剿共”,提出攘外必先安内。1932年,以东北流亡学生为主体的东北各界南下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面对蒋介石,领队东北爱国人士高崇民质问:“东北人民对促成统一,保卫国土所做的贡献对得起中央,而中央在日寇入侵以来不发一兵,不明确表示抗日,一味依赖国联,使得日寇得寸进尺,侵略无止境,中央何以对得起东北人民”[6],问得蒋介石无言以对。东北流亡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高呼“打倒不抵抗主义”“收复失地”,并在一二九运动中率先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卖国贼”的口号。

(二)揭露与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野心

东北流亡学生通过宣讲,请愿,唱歌,话剧等形式,描述了日本践踏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境遇并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学生举行的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极大地支援义勇军,还鼓舞了前线抗日将士的抗战决心;甚至学生们投笔从戎参加战斗,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侵华野心。

(三)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推动张学良抗日及全国抗战形势的发展

在东北流亡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学生们的各种宣传口号与政治主张与党保持一致,进一步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同时,学生们抗日救亡运动对张学良思想的转变影响极大,促成了西安事变的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走上团结抗日的道路。从这一层面来说,东北流亡学生的爱国运动为全国抗战形势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1]齐红深.流亡[M].大象出版社,2015:2

[2]王秉忠.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C].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290

[3]萨 苏.最漫长的抵抗[M].西苑出版社,2013:547

[4]张洪军.“九一八”全史(第 3卷)[M].2001:39—40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9[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483

[6]张瑞强.九一八事变史略[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196

责任编辑/李永生

K264

A

1672—4496(2017)02—107—04

2017-06-05

金恒薇,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九一八事变义勇军抗日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抗日小英雄杨杨
“国难期中学校应有的觉悟”——《厦大周刊》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初中历史课堂求真意识培养策略——以《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为例
“九一八事变”后学人对甲午战争的探究热潮(1931—1945)——基于学术心态的考察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爷爷的抗日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鲜义勇军
粤东抗日义勇军血战南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