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移民对辽西地区环境变迁之影响

2017-03-11 12:30:17陈佳美思
兰台世界 2017年13期
关键词:辽西东北移民

陈佳美思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长春 130012)

清代移民对辽西地区环境变迁之影响

陈佳美思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长春 130012)

辽西地处我国东北地区西南部,自古以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东北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清代以来特殊的历史契机使超过三千万“闯关东”移民经由这片土地进入东北地区。而这场历时两百多年的人口移动对辽西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影响甚巨。人口的迁徙和定居自然会给辽西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而移民的移动、定居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为辽西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耕作及生产技术,也有力地推动了辽西地区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辽西地区自明末以来的萧条局面,但是这种情况由于后续的战争、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有所变化。总之,移民使这一时期辽西社会在自然环境方面呈现出异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清代 辽西 移民 环境变迁

清代以来,关内人口大幅度向东北迁移,不可不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移动之一, 可以说是东北地方清朝及近代的重要事件,同时也是东北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影响甚巨。因而东北移民问题,历来是人口史、社会史、环境史等领域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人口的迁徙移动,无论是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清代中后期以来,山东、河南、河北及苏北广大地区的农民不断向土地相对荒凉、人口相对稀少的东北地区迁移,这一特殊的历史进程后来被统称为“闯关东”。其中“以华北人士居多,山东为最,河北、河南次之”[1]。东北移民的总人口超过三千万。这使得“闯关东”成为中国历史上三大移民浪潮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环节。它对清代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及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辽西地区作为连接中原与东北地区的要冲与门户,自然最先,也在更大程度上受到迁入人口的冲击与影响,人口的迁徙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迁入人民的生存需求以及劳作技术都会对辽西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移民与辽西社会的互动关系尤其是人口结构和环境变迁作专门探讨的先例并不多见。因而,在理清移民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移民对辽西人口结构和环境变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辽西概况及辽西地区清代移民概述

清初统治者入关以后,一方面为保存其“龙兴之地”的祖脉,另一方面应当特别强调的是,为了维护满洲八旗的生计,从康熙七年(1668)始,就在东北实行了超过百年的禁封政策,禁止或限制汉族人民出山海关而谋生,将整个关东划为一个“禁区”,严加看护。而这是清代中前期以来,东北与内地隔绝、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柳条边”就是为保护东北“发祥重地”而修筑的一条封禁界线。它既不是凭险而设的坚固工程,也没有任何军事层面的意义,边门只是稽查、收税的关卡。所以柳条边实质只是一条标示禁区的界线,它的长期存在不仅阻碍了关内人口向东北的迁移,也隔断了两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但是,清乾隆年间以来,人口爆发性增长,将近五十年当中,全国人口增长32%。关内大部地区,尤其是河北、山东等地,人地矛盾不断激化;加上乾隆八年、九年,华北地区遭到严重的旱灾,大量灾民难以维持生计,不断向关外禁地涌动,以谋生路;统治阶级为保证京师的安定,只得默许灾民出关就食。而这也成为清代东北实行禁边政策以来东北移民的开端。这样一来,成千上万的失地农民失去了禁令的阻挠,源源流入东北,至咸丰年间全区总人口已突破三百万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在这样的形势下,清政府遂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如此不仅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缓解了人口猛增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又充实了边防。这样一来,朝廷不仅全面放弃了实行二百年的禁令政策,还“酌量给以工本”,使移民可以在所迁之处尽快定居。所有因素都促成了一股“闯关东”的浪潮。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已增长到1800万人以上,比1640年增长六七倍。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清代尤其是乾隆及其以后,东北移民的规模之大、影响之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移民出山海关之后,在东北地区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尤其是在晚清时期,大部分流民因交通不便、车马劳顿,加上东北北部地区气候极端、不易生存,所以基本上选择定居在辽宁地区,很少北上。除了因从受灾地区逃出、缺乏基本的生存资料之外,他们对东北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总存在着特殊的畏惧和憎恶”。而且“这些地方是边防恐怖的区域,因此那时在整个东北边疆地区,除受特殊事件影响之外,汉人移民很是少见”。由此可见,自从清朝统治者放开封禁政策以后,加上人口在短时间内大幅增长而导致的生存机会骤然减少,向东北移民的浪潮不断加剧;但是,大批移民出山海关之后,并非平均地分散至东北各地,而是在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定居和发展情况。辽西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很多移民定居在这里,故而更大程度上受到移民的影响。

二、清代移民对辽西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体来讲,辽西走廊背山面海,地形起伏较大,多为丘陵,但是临海地区及几大河流(辽河、大小凌河)沿岸地势较低,地形较为平坦。这种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生态环境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明末清初,明朝和清军的几次战争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加上清中后期以来长期、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迁入,为辽西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劳作、生产方式。这一系列的变化也对辽西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情况概述。从地理位置看,辽西处于东北的西南部,西与河北省相邻,东部由长白山余脉阻隔,是东北地区与华北以及整个中原的过渡地带,称得上是东北与华北交汇的第一线。历史上,由于与关中地区相邻,受中原王朝控制较强,辽西算得上是东北地区开发较早的地方。早在清代以前,东北的各民族对这里的土地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开发和利用。正是由于辽西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开发利用的连续性,在清军与明朝军队进行的长达二十年的战争期间,这里自然而然成为了作战的第一线。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散,从而使土地失去保护和开发。

