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

2017-03-11 14:33李永国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党中央常态马克思主义

李永国

(永城职业学院,河南 永城 476600)

【理论研究】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

李永国

(永城职业学院,河南 永城 4766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系统治国理政的方略和论断。这些方略和论断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后的再一次飞跃。这些理论和政策创新成果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粹、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诠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精髓,对我们学习、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裨益甚大。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中国梦

一、引言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量级和深度递进,中国进入社会信心上升、团结氛围更浓郁的黄金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宽阔的战略视野,以解决问题的责任意识和坚韧精神,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系统治国理政的方略和论断。这些方略和论断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后的再一次飞跃。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三十年的砥砺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的成绩让世界瞩目。我国GDP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排名第二位;外汇储备高达2万亿美元,世界第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实至名归。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的前两个战略目标已经完美收官,目前我国正处于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如何顺应并适应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据此,本领域许多专家学者据此做出了很多有益、精辟和深刻的总结和概括。

(二)研究问题的现状

对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方略和系统、重要的理论,本领域许多专家学者据此做了很多有益、精辟和深刻的总结和概括。

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理论的系统提出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更丰富;有的学者认为把反腐倡廉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说明新一届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加科学;有的专家阐释“四个全面”的内涵及其因素的必然联系并指出其是决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总布局等等,这些有益的见地对我们科学认识、学习和理解十八大以来这些重要的理论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顺便指出的是,这些理论创新研究有只论一二,不论三四的孤立研究之嫌,譬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创新它们内部之间有没有联系?譬如,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有什么联系?新时期现阶段下,加强党建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新时期,加强党建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如果有,又是如何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怎样培育和践行这些理论,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为此,本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宏观视阈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理论从战略逻辑、历史经验、现实表现及实践取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以求真正弄清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内在联系,做到“知行合一”。

(三)研究的价值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提出了动态的、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治国理政方略,学习这些重要的方略和策略不仅能科学的、正确的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实践,使我们少走弯路,让我们的办事效率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使我们站高望远积极行动,在未来的发展中去迎接新的挑战。

同时,本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宏观视阈下从理论逻辑、历史经验、现实表现及实践取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以求真正弄清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内在联系,做到“知行合一”。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创新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宽阔的战略视野,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适应并顺应经济新常态的理论和政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出发,破解经济社会的重重困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四个自信及当下社会发展方略的总体研判极具匠心,实现了使中国的具体实际和马克主义原理的深度融合并将之深化和完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尊重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让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感爆棚,让人民发自肺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阔步向前。又如关于“生态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及全面小康,就是更好的发展”等论述让人民更加血脉喷张,让人们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期待,让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憧憬更加清晰。

发展的成果最大化的呈现给人民,使人民获得满满的实在感,人民发自肺腑的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所以四个自信是自觉的也是自发的,而不是一厢情愿,有了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定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新一届党中央在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内涵之外,又高屋建瓴地阐述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系列战略和策略。

经济新常态注定是关注的焦点,在除了一如既往的探索外,新一届党中央还特别地指出要实现新的胜利,就必须牢牢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为依托,所有的布局和任务也以此而生。依托世情、国情而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布局,其目的就是深入发展内涵,打造和谐社会,最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蓄力。

(二)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

关于反腐倡廉的立场和方法,十八大以来首次提出“只要永葆党的本色,牢记党的宗旨,就一定会摆脱周期的悖论”,“反腐没有完成时”等理论,显示了党中央铁腕反腐的决心,这无疑是对永保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核心的最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这些举措,对于自身的净化和发展,有着警示和激励作用。

(三)社会发展整体思路的创新

新一届党中央在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上推陈出新,独具匠心。“四个全面”也好,“五位一体”也罢,都体现了党中央在社会发展整体思路上的创新。

