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史诗《阿黑西尼摩》的语词叙事程式

2017-03-11 12:30:17吉差小明
兰台世界 2017年13期
关键词:语词程式史诗

吉差小明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北京 100081)

彝族史诗《阿黑西尼摩》的语词叙事程式

吉差小明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北京 100081)

叙事程式是彝族史诗重要的叙事模式,形成彝族史诗传承与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无形符号象征。史诗《阿黑西尼摩》作为彝族古籍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史诗《阿黑西尼摩》文本的解读,发现其具有特定的叙事程式,包括关于时间语词叙事程式、颜色语词叙事程式、神名语词叙事程式和数字语词叙事程式。

《阿黑西尼摩》 叙事程式 时间叙事 数字叙事 颜色叙事

史诗《阿黑西尼摩》①主要流传于滇南哀牢山彝族地区,是一部宏伟的长篇叙事创世史诗,主要叙述彝族对世间事物及其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具有严格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史诗《阿黑西尼摩》是彝族人民从古至今口耳相传与书面形式传承与传播的文化典籍。本文以西方“口头程式”、“叙事学”为理论指导,以叙事程式为切入点,对史诗《阿黑西尼摩》中关于数字、时间、神名、动植物名和颜色等的语词叙事程式进行研究。

一、关于神名的语词叙事程式

史诗《阿黑西尼摩》内容涉及广泛,不仅有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及现象的哲学思考,也有对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风俗习惯、毕摩文化及伦理道德等的探索。根据彝族相关文献考释,史诗《阿黑西尼摩》可能产生于远古母系社会时期。史诗序歌部分中叙事了关于阿黑西尼摩的奇异诞生,据传是由一种类似球形的物体西白勒孕育而生的,是万物起源的追述之源。正如史诗记载:“天地人世间,物种万万千,追寻祖宗源,源出西尼摩。”史诗序歌开篇记载:“追寻西尼源,源出希白勒。天地人世间,物种万万千,追寻万物源,源出西尼摩。”依据史诗叙事程式分析,西尼摩是世间万物之母,是整部史诗演述中常使用的神名语词叙事单元,是彝族人民眼里的圣母,她创造了世间万物及人类。阿黑西尼摩是彝族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叙事古老原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理念和起源论哲学思想。

彝族史诗具有口头叙事程式特点,有一定的内在机制,如毕摩(彝族神职人员)的大脑文本与歌手(普通演述史诗艺人)的大脑文本具有不同的内在法则。在祭祀仪式活动中毕摩讲唱史诗内容时受到仪式程式和仪式内容的限制,讲唱内容固定化,不可创编。彝族史诗内容具有一定的内在法则。如《阿黑西尼摩》演述时,歌手可依据语境和场域以设问形式对答,比如“西尼的爷爷,名字叫什么?西尼的奶奶,名字叫什么?西尼的祖先,名字叫什么?西尼的父亲,名字叫什么?西尼的母亲,名字又叫啥?西尼的儿子,名字加什么?”对答“名叫西黑依,西尼的女儿,名字叫什么?名叫西得妮。知人不知名,知名不识人。”以问答的叙事程式进行,问答式程式叙事对牵引和转化叙事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以主题设问,另一方根据设问来回答,以此循环往复地叙事史诗内容。

史诗《阿黑西尼摩》是一部女性命名的创世史诗,据传天地间各种神仙都是西尼摩创造的,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责分工制度,各神各司其职。彝族史诗中关于神名叙事程式是属于语词叙事程式。语词、词组和句子是彝族史诗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语词应是构造史诗诗句的最小单位,是诗句最基本的构造单元和形成系统。史诗《阿黑西尼摩》中关于神名的叙事程式丰富而独特。阿黑西尼摩生育的众神有奢俄木、奢则黑、斯俄木、彻埂兹、黑得坊、额阿麻、额阿妣和东神尼木则、南神讷木发、西神尼木革、北神吐木铁,及雷神、电神、月神、云神、风神……彻希、铁旨等众多天神地神。这些神名成为史诗具有规律性的叙事程式。

关于神名叙事程式,史诗《阿黑西尼摩》中这样记载:“生天宫首领,生天宫各神。生下奢俄木,生下奢则黑,生下四方神,生下彻埂兹,生下黑得坊,生下额阿麻,生下额阿妣。……生下了雷神,生风神雨神,生下了奢古……”各种神仙都是西尼生下的,西尼摩生下天神、地神、风神、雨神等,演述史诗时这种关于神的名字成为歌手约定俗成的头脑文本,成为一种史诗叙事的程式范畴和阐释各种神仙职能的叙事现象。以“口头诗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对彝族史诗《阿黑西尼摩》中的各神名字叙事程式进行研究,可以建构一种重要的史诗叙事研究的方法论系统。

