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末社会的问题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017-03-11 12:30习刚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神宗万历中华书局

习刚峰

(新余市博物馆,江西新余 338000)

浅析明末社会的问题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习刚峰

(新余市博物馆,江西新余 338000)

明末社会的一切症结,皆为贵族大官僚统治集团所造成,国家政权在他们把持下,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减免赋税及三饷加派,也不可能整顿吏治解决与农民的矛盾等。因此只能由新的统治集团予以解决。

明末;社会;症结

1 经济衰落,民穷财竭

首先,土地兼并与高度集中是造成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明中期以后皇室、贵族、大官僚等,疯狂掠夺土地;其中以皇庄、勋戚庄田较为突出,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万历时福王就藩河南庄田二万顷,潞王在湖广等地获得庄田四万顷,超过明初20~40倍。天启时桂,惠瑞王及遂平、宁国公主等,其庄田均在万顷以上,宦官魏忠贤的庄田,亦达万顷。据统计此期贵族等拥有庄田,约五十万顷,占全国垦田总额的1/15。由此可见,明朝贵族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在历史上达到空前严重的程度,利用皇权夺占大量耕地,无入敢问,王府所派之人“丈地征税、旁午于道”,甚至“格杀庄佃,所在骚然”与人民矛盾激化[1]。官僚和豪强在地方利用特权,恣意兼并土地,河南地区的官绅,“以田庐仆从相雄长[1],”争比财产高下,田之多者千余顷,少者不下五七百顷;江南地区的绝大部分土地,以贾卖,侵占等方式为各类地主所有,占田百亩的“居十分六七”,千亩的“居十分三四”,万亩的“居十分之一二”[2],阶级之间的悬殊,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2]。田地多归豪绅之家,造成广大农民“无立锥之地[3],”被迫沦为佃农、奴仆等。在江南“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4],”很多人身份下降,被地主视为牛马,“得而贱之”[5],剥削凌辱备尝,地租外又以各种名目“额外多取[6]。”江西,徽州等地,盛行“佃仆”、“世仆”,“僮仆”等,均属“贱民”阶层,“累世不得脱籍[7]。”明末贵族、官僚,地主贪得无厌的兼并土地,使大土地所有制发展,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深重,经济衰退,农民起义爆发。

其次,赋税加派是造成民穷财尽,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明后期的田赋加派,始于1551年(嘉靖三十年)正月,以去岁八月蒙古俺答(顺义王)领兵围京师,激战三昼夜而去,户部以此为借口,规定除北方诸府和广西贵州外,增加赋银一百五十万两。其数字不大,且未遍及全国。但万历时辽东后金兴起,连年用兵,军费浩大,遂于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加派辽饷,普加田赋五百二十万两。崇祯初又以兵饷不足,在万历每亩加九厘的基础上,再增三厘。杨嗣昌先后请增剿饷和练饷,崇祯悉加采纳,至此,三饷加派共增赋一千六百七十万两[3]。明朝每年正常的税收一千四百万两,而三饷加派竟超过一倍以上,沉重负担加到自耕农、中小地主身上。官僚地主以“优免”之特权,用“包揽”、“分洒”、“诡寄”等非法的手段,减轻和逃避赋税加派,广大农民处于“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8]的困境。因此,三饷加派,是驱民致乱,“以资自成”[8]的关键,是明政策所造成的。

2 吏治败坏,贪污成风

明末的衰败,始于万历,1582年(万历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死后,神宗高居深宫,怠于政事,三十年不临朝理政,官员奏报,“一概不省”,缺官不补,“台省曹署皆空”,内阁只方从哲一人,吏、兵二部因无人盖印画押,使文武候选官数千人。困于京城邸舍,不能领凭赴任,机构瘫痪,“职业尽弛,上下解体[9]。”神宗懒惰松懈。国家职能停滞,官员任意弃职,导致恶性循环。直至崇祯时地方官仍随便“弃城而走”,甚至“遇贼皆奔”[10]。

