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 铭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北京100000)
琵琶曲移植过程中对音响的二度创作研究
高 燕 铭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北京100000)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作曲家陈钢1976年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塔吉克风情的小提琴曲,20世纪90年代琵琶作曲家陈音将其移植改编为琵琶独奏曲。琵琶作为“弹拨乐之王”最突出的音响形态就是“点性音响”,而小提琴则是“线性音响”。陈音在移植过程中从技法层面和音响层面对这首乐曲进行了合理的运用与诠释,实现了点性乐器的音响与线性乐器的音响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琵琶本身的民族乐器特色,使之成为当代移植作品的典范。
琵琶移植;《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二度创作;塔吉克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作曲家陈钢于1976年创作的一首小提琴曲,它根据吐尔逊卡的尔创作的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刘富荣改编的笛子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改编创作而成,取材于新疆塔吉克民族的音乐素材,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广为流传的音乐作品。
20世纪90年代,作曲家陈音将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移植为琵琶独奏曲。原小提琴曲描写了新疆塔吉克民族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琵琶作为民族乐器,更能以其丰富的技法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将这首小提琴作品实现民族音乐的回归。作曲家陈音在移植过程中不仅将原主旋律的艺术特色用琵琶进行充分的发挥,使此曲的风格和民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利用琵琶丰富的左右手技巧,将琵琶演奏技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此曲一时成为乐手们争相演奏的乐曲。
“移植”在人们的概念中就是将作曲家所创作作品的框架、旋律、节奏以及音乐形象等根据现有乐器的条件进行技法上的重新编配。一般移植改编音响效果相近的乐器作品较多。例如:小提琴作品移植到同是弦乐的二胡上,古筝作品移植到同是弹拨乐的古琴上等。因为音响效果相同,移植起来相对简单。在移植中最重要的就是将技法进行合理的编配,使移植后的音乐能够在原有的艺术创作上充分展现乐器特点及音乐风格。由于小提琴是弦乐,琵琶是弹拨乐,作曲家陈音利用琵琶丰富的左右手技巧使其音响完美融合,兼具“点性音响”与“线性音响”的特点。移植改编过程中共经过了四次版本的修订,从第一版本问世到第四版本广为流传,音乐形象、演奏技法、音响形态等都更加丰富饱满、成熟立体。
小提琴作为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它最突出的音乐形态是“线性音响”。琵琶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它最突出的音响形态是“点性音响”。移植后的乐曲不仅将小提琴的“线性音响”在琵琶中得以延伸,更是将琵琶的“点性音响”充分发挥,实现了“点线相交”的有机融合,这种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将这首乐曲的民族特色发挥到极致。
(一)点性音响的延伸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且是弦乐,其模仿冬不拉的音色演奏韵味不足。作曲家陈钢在创作过程中用钢琴来弹奏主旋律,小提琴用拨弦的方式模仿冬不拉的音色进行伴奏。在移植过程中,为了运用琵琶来模仿冬不拉的音色,作曲家陈音充分利用弹拨乐“点性音响”的特点进行了二度创作。
中指将弦向前弹出称为“剔”,食指与中指同时在相邻的两根弦上弹出称“弹剔双”;大指“挑”,食指“弹”,中指“剔”,在不同弦上同时发声称为“三分”[1]。这是吉他的演奏技法之一,作曲家陈音在移植过程中将这两个技法运用到琵琶上来模仿冬不拉的音色。此段旋律为7/8拍,重音在第一拍和第四拍,冬不拉的音色具有典型的新疆特点,发音干涩,在重音拍上使用“弹剔双”和“三分”交替演奏,配合左手的打音、带音、滑音,使得音乐形象生动,将冬不拉的音色模仿得惟妙惟肖。
(二)线性音响的诠释
全曲的引子部分,在小提琴版本中是由钢琴演奏而成的。这是一段明亮、辽阔的散板,长轮贯穿着整个引子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在一弦主旋律的长轮中穿插三连音和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装饰音,既符合新疆音乐的特色,又丰富了乐曲的色彩。在明亮的主旋律中四弦旋律的出现如同回声一般,将人们引入到空旷、广阔的帕米尔草原。在“回声”的创作中,作曲家也并非完全模仿,第一个回声使用三连音,第二个回声使用装饰音,第三个回声使用十六分音符,巧妙地在“线性音响”中融入“点性音响”,如同“画龙点睛”之笔,增添了音乐的旋律性,展现了琵琶丰富的演奏技巧,更深刻地渲染了塔吉克民族的音乐特色。
(三)点性音响与线性音响的融合
“将‘点’的声音构成‘线’的旋律,实现点线相交、点线融合,这已经成为琵琶演奏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审美理念”[2]。
