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2017-03-11 13:43周海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科学课课程标准科学

周海潮

(宁海县回浦小学,浙江宁波 315600)

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16年后,2017年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发行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其中相较于实验稿的一大改革亮点就是将原先“3~6年级”的教学学段调整为“1~6年级”全年段教学,这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重大改革。但是,低段科学教学的回归也引起了部分科学教师的忧虑,刚刚从幼儿园迈入小学生活的一年级学生,连基本的课堂纪律都未生成,又如何组织有效的科学探究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 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同理儿童情感需求

1.1 尊重儿童思维发展,倡导“做中学”

著名的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小学阶段的学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的建立,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新课标在“倡导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指出“要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1]

由于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动手热情,“做”的时候思维活跃,端坐的时候思维特别容易溃散,所以“做”中得来的体悟更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低段科学教学注定了不可能风平浪静,只有以“动手做”为主活动才能抓住孩子的心,从而促进“学中思”。

例如,《在观察中比较》一课,就单纯的看图也能分辨出恐龙的不同点,比如学生会说到颜色、大小等,但是对于“比较需一端对齐”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具体摆弄恐龙模型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一端对齐进行比较,这种“做”就是教育家杜威所推崇的“个人亲自尝试的活动”。

1.2 同理儿童情感需求,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

一年级孩子总是“争着回答问题,争着做实验,有一点发现就迫不及待地立马喊出来”,此时,他们的回答大多缺乏思考,同理孩子的情感需求我们就可以发现,一年级儿童强烈的表现欲望源自对教师盲目的崇拜,想要以突出的表现,得到教师的关注,我们应当感受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以一颗柔软的充满爱的心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努力。

例如,在《在观察中比较》一课中,学生们对投影下的恐龙如何摆放才能更公平地比较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使是在答案(把脚对齐)非常明晰正确的情况下还有孩子说“他不同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时,你会发现孩子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他说:“我不同意,因为我认为,除了脚对齐,我还可以倒过来对齐它们的头。”那一刻,我不禁动容,孩子果然是天生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我们在曾经的教育中一点一点磨去了他们的棱角,我想保护孩子每一次想要发言的冲动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1.3 尊重儿童情感需求,构建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

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是应该被保护的,于是往往将孩子放在了弱势的地位,所以一年级孩子的自主自尊水平较低,从小到大他们被灌输的概念是尊重长辈,很少的儿童可以有被放在平等尊重的地位,所以在一年级的科学课堂我们要给予孩子最大的尊重,孩子才会给与科学最大的真挚。

例如,科学第一课,可以和孩子做个约定——相互尊重的我们。给孩子们出示一个小魔术——“魔力手指(利用静电原理,事先将一根吸管在毛料上摩擦,放在矿泉水瓶盖上,用手指去吸引着它隔空旋转)”。此时,孩子们会连连惊呼声,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老师愿意每一节科学课都用魔力的手指为你们展示神奇的科学世界,这是老师给同学们的尊重,给科学课的尊重,你们愿意和我一样尊重科学课吗?”孩子们会大声地说“愿意!”此时教师可以追问,“怎样做是尊重的表现呢?”孩子们会说到上课要安静,不能随便走动等,在之后的科学课上当孩子们表现出尊重的时候给与及时的奖励,当出现不尊重行为时表现出适当的失落可以有效地促进科学课堂的健康常态化。

将孩子摆在可以互相尊重的地位时,将有效的触发孩子的“角色成人化”的开关,使孩子能听得进记得住相互沟通交流时的关键信息。

相互的尊重还体现在生生之间的尊重,我们应该抓住科学课堂上每一次的情感态度价值的生成,渗透相互尊重的体悟。

例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中,在学生完成对不同叶的观察之后,可以渗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概念,当孩子辩驳的时候可以开展一次“寻找一模一样叶子”的校园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对比分析中孩子可以体会到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此时可以告诉孩子,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要的,我们要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

2 清晰学段学习目标,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2.1 低学段探究以“定性观察”为主

超出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会使学生感到“挫败感”,新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以“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形式体现,更加清晰地罗列出适应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目标。其中,关于新增设的1~2年级,学习目标的描述用语中较多出现的是“观察、简单描述、知道、认识、了解”;“简单猜想”;“探究兴趣”等词汇。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低段科学教学应以“定性观察”为主,因“学段”施教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学习的“成就感”,激发持续观察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例如第一单元《植物》的第3课《观察叶》,其中对树叶的观察中不需要说出叶脉等科学的名称,能够观察到并画出来有这样的脉络存在即可。

