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基础》课程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2017-03-11 12:30唐丽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基础思维课程

唐丽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基于《创业基础》课程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唐丽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近年来,高校在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本文结合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的实践,认为开展普适性的创业教育更应注重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课程设计需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同时,应该建立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思维培养;学生需求;系统化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其中提到“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要求各高校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此,各高校也在整合各方资源,开拓思路,创新做法,探索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相关的基础课程以及如何将创新创业思维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日常教授《创业基础》课程的实践经验,谈几点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1 普适性创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意识

在教育部的要求下,高校都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类课程,在我校的实践为将《创业基础》课程写入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开设,对全体学生进行创业基本理论与知识的普及。通过实践得出,普适性的创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的培养,而不应局限在所谓的创业理论知识上。因为本身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创业既不属于科学,也不属于艺术,而是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外部市场变化飞快,如果《创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那些所谓的理论和知识点上,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及社会需要。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已超越教师,如果不能在课堂中提供给学生更加实用的东西,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基于此,开设的《创业基础》课程这类普适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不能仅依靠单一的课堂讲授知识的形式,授课教师也不能仅将其看作一门普通的必修课,仅让学生写写创业计划书就了事,而应有更大的格局来设计课程。

《创业基础》要教学生如何建立创新创业的思维,将课程作为创业教育启蒙,借由课程,培养学生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创新创业意识[1]。一般在《创业认知》部分,会通过案例分享、活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到,创新创业其实是每个人生存的必备能力,不仅局限于将来的创办企业,而是开创自己的人生事业。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意识,将来才能在行动中得以体现,绝不是让学生通过上一门课就从此走上创业之路。通过多年的探索和调研发现,每年毕业生中真正能够创业的学生比例极低,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直接就业。既然没有那么多人想创业,为什么要设置成必修课,为什么让大家都来听?学生在课堂中也会有疑虑和抵触,反正将来不创业,反正课程不考试,那我随便听听,写写其他作业就好了。课程开设的初衷全然覆灭,所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以及作用,通过“知、情、意”三个层面让学生了解并非让大家都去创业,教大家如何去创业,更多的是教给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一种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将来能够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跟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当学生能够理解到这一层时,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才有意义和效果。

2 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北大张海霞教授曾提到进行课程内容的创新和设计,教师必须明确教育主体和课堂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课堂的主角,不能仅仅是单一的一方,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而其中教师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创新和设计,吸引住学生,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角色,逐渐找到主体和主角的感觉,主动探索和学习。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创新和设计时应该做到知己知彼、围绕核心、有理有趣、层层深入、与时俱进和不懈努力[2]。其中所谓“知己知彼”,其实就是说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创业界时下流行的 “精益创业”理念,也是注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通过小步试错和不断迭代的方式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一步一步将企业做大做强。而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也应该采用这样的理念,尤其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环节,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通过课程内容的创新和设计来满足授课对象的需求[3]。

在《创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学习习惯、性格特质、能力素质等因素。例如,理工科的学生思维逻辑性强更加严密,对于数据更加敏感;而人文类的学生思维更加发散,对于案例的分析更加深入。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采用更适合学生思维模式的内容引导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也可以设计不同思维模式下的内容和活动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其他思维的思考模式,掌握更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鉴于《创业基础》课程的时效性和实践性,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应该更多的采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案例/视频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基于项目的学习、团体辅导等。这样才能多维度更全面的满足学生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才能有效提高授课效果。例如,让来自不同班级、专业的学生根据团队需求和性格沙盘测试结果组建创业小组,进行创业项目的挖掘、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商业模式的开发。整个课程是基于项目的自主学习和体验创业的各个环节,最终通过教师简短的知识点串讲进行课程的总结和提炼。其中还设计有让学生创业实践的环节,为学生发放启动资金,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际创业或者创收活动,最终归还本金,盈利自留,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同时让学生体会真正创业过程中的不易。而其他高校,还有体验式跨学科课程建设和基于互联网进行的创新工程共享课程等实践,成效明显。

3 创新创业教育应系统化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完成九大任务,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且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高校都需要进行长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时间。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几个人、一门课、某个活动、某个部门就能全部负责和完成的事,是一件需要各高校高度重视,进行顶层设计、从长计议,是需要各部门统筹参与的一件事。目前很多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引进人才、培养师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甚至进行创新创业类专业的招生,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建立一套体系化的方案,更加有效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设跨学科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实践活动,跨学科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和成果转化率。例如,浙江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形成以徐小洲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团队,构建以BIE为特色的浙大培养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开设跨学科创新创业类课程《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与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做了较好的实践。温州大学试点“团队—课程群—岗位”的创业教育模式,采取“企业孵化式”教学,学生100%运营真实创业项目。这些成功的经验都证明创新创业教育是需要系统化开展的。

[1]冯林.大学生创新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张海霞.创新工程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詹婧.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学生需求研究——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03-107.

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5(a)-0068-02

猜你喜欢
基础思维课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整式”基础巩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