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2017-03-11 14:23汪晓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幸福感心理学

汪晓蓉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730)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汪晓蓉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730)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的一线教职人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心理问题的积极方面,抛弃的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病理性心理问题的观念,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视角,引发了辅导员对工作的新思考。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以往单一的问题解决的消极心理模式,重点关注学生的积极方面,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加学生的幸福感。因此,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健康问题。

1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大心理学发展趋向,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希顿(K.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曾这样定义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2 积极心理学对于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2.1 创造积极环境,开展积极教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尽管个体在积极体验和形成积极人格过程中受基因的影响很大,但这一过程也依赖个体生活的外在环境。这里的外在环境即是积极学校教育,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曾强调应增强学生技能而不只是将注意力放在纠正学生缺点上,同样,伊丽莎白·赫洛克(Elizabeth Hurlock)也强调,作为学生努力程度的决定因素,表扬比批评更重要,由此可知,积极教育在学生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在创造积极环境,开展积极教育中,辅导员的角色不容忽视,因为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强化学习的动机,以获得智慧和知识,辅导员必须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将自己的努力看作是一种使命而非一份工作,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环境,开展积极教育,展现出对学生教育深厚而强烈的热爱。

2.2 做好积极预防,实现积极提升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解决心理困难或身体问题的能力,正如斯奈德等人(Snyder et al.)所述:“预防的核心是一种希望行动——积极地看待个体,认为其有能力赢得更好的明天。”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辅导员应该做好积极防御工作,做到能够在坏事发生之前阻止它们,充分发展学生自身的积极优势,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同时也要进行积极提升,让生活更美好。总之,积极预防和积极提升能够强化学生内心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和解决能力,增加幸福感。

2.3 积极关注大众,优化配置资源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备积极品质的潜力,都具有主观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辅导员应该积极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积极关注他们,相信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身优势。积极心理学也强调组织系统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优化配置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项资源,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塑造完美人格,让学生充分体验积极情绪,获得丰盛感,提升幸福感。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新思考

3.1 构建积极教育三层模型

第一层,建立关怀、信任关系。关怀、信任构成积极教育的基础。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普遍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调整很可能进一步引发其他心理问题。辅导员与学生建立关怀和信任的关系,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且通过这样的过程一方面鼓励那些依赖和退缩的学生更加独立,一方面避免那些控制欲和敌对性较强的学生伤害他人。

第二层,重新审视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建立关怀、信任关系基础上,辅导员应再次审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审视自己是否用积极、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是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激情,从而创造出“学生可以成为老师,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氛围。

第三层,制定目标、计划。目标要求辅导员设立能得到学生一致认同的目标。现在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学业目标,过分地强调学生的成绩,使学生成为成绩的奴隶,该做法与更低的希望水平和更高的考试焦虑相联系,很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无疑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辅导员应根据学生各自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充分体验积极情绪。计划强调教育过程中需要详细的计划,且制定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计划,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阶段,及时解决学生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3.2 采取积极预防和提升模式

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预防和积极提升,使个体实现幸福感最大化。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对学生采取积极预防和积极提升模式,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积极提升。

一级预防,积极心理测量问卷。与传统心理学测量病理性指标不同,积极心理学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测量技术,结合积极正面指标,形成测量快乐感、幸福感等多方面的测量体系。辅导员通过积极心理测量问卷评估学生的积极和消极方面来实现一级预防,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学生心理档案。在获取学生基本信息后,辅导员根据学生性格特色,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二级预防,心理干预。一级预防中问卷结果会筛查出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立即采取积极心理干预,一般干预的形式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系列班会、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沙龙、心理游戏以及心理网络平台宣传等,普及心理知识,培养学生心理调节能力。针对有较大困扰的学生,可以寻求学校专业咨询老师的帮助,进行心理咨询,及时解决问题。

积极提升,构建校园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追求幸福感最大化,积极提升试图通过快乐最大化来增加幸福感或通过设置和达成目标增加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参加精神和宗教活动以及休闲活动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因此,辅导员通过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组织系统来实现积极提升。辅导员计划组织相关的运动健心、阅读静心、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锻炼加强身体健康,通过交流扩展交际圈、增强愉悦感,通过实践活动磨炼意志、提升心理弹性,从而建立积极品质,增加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体验。

3.3 开展“家庭-学校-社会”合作

积极心理学强调,优化配置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项资源,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塑造完美人格。学校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中介,一方面可以加强“家校联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区域资源整合,发挥高校的优势作用,最后还需整合学校的各项资源。“家校联动”是指在尊重学生个性自由和个体独立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辅导员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增进区域资源整合指辅导员向社会寻求支持,举办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4]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G441

A

2096-4110(2017)03(a)-0015-02

汪晓蓉(1991-),女,重庆人,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幸福感心理学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