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长春 130507)
多元文化下的大学文化建设讨论
吴丹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长春 130507)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往也越来越紧密,我国的文化特性也向着多元文化发展。多元文化让我们感受到其他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校大学生因为所在环境相对单纯,在面对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碰撞时,容易产生迷茫,并影响到自己的文化追求、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共同面对的难题之一。
多元文化;大学文化建设;探讨
校园文化是组成大学基本要素之一,一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整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在多元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除了是学校建设需求之外,同样也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辅助手段。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努力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文化可以渗透到大学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大学生的学习、课外活动及生活,再比如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而且大学文化对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也时刻产生着影响。大学文化的渗透性是全方位的立体渗透,反映了大学文化德智体的融合,体现了一所大学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一所大学好的大学文化可以通过自己的毕业生带到社会上,继续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渗透,对社会的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文化的丰富内容,形式多样给在大学中占有主体地位的大学生提供了现在才能,施展魅力的平台。大学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开拓了大学生视野,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具有传承知识创造知识的功能。在大学中,师生都有着相当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这样大学也就成了时代的晴雨表。一些新的技术,一些新的思想都最早出现大学校园当中。这些新的技术和新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因为大学文化具有创新性,才使其有了先导性的作用。创新性是大学灵魂和生命力的根本,探求未来是大学的使命,世界上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都来自于大学校园。大学创新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学任教教师工作中的创新,是重大科技成果产生的重点来源,另一个就是在校大学生,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学生的创新大部分是一些实用技术方面的创新。
尽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是当代大学生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到政治理论,但因相对富足的生活条件和多元文化入侵,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正确 “三观”的树立问题上,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作风的社会现象的存在,让当代大学生在个人信仰上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人生所追求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向着世俗化发展。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个人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尽管我国逐年加大对互联网内容的净化力度。但仍有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在悄悄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判断。在大学校园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了解日常不能触碰到的知识层面,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给大学文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了消极影响。校园中有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忽略了网络的学习作用。长时间沉迷于网络,部分学生丧失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健康的交流方式,变得思维水准下降,思维方式狭隘,从而产生一种不健康的大学文化。
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有些学生过度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做事时不考虑其他同学的感受,有些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参加评优评先,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并没有考虑到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自理能力差,缺乏生活经验,怕吃苦受累等。学生的这些低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成果。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兴起一股高校合并潮,部分高校过分强调硬件设施建设,而忽略了大学文化建设。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物质文化只是一个载体,是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相关的物质基础。物质文化建设好了,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受到良好的熏陶,顺利成才。物质至上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大学文化建设功利化,因缺乏长期规划而缺失了应有的内涵。这是学校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的表现之一
大学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还体现在对就业率的过度追求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就业难也成为一个社会难题之一。在此情况下,高校为提升就业率,对大学生培育的精力和重点,更多的是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了文化建设不足的现象出现。
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过度强调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对学生教育的人文关怀缺失,完全没有起到制度文化应该起到的作用。所谓的学校文化建设模式,也只是停留在学生会的组建,各种社团的组建上,形式上缺乏创新,内容上单调老套,很难吸引当代大学的参与兴趣。
我们从小就经常听得这样一句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我国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地位。前面提到,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社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判断和树立,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
尽管在我国高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被列为了必修课。但还是有很多学校,存在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教学模式停留在照本宣科、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上。此外,相对专业课程来说,思想政治课程多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所以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不高,在潜意识里还将思想政治课程课程当“副科”对待。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下,学校要加大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力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三观”,让大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水往低处流,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文化的传播同样遵循着从高式位向低式位传播渗透的规律。存在表示合理,接纳代表需求。人类的文明也好,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也好,都是在不断剔除外来文化糟粕,吸取外来文化精华的道路上向前发展的。
当下大学的文化建设,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所持有的态度不应该是完全鄙弃和排斥,而是保持着学习的心态,积极对多元文化进行研究和甄别,指导学生发现并剔除多元文化中阴暗、消极、落后的部分,吸纳外来文化中的精髓。这样做既锻炼了大学生的辨析能力,又丰富了大学生自身的学识构成,为迎接将来所遇到的挑战做好了准备。
[1]马妮.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之路——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谈起[J].社会科学辑刊,2013(3):42-45.
[2]钱佩忠,宣勇.论大学的文化自觉[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Z1):93-98.
[3]郑永廷.论高校文化发展与文化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2(1):4-7.
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5(a)-0112-02
吴丹(1986-),女,吉林松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