二、关于时间的语词叙事程式

运用“口头程式理论”相关理论与方法,充分理解“程式”(formula)一词在史诗叙事程式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史诗《阿黑西尼摩》中关于时间的概念范畴及词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发现时间名称叙事程式是表达彝族史诗的核心特征和叙事传统。关于历法时间的叙事史诗这样记载:“按照青柏树,十二为一轮,规律定下来,万年的历法,全部写下来。柏枝树的根,共有十二条,一轮十二年,甲子乙丑年;树枝有十二,一年十二月;树有十二节,一轮十二日;树有十二洞,一日十二时;叶子共有三百六,一年三百六十天。”在史诗《阿黑西尼摩》文本中反复出现关于时间的名称,这种反复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彝族史诗叙事的必然结果。关于时间还有记载:“西尼的道理,甲丙戊庚壬,乙丁己辛癸,叽依神规定,定下万年历,六十年甲子”,“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天。”这些关于时间的片语对史诗完整叙事民俗仪式符号意义和传播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史诗《阿黑西尼摩》中还记载关于祭祀的时间叙事程式。如“初一要烧香,十五要点烛”,“六月杀黄牛,腊月杀肥猪”,“六月不杀牛,腊月不杀猪”等,祭祀时间不仅是普通的时间概念,也是祭祀仪式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蕴和时空含义。彝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祀传统,史诗中关于祭神的季节性时间叙事是这样的:“肥猪腊月杀,正月要祭龙,还要祭地神”,“十五要烧香,糯粑献太阳”,“糯粑祭月亮,西尼生万物”。这些祭祀相关的时间叙事,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祭祀时间观念和选择祭祀日子的民俗标准,更是像祭祀仪式自身一样成为整个祭祀活动事项中隐含深厚文化底蕴和象征性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时间语词叙事程式是一种神圣化的修饰蕴意和象征意义。

祭祀时间通过祭器、仪式及祭词等一系列民俗事项构成具有一定意义的祭祀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彝族民间现实生活中祭祀对象不同,其祭祀时间也有差异,因此祭祀具有地域性、季节性、民族性等特征,祭祀时间叙事具有神圣性、仪式性、宗教性和时空性等特征。史诗《阿黑西尼摩》语词叙事程式富含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神界观念意义和象征性仪式等文化叙事传统。时间叙事程式在彝族史诗中大量存在,并对其史诗叙述具有重要的作用。祭祀时间的叙事构成了彝族祭祀整个活动神圣性空间的象征,透视史诗中记载的关于祭祀时间的叙事,可以窥视彝族远古以来流传至今的具有神秘性和象征性的祭祀仪式时空的历史文化记忆。

史诗《阿黑西尼摩》中记载关于人类按季节播种收割的时间观念意识,史诗叙述每个季节有相应农耕活动事项,其背后有深厚的人类生产生活原理和文化意蕴。如关于各季节农务时间是这样叙事的:“正月要撒种,过了六十天,禾苗绿油油”,“四月忙栽秧,五月栽秧忙”,“五月才打苞,六月难出穗”,“七月穗弯腰”,“八月可收获”,“九月吃新粮”,“十五做米糕”等。祭祀是农耕社会中一项很隆重的祭祀仪式活动,其时间叙事也具有农耕文化意蕴。

史诗时间叙事程式体现出其时间叙事的不同形式和不同含义。正如傅道彬先生曾指出:“原始文化中四时意识不是世俗的,四时运转是上天情感意志的显现,具有神圣的意义,属于神圣的时间……正因为上古人类把时间理解成上帝意志的体现,所以他们才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神圣化,成为礼拜祭祀的对象。”②可见每种时间叙事都具有相应的文化意蕴和现实价值。彝族人民依据自己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资源及特点,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体系化的农耕时间和农耕文化,与其他民族交流与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农耕时间文化多元交汇的历史,对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史诗中关于农耕时间的叙事内容反映了彝族有农耕文化传统,构成了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在长久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集体总结概括的结果,也是在他们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农耕时间文化形态。

三、关于数字的语词叙事程式

叙事学是由故事、话语和语境等层次构成的叙事理论和方法。史诗《阿黑西尼摩》中频繁出现的许多数字,是史诗叙事的一种重要修辞策略。数字是一种彝族史诗中普遍存在的具有计算功能的特殊语词现象,其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和史诗叙事功能。史诗中数字叙事与语言、文化、历史、宗教、民间信仰、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风民俗和民族审美观念等密切相关。