在地形上,辽西地区处于蒙古高原向沿海平原的过渡地带,是燕山山脉与小兴安岭的交汇处,地形基本上是山地和丘陵。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草甸和大小凌河、双台子河冲积平原,地貌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这些因素影响,在经济发展形式上,辽西处于农牧区交汇的地带,不同时期的人们根据其特定的生产力水平,依据不同类型的地貌和植被开发和利用这里的土地,形成和发展多种经济。

辽西地区北部和西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临海平原,东部为绕阳河、辽河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式降低,到渤海沿岸形成狭长的滨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松岭山脉和医巫闾山等,这些山脉均为东北——西南走向。此外,河流、水域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本区的主要水系有大凌河、小凌河、双台子河等。大凌河为辽西地区最大的河流,由三源汇合后流经多个地区,最后于凌海市东南注入渤海,全长397公里,流域面积为23540平方公里。小凌河发源于今建昌县东北部的楼子山东麓,河长206公里,流域面积为5480平方公里,较大支流有女儿河,流至锦州市南注入渤海。

从气候角度上来讲,辽西地区在气候上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个气候带,是暖湿和干旱地区的过渡区。辽西的气候类型按地域从南到北可划分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包括本区南部的平原丘陵区,气候较为干旱,热量条件优渥,春季温度回升快,是东北最早进入春季的地区。辽西地区中北部的丘陵草原,气候干燥少雨,常发生严重春旱,风沙大。

2.移民对辽西土地及环境的开垦。早在清代以前,历朝历代生活在辽西地区的各民族就在不同时期对辽西的土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呈现出从河流的上游向中下游发展、由山区河谷向平原、由中原向东北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由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限制,人们也自发地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进行着开发和改造。

16世纪以来,建州女真不断兴起,军事及各方面势力在白山黑水之间不断壮大。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建立后金政权。此后,便开始了与明朝军队的长期作战。萨尔浒战役和辽东战役之后,明朝辽东之地尽失,战线也随之西移。而辽西由于其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自然不可避免地成为宁远战役、广宁战役的主战场。而这两场战役使得辽西地区的土地荒废程度及其他资源损耗程度极大。经此两场战役,部分明军和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撤退到山海关内,另一部分百姓和投降的明朝军队被迁往辽东。辽西的四十多座城堡人去城空,土地也因失去人力的利用而被荒废[2]23。而清朝入关并且定都关内之后,又长期颁布并执行封禁政策。这使得辽西地区土地开垦状况在战争时代长期遭受的破坏没有及时得到恢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清初辽西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因得不到开发导致的恶化,也使后来清代移民对生态环境的改造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直到清中期,禁移政策由于之前所提到的原因渐渐放开,移民大量涌入关外,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这主要表现在:随着中原大量移民的迁入,东北的土地开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用于农耕的土地面积明显增加,进而各地区单位面积内产品数量有了相对较为固定的数值[3]143。到清朝中后期,仅锦州府的耕地面积就达到了5144866亩,其中上田1385573亩、中田及下田分别为1922686亩及1836607亩[4]。对比明末清初战乱时期万物凋零的辽西,这可以说是巨大的开发与进步。这也成为辽西地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经济变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人口的大量涌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大大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发和农业的发展[5]244。广大移民历经艰辛,播种五谷,使原本荒芜的东北出现了“但见西陌与东阡,鸡犬家家相毗连”[6]313的繁荣景象。

此外,人口的涌入使辽西地区大量开发和建立了牧场及果园。到咸丰七年,由于移民不断流入和定居,人口不断增加,清政府也意识到对于牧场的禁封已毫无意义,也无法继续,遂逐渐开放了大凌河沿岸的牧场,承认旗人及汉人对于牧场的私垦及占有;到清光绪二十八年止,辽西地区的牧场基本全部变为私垦的民地而非官地。由于私地的劳动收获不再需要悉数上交官家,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私有财产,牧场的居民劳动积极性也相对提高。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于土地的开垦与使用。

除此之外,对果园的管理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辽西地区的土地状况[2]70。以医巫闾山地区为例,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这里盛产香梨。加上人口大量涌入后,为保证皇家果园的产量,这里的广宁果园无形之中成为禁地。“因身先祖于国初蒙派看守闾山,西面黑背沟一带纳贡山场,原为按年贡献榛子、红梨银差等课,由蒙派之后,恐被刍荛滋扰,屡蒙封禁,历有卷册可证。”[7]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果园种植者不但要承担果园内植树、浇水、施肥、锄草、整修园林等差务,而且还担负着果园平常的警戒,由此可见,清政府的禁令使果园成为禁地,在一定程度上是利于整个山区生态环境的复苏和发展的良策。