全曲的主题旋律,小提琴是一段单音旋律,对于拉弦乐器而言,以气韵生成的线条美将此段旋律的塔吉克风格展现得明亮而悠扬。但对于琵琶来说,如果在移植时按部就班,就会突显出琵琶这种乐器歌唱性不足、颗粒性过强、缺乏连贯性等弱点[1]。
作曲家在二度创作中将一弦作为主旋律,并在特色音上运用左手打音、拨弦的技法突出旋律感,同时在二三四弦加入了低音声部以加厚音乐织体,这不仅丰富了乐曲的色彩,同时更增添了演奏的难度。作曲家在创作中特别指出“注意保留指,以增加旋律感”,即为了不使旋律声部因为与低音的交替演奏而出现缺乏连贯性的音响,要求演奏者左手食指将四根弦横按在同一条品上,保持指尖的力度并加以揉弦,使音乐在弹挑的演奏中与余音的“线条”贯穿,实现音响的交融。
在“热烈欢舞”段落中有两段极富歌唱性的长轮段落。
第一段在一弦上用长轮持续演奏出自由舒展的旋律,由最初试探性地挑二弦空弦、二弦泛音、四弦空弦,继而慢慢地融入更为协和的双音、按音等伴奏织体,使一弦的单音旋律织体逐渐丰满。长轮是琵琶最常用的一种实现“线性音响”的技法,而低音声部的挑弦则是典型的“点性音响”,如果说引子段落对于小提琴线性音响的延伸处于一种探索阶段,那么这段旋律作曲家使“点性音响”与“线性音响”实现了初步的融合。
第二段是全曲进入高潮前的一个推动性乐段,表现了在广阔的塔什库尔干草原上,塔吉克人民热烈欢舞的场面。旋律与第一段相同,但调式由D大调转为F大调,情绪推动的倾向性更强烈。在持续的长轮中通过二三四弦的低音伴奏与主旋律结合形成更为复杂的伴奏织体,音乐流动、舒展,情绪更加饱满热烈,实现了“线性音响”与“点性音响”的完美融合。
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移植作品受到了琵琶演奏者们的喜爱,虽然其在种类繁多的琵琶曲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为琵琶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作为琵琶移植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音区的扩展、大跳与变化音、新音色的发现以及运用上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力图突破传统的琵琶演奏法及音响效果。其既展示了琵琶令人炫目的演奏技巧,又蕴含了动人心弦的音乐情感,为作曲家对琵琶音乐的探索开辟了新道路,启发了作曲家对于琵琶音乐创作的新思维。
作曲家陈音在对《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移植过程的二度创作中,在借鉴小提琴技巧和转化小提琴语境的同时,加入了琵琶本身的民族化语言,使其在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还保留原有的古韵,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鲜明的音乐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当代琵琶独奏曲的典范。
[1] 姜楠.琵琶移植作品的诠释与再创造——以《查尔达什》与《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为例[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2.
[2] 石蔚.琵琶音乐的线性表达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2):99-104.
(责任编辑 杨耕文)
Research on Music Recreation of Pipa Tune in the Transplantation
GAO Yanming
(Traditional Instrument Department,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Beijing 10000, China)
TheSunShinesTashkurganis a rich Tajikistan style violin tune created by composer CHEN Gang in 1976, and in the 1990s, composer CHEN Yin transplanted it to a Pipa solo. As the "king plucking instrument of string music" with a most brilliant acoustic form, Pipa is "plucking sonance", while the violin is "string acoustics". Composer CHEN Yin feasibly applied and interpreted this piece of work both from the technique and acoustic level in transplanting the music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d plucking sonance with string acoustics to give a full play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ipa and let it become a model for contemporary transplanting works.
Pipa transplanting music;TheSunShinesTashkurgan; recreational compose; Tajik
2016-06-20
高燕铭 (1990-),女,河南洛阳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音乐表演及其研究.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2.019
J614.5
A
1674-5035(2017)02-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