数字在彝族现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在《阿黑西尼摩》中记载许多数字的词汇,这一系列数字构成史诗叙事的固定组合方式和固定叙事模式。史诗《阿黑西尼摩》中常出现的数字有“十二”“三”“九十九”“六十六”“八十八”“三十三”等,这里选择其中几种数字论述史诗数字叙事程式的现实与意义。比如关于九十九的叙事是这样记载的:“九十九罐金,九十九工匠,九十九匹马,九十九条牛,九十九条羊,九十九头猪,九十九只鸡,九十九毕摩。”类似的数字叙事还有“八十八”“六十六”“三十三”,如“八十八丧幡,八十八匹马,八十八条牛,八十八只羊,八十八头猪,八十八只鸡,八十八毕摩”,“六十六丧幡,六十六匹马,六十六条牛,六十六只羊,六十六头猪,六十六只鸡,六十六毕摩”,“三十三丧幡,三十三匹马,三十三条牛,三十三只羊,三十三头猪,三十三只鸡”。在彝族民间现实生活中,九十九、六十六、三十三等数字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如在彝族人民眼里“九十九”表示永恒和坚固之意,表示数量极多之意和稳定和谐之意。史诗还记载用数字表示天地宇宙的空间叙事,如认为宇宙有“三十六层天,三十六块地,三十六双日,三十六双月,三十六颗星,三十六块云,三十六块雾,三十六彩霞,三十六股风,三十六光门”等。这数字都是复数形式,其不是指具体确切的数字含义,而是意指数量繁多和多彩之文化意蕴。还有不少这样的数字记载,这里不再一一举例。《阿黑西尼摩》史诗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分层次的,通过史诗叙事的“三十六”时空概念,可以明确宇宙空间位置分上方和下方,以现代物理学的思想观点看,宇宙空间不仅具有传统三维空间的哲学思想文化价值,同时发现了宇宙多维空间的思想哲学价值。

数字叙事理论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数字叙事理论研究彝族史诗《阿黑西尼摩》中的有关数字叙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如史诗中表示递进的数字叙事有“龙头有九个,龙尾有八条”,“惩罚了二次,树眼不悔改,再来罚一次”,“来开天地门,九十九门开;八十八门启,七十七门开;六十六门启,五十五门开;四十四门启,三十三门开;二十二门启,一十一门开”,“十二大山脉,一山变十山,十山变百山,百山变千山,千山变万山”。这些数字具有一定的程式化,“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和“九十九”依次到“一十一”,形成固定化的数字递进关系叙事传统。史诗中的数字叙事不是指数字计算意义,而是指叙事数字文本背后隐藏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以数字递进关系叙述形式来表示史诗传承年代的,如“一代传十代,十代传百代,百代传千代,千代传万代,千千万万代”。数字叙事具有动态的叙事文本特征,数字叙事从表征的叙事模拟走向现实的叙事事件。

彝族有十二生肖传统,史诗中也有用十二生肖来叙事生产生活的内容。如《阿黑西尼摩》史诗叙事:“龙年不打雷,蛇年不下雨,马年不栽秧,羊年不收割,猴年不收获,鸡年饿肚子。”还有方位词和数字词组合起来构成具有程式化的固定词组叙事传统,如“地神额阿妣,天生地生日,按照四方位,来把人群分,东分十二双,南分十二双,西分十二双,北分十二双”。史诗《阿黑西尼摩》叙事程式的分析,主要涉及与人物、数字和行为相关的一些程式语词。史诗演述者可以依据独特的叙事程式,有意无意地使用那些具有特殊文化意蕴和叙事模式的词语。可见史诗语词叙事程式对史诗演述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颜色的语词叙事程式

颜色词是语言中用来描述颜色的词,是一种感官词和描绘事物的色彩词。颜色词可以表达人类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色彩传统。颜色语词叙事程式是一种故事传承与传播的叙事程式和象征意义。颜色叙事不仅点缀了史诗在民间现实生活中的活跃性和丰富性,也构成史诗色彩斑斓的叙事传统和色彩文化传统。如史诗中这样叙事:“阿黑西尼摩,绿红黄黑白。”在《阿黑西尼摩》中表达颜色的语词占有大量比例,其中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颜色叙事展现彝族服饰色彩传统文化,如“黑布黑黝黝,红布飘噗噗,绿布宽又挺,白布明又净”,以不同颜色的叙事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史诗《阿黑西尼摩》中也有把颜色和方位词共同构成固定词组形式的叙事传统,如“门门都开启,开东方绿门,开南门红门,开西方黑门,开北方白门,开中央黄门,到处亮堂堂,打开四方门,打开五方门”。还有方位词和神名共同构成固定词组的单元叙事结构,如史诗《阿黑西尼摩》这样记载:“东神尼木则,南神讷木发,西神尼木革,北神吐木铁。”关照史诗整部篇章内容,发现有数字与方位词组合成为复合型语词叙事程式的叙事结构,如“大地的四方,东方九座山,南方九座山,西方九座山,北方九座山”。这种复合语词叙事程式是彝族史诗叙事传统中最基本的叙事方式。语词叙事程式以民族传统和传统文化为核心,以特定的民俗事项和时空观念为叙事语境,形成彝族内部特定的史诗叙事传统。