“四个全面”是对整个社会发展所做的顶层设计,是发展方向,是宏观战略;“五位一体”相比之则是微观的具体操作的策略。譬如,经济建设解决的是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就无依靠;政治建设是方向,是旗帜, 有了鲜明的方向,人民才有希望;文化建设也好、社会建设也好、生态文明建设也好,其出发点即是让经济社会协调、科学、持续发展,平稳的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让人民拥有满满的获得感,社会发展就会繁荣。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哲学思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宽阔的战略视野,以解决问题的责任意识和坚韧精神,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提出适应和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和政策,这些理论和政策创新成果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粹,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诠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精髓,对我们学习、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作用甚大。

(一)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粹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映作用。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常态即是最大的客观存在,任何理论的制定都必须遵从且从这个物质存在和最大的实际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起更大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新实际为依据而做出的科学决策,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譬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就是告诉全国人民,不管世界经济怎样变化,不管经济新常态走势若何,党中央总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规律正确和科学把握的能力,沉稳应对,熟练驾驭;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出,也是在回答人民“怎样建成小康,拿什么建设小康”的疑问,人民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看到贫富差距,看到行业和区域的差距,看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有待解决的户籍、医疗、社保、公共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后有抱怨,那靠什么破解,只有靠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从人民认识到的现实出发,凝心聚力,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共同奋斗;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也是针对这一现实的考量,有问题要解决,解决的过程要维护公平正义,维护人民最直接、最根本、最重要的利益,那就得靠法律,靠制度体系;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与此也是同出一辙,作为领导核心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不能乱了阵脚,要永葆本色和先进的根本是什么,那就是要从严治党,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浑然一体,不可偏废,其成因均统一于新常态这个最大的客观存在之中。

“四个全面”战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粹,科学地回答了在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世情和国情的大环境下,如何拨云见雾,游刃有余地驾驭复杂的局面;如何客观地评判现实和冷静地审时度势研究对策;同时“四个全面”战略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的期待!

(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精神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事物的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就是在化解发展中造成的矛盾,它是破解“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总钥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质上就是发展的问题。说到底,破解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抓住关键,解决和化解矛盾,才能使经济和社会的建设沿着既定的方向阔步向前。

“五位一体”总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并适应经济新常态,中心环节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推动新型城镇化到推动国企改革,从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到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等论断和作为,就是直面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其次,政治建设是保障。确保这些问题能在有序的环境下解决,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再次,文化建设是灵魂。只有物质和文化的极大繁荣和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的目标。还有,社会建设是条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才能真正改善民生,使社会建设更加有序有效。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解决民生问题。

(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要想获取科学的、精辟的认识,必须参加实践;同时为了让实践更有序的开展也离不开科学的认识,实践和认识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

“四个全面”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量级和深度递进,现实经济中的矛盾就显现出来,怎样继续促使改革发展大踏步稳定向前?怎样使改革更有动力?怎样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怎样为改革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和好的发展环境?如何保证公平正义?如何解决全面小康中的先富和共富的剪刀差问题?凡此种种,面对实践和现实提出的尖锐挑战,我们相信新的治国方略也将会相继产生。

(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诠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精髓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书写并创造的,没有人民群众的力量,历史将停滞不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方面是真正的英雄。

“五大发展”理念第一次把人民放在核心的地位,充分显示了人民的主体和根本地位。一个国家,如果人人各自为是,凝聚力又从何谈起?战斗力又何来之有?一个社会的建设和进步,离不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热情的参与,没有人民的热情参与,就是再有先进的机器或生产设备也是徒劳,“五大发展”理念看似是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科学发展。因为没有人的发展,创新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协调发展更是没有了章法,绿色发展也失去了依靠,开放发展更是没有根据,共享发展同样成为一句空话,可见以人民为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和能动作用,谈“五大发展”才会有意义。

[1]习近平.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朱宝信.论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J].理论探讨,2014,(2).

[4]陈纪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J].实事求是,2014,(6).

[5]张敏.四个全面的方法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15,(1).

[6]颜岩.马克思经济文化哲学的发生史[J].哲学动态,2012,(4).

2017-04-18

2016年商丘市社科规划课题,课题编号:ML-03

李永国(1979-),男,河南南阳人,永城职业学院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

D616

A

1672-2086(2017)02-0025-03

猜你喜欢
党中央常态马克思主义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