2.2 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主要任务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单独列为一条,提到“这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这是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发展的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的要求。

尤其是低段儿童,他“与生俱来的好心与求知欲”还没有被社会性学习消磨掉,他们最爱问“问什么”,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孩子们“心血来潮的为什么”向“亲身经历有序的探索”发展,不断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2.3 促进良好科学学习态度的养成

一年级的科学教育除了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之外,更是孩子科学学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其中包括对课堂纪律的维护,科学需要“实事求是”的描述,有序的举手发言和认真聆听是对同学,对老师,对课堂的尊重,还有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

例如,《植物》单元无处不在的记录,包括“植物的特征”班级记录单、“画画这棵植物”、“画一片叶”、“观察并记录校园里的植物”等。这些记录的目的不在乎有多少正确详实的记录,重在培养孩子“记录的习惯”。

3 立足以生为本理念,整合课堂调控手段

3.1 初设小组学习模式,促进合作意识萌芽

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的探究,可以为孩子肩膀上增加责任感,也能利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好的调控课堂纪律。

由于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自控能力弱而动手愿望强烈,由于观察时间有限,以4人为一组会使得每个成员观察的时间被平分而导致很多不必要的纷争,进而影响课堂学习效率,所以在起始教学的第一学期建议采取2人一组的分组模式,当然,在某些比较复杂的需要更多同伴合作的项目上可以合并小组一起探究,这对孩子发展组内合作和组间亦可合作的意识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3.2 结合奖惩制度,高效调控课堂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未定型,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为短暂,并且团队合作的意识几乎为0,所以在起始阶段以“个人随机奖励”和“小组合力集赞”的双螺旋奖励制度并进的方式可以更好的调控学生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

3.2.1 个人随机奖励

个人奖励以盖印章为主,“逮”到可以正面奖励的机会就将印章印在《学生活动手册》相对应内容的那一页,既可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起到非常理想的正面调控的目的。

例如,每次科学课要去实验室的路引阶段,学生纪律调控都比较困难,但是当我随身携带印章,给最先安静的第一二个孩子打上印章的时候,其他的同学看到了都会迅速地进入“快静齐”的路引秩序中。

当施行差不多两周后如果碰到上课特别活跃的孩子,可以瞅准他难得表现好的时机赶紧给印章,等到他再次按耐不住破坏课堂纪律的时候就扣印章,“得到过但是现在失去了”的体验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功”。

3.2.2 小组合力集赞

为了逐步使学生形成合作概念,可以以小组合力集赞的形式给与奖励。

例如,小组加起来集赞达到10个的时候,小组成员都可以获得《小小科学家》勋章,有勋章的同学都可以有一次亲自操作“小小魔术时刻”的机会,当勋章集满10个可以获得《大科学家》奖状,并贴在学校公告栏全校展示。

这样层层递进的奖励机制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诠释每个孩子的“存在感”,此时如果辅佐“小惩——扣印章”会引发同组同学对他的监督,对推进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萌发有积极的作用。

一年级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的特性,我们要把握孩子的行为模式,创造更多师生对话的机会,不停追问“为什么”“你们看到了什么”“你的想法是什么”以此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这时候的孩子,他的语言描述肯定会比较单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不可急于纠错,可以创造更多“生生互动”的机会,“你认为他说的怎样?”“好在哪里呢?”“哪里需要改进呢?”

教师还可以利用师生互答或者短小精悍的小口令的形式调控课堂。

例如教师:“大眼睛,看哪里?”学生答:“大眼睛,看这里。”口令如“1、2、3,坐坐好!”等。

4 搭建家校互动平台,紧密配合共促发展

一周一节的科学课难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科学神经,我们还需要争取更多的校外联盟。

我们可以通过组建QQ群或者微信群建立与家长的联系,每周课前告知需要准备的材料,每周课后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期望达成的学习目标转达给家长。

例如,在《种一棵植物》环节,就非常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包括时刻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以拍照形式形成连续的观察记录等,再比如制作并展示自己的叶画作品,其中涉及到怎样用胶水,怎样剪裁配图等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帮助。

如何直面在16年后再次回归的一年级的科学课堂是新课标改革带给我们的新挑战,而新挑战必将伴随新机遇,愿我们在小学科学伊始课堂,用心用爱去接纳童言稚语,小心呵护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立足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胡继飞.我国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探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6):28-32

[3]林长春.落实新课标的有效路径[N].中国教师 报,2017-03-29(12)

猜你喜欢
科学课课程标准科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