3.晚清移民对辽西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晚清以来,国内国际局势风云巨变,东北地区也处于风口浪尖之上。清廷与列强各国战争不断,赔款不绝,国内财政紧缺。而19世纪末与日本的战争加剧了这不容乐观的态势。为应对在辽东、朝鲜的战争,清廷不得不利用一切手段筹款。而清廷在辽西地区为筹得赔款,不顾土地资源可承载能力的实际情况,将辽西地区的牧场、果园统统清丈,获得的大笔款项用于战争和赔款。这不但使辽西的土地利用较固有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破坏了辽西森林覆盖和草地植被,使辽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水土流失加重,土地沙碱化和水旱灾害频繁,此时辽西生态环境的状况大不如前。

清代末年,因内地发生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再加上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发生自然灾害,“闯关东”又迎来新一轮高潮。人口超负荷的迁入,加上战乱年代人心惶惶,对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更加忽视。辽西土地沙碱化就是伴随着这一过程而加剧的。辽西地区的土壤与东北其他地区不同,为黄壤,即黄沙土。黄壤土质不稳固,不能直接用于耕种,需要泥土的结合才能耕作。因而在这样的土地上,因长期开垦而失去原始植被、土地被掘开,细沙浮于地表,渐成沙地。而盐碱地多分布在辽西冲积平原的中下游和沿岸、沿海低洼地区,既有土壤本身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地表积水难以排出,使地下水位上升,将地下水的盐分带到地表,伴随水分的蒸发,土壤表层的盐分积聚过多,慢慢地使盐分留在地表[2]117。辽西地区本身就具有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的自然因素,再加上晚清东北移民数量骤增以及时局所迫,便开始了长期不计成本的利用和破坏。这样一来,不但原有的沙碱化土地未得到改善和好转,而且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土地沙碱化不但使土地不能耕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土地的利用。

除牧场及耕地之外,果园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辽西的果园多依山而建,在相对稳定时期,人们对其加以建造或开垦为耕地,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创造出林、田、果相间的生态景观并加以良性循环。但随着移民的不断迁入,人与资源的矛盾也渐渐激化,辽西果园也在不断私有化过程中,不顾果园内的土壤条件和原有植被,一味追求其经济效益、乱垦乱占使整个果园破败,也使山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错误的政策实施和因特殊历史条件而导致的不计后果的过度利用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对水土、水源的污染和破坏,需要极长的恢复周期。从长远来看,这对人类生产劳动及其他方面的阻碍和制约是更为长久的。

三、结语

数以千万计的移民涌入关东,大量人口的迁入不仅仅从数量上改变了辽西地区的人口情况,也进而改变了生态环境的情况。移民的大量迁入和定居,不仅带来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农耕文化、生产技术以及生活方式,加快了辽西地区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也在极大程度上改变,或者说是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清代早期对辽西采取的封禁政策使荒芜的辽西长期得不到开发,从而使之与其他地区差距加大。清中前期,为应对战后辽西人地关系失调、辽西地区长期荒芜的局面,清廷采取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来恢复发展经济的过程也成为复苏辽西生态环境的过程。但是到晚清,国家内忧外患,大量人口因时局动荡迁徙至东北,加上清廷为解决地方和国家紧张的财政,便不计后果地开发和利用辽西地区的自然资源,导致辽西土地利用形式发生突变,使这里的土地沙碱化和水土流失加重。可以说,辽西错误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骤变即恶化[2]117。

综上所述,清代东北移民为有清一代长达数百年的历史画上了浓重的一笔。这种长期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可以说为辽西地区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这对环境变迁影响尤巨。人口的交流和融合所带来的文化的碰撞自然会产生奇妙的火花,同时也会结出绚烂的果实。但是,如若不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和应有模式,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以辽西地区自然环境数百年间经历的破坏——恢复——开发——再破坏的历程为例,超过环境承载限度的使用和开发必然会给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为了达到长期、高效的利用,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寻找一个自身利益与环境承载力的平衡点,从而获得更为长久的利益最大化。

[1]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J].东北集刊,1941(2).

[2]关亚新.清代辽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马平安.近代东北移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

[4]奉天全省农业统计调查报告书[J].第二期、第一册.

[5]范立君.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吴大徵.黄华纪程[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7]辽宁省档案馆馆藏资料[Z].题名:盛京内务府咨请转饬义州将黑背勾(沟)至内果树榛秸严行封禁交众丁照旧培养以重贡献由,全宗号JC10,目录1,卷号13128.

K249-252

A

2016-12-20

猜你喜欢
辽西东北移民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大东北的春节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新农业(2017年10期)2018-02-26 17:49:04
黑果枸杞在辽西地区的栽培技术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签证移民
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