史诗中关于起源的叙事,最先是天地的形成,即天地起源到人类起源再到文化起源的叙事模式。彝族人民用不同的颜色表达对宇宙结构的认知,这是一种人类进步的哲学思想表现。其实汉族也有用颜色象征天地的现象,如在《易经》中的一个说法“天玄地黄”,它指的是黑色是天之色,也是古时候人类崇拜上苍各路神仙的一个象征。史诗认为宇宙天地的物质是多样多彩的,世间物质有绿红黄黑白等色彩,五彩缤纷。史诗《阿黑西尼摩》用颜色语词来叙事万物的起源。彝族人民认为人的产生是天地物质发展变化的自然产物。自然万物是人类产生的基础,据传人是由猴子演变过来的,而猴子是由海洋里的鱼类动物演变过来的,形成层层递进关联。如史诗记载:“天旋地又转,白鱼与红色,黄鱼与黑鱼,还有那绿鱼,慢慢地演化,日渐变成猴,变成绿色猴,变成黄色猴,变成白色猴,变成黑色猴。”用颜色语词来叙事人类演变过程及现象。人类演变叙事顺序是先演变为不健全的独眼人,再由独眼人演变为野蛮无理的竖眼人,最后由竖眼人进化演变为文明智慧的横眼人。通过史诗颜色叙事程式,可以发现彝族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观、审美价值取向和丰富的色彩传统文化意蕴。史诗颜色叙事与彝族人们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进而形成史诗颜色叙事传统。史诗颜色语词叙事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从上述史诗颜色叙事程式,可以窥见颜色叙事深层积淀着大量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隐藏着丰富的彝族民俗传统和文化传统。史诗用颜色语词叙事彝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点点滴滴历史事件和文化记忆。史诗《阿黑西尼摩》还有很多关于动植物的语词叙事程式。

五、结语

语词叙事程式是史诗口头传统的一种叙事模拟和叙事传统。叙事程式与表演艺术紧密联系,洛德认为口头诗歌的创作并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以表演的形式来完成的。通过对史诗《阿黑西尼摩》语词叙事程式的分析,其各种叙事传统反映了古代彝族先民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远古时代最高的认知智慧能力。他们对宇宙天地万物和人类自身的起源发展作出了种种的猜测、描述和解释。透视史诗叙事程式,可以溯源彝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历史文化原貌。史诗语词叙事程式不仅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叙事模拟,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阐释的文化记忆符号。因此,史诗叙事具有鲜明的文化印记和独特的历史记忆功能。史诗语词叙事程式深刻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民间信仰、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等。史诗语词叙事程式,是一种在彝族史诗演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史诗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注释

①罗希吾戈,普学旺翻译整理.阿黑西尼摩[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本论文所引用的文本均出自此书。

②傅道彬.《月令》模式的时间意义与思想意义[J].北方论丛,2009(3).

[1]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尹虎彬译.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朝戈金.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3]路倩倩.彝族史诗《阿黑西尼摩》的文化价值浅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3).

[4]潘丽丹.后经典语境中的数字叙事理论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8).

[5]胡云,陈永香.《每葛》《查姆》文本的程式语词和程式句法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6]陈永香,付昆,马红惠.简谈彝族史诗始祖意象符号叙事特征:以《查姆》为中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7]陈永香,马红惠,李得梅.简谈彝族毕摩和歌手对史诗的“演述”:以梅葛、查姆为中心[J].青海社会科学,2012(5).

[8]罗希吾戈,普学旺翻译整理.阿黑西尼摩[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9]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吉差小明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民族古籍、传统文化。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彝族史诗叙事程式研究”(项目编号:YZWH1606)阶段性成果。

I02

A

2017-02-25

猜你喜欢
语词程式史诗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歌海(2021年3期)2021-07-25 02:30:48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防爆电机(2021年1期)2021-03-29 03:02:28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 02:12:02
2013史诗之战
NBA特刊(2018年17期)2018-11-24 02:46:06
史诗表演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40
史诗
中华奇石(2017年4期)2017-06-23 08:04:34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
中国火炬(2016年10期)2016-05-03 06:34:44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