明末政治腐败,影响全国大局的还有朋党之争和官员贪污。朋党之争是因政见不同官员门户私愤而产生,而争斗而与国相终。万历时官员争论的焦点是“建储”问题,其实质是争权夺利。立谁为太子,原是皇帝与宫廷之事,但在封建社会谁掌政权,谁主大政,却牵涉到各派利害关系。神宗皇后无子,王恭妃生长子常洛,郑贵妃生常洵,周妃生常浩。郑妃颇有姿色,极受宠爱,神宗想立常洵为太子,迫于舆论,迟不宣示。礼部尚书沈鲤、吏部员外郎顾宪成等,先后奏储立常洛为太子,均被罢官。以内阁大学士王锡爵为首的官员,为迎合神宗意图,主张三王并封,其目的在拥立常洵。其时双方互相攻讦,权在内阁,又有神宗支持,王锡爵颇占上风。顾宪成讲学于无锡东林书院,讽议廷臣,朝野呼应,深得正统观点的官吏拥护,形成所谓的东林党。因慈圣皇太后干预,神宗被迫于1601年(廿九年)十月立常洛为太子,常洵为福王,但郑贵妃并不罢休,伺机兴风作浪,于是“梃击”、“红丸”等案接连发生,致使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即位仅一个月的朱常洛,突然病死。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常洛爱妾李选侍企图控制由校,不想移出乾清官,东林党人杨涟等,以顾命之臣,逼她移宫。天启时宦官魏忠贤阉党,把持朝政,专权纳贿,残杀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阉党专政,政治腐朽,加以辽东之战,一溃千里,战火逼近.山海关,农民起义在陕北爆发,局势激烈动荡,国家濒临危亡。崇祯即位,杀魏忠贤和解除阉党主要官员职务,起用东林党人,这是贵族大地主集团内部掀起的夺权斗争,其目的为挽救明政权免于崩溃。矛盾虽有所缓和,但社会积弊严重,根本问题难以解决,而且先后主持内阁的官员,如周延儒等,多奸诈之徒,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国家不可收拾.农民军进入北京,崇祯帝自杀。南京福王政权成立,阉党官员马士英,阮大钺等,打击东林党及复社的官员,大将左良玉在武昌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讨伐马、阮,清兵乘机南下,攻占金陵,灭亡南朝。朋党斗争是政治腐败的表现,它使统治力量削弱,加速明朝统治的瓦解,是导致亡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朝内阁掌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而宦官机构司礼监是传达皇帝谕旨,批答朝臣奏章,大权在握,左右内阁的重要机关。大臣入阁任职,先拜谒司礼监已成惯例,故有“珰阁表里”之称。明末司礼监成为全国的政治指挥机构中心,它控制中央和地方,朝官与外官,形成贪赃枉法,上下勾结的网络。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9]。”崇祯大学士陈演,罢官后“以多藏,不能出都”,为农民军所获,追出“赃银四万八千两,珠亦盈斗。”另一大学士魏藻德亦交出赃银一万七千两[11]。朝官如此,地方官更甚,横征暴敛,贪赃枉法,“肆其所欲”[12]行贿“则奸匿可容”,无贿“则以直为枉”[13]。即使偶有一二“清廉自爱者”,贪官们就群起攻之,“共道其矫,共劾其异[12],”直至罢黜而后快。正义不能张,有冤不得伸。社会出现“士无报礼之思”,“民有偕亡之恨”[14]的思潮。

3 清兵进逼关内,大顺军直捣京城

努尔哈赤利用以明神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之昏庸腐败,不过问边事,从1588年(万历十六年)至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以武力吞并女真族的建州五部、长白山二部,海西三部等,初步建立八旗军制。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新宾县)成立大金国,又乘朋党相攻,无暇外顾之机,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率兵攻占抚顺,明将李永芳投降,统治者始觉辽东问题的严重,于是集兵力,征辽饷,仓促迎战。但上下宴安巳久,兵不习战,指挥远离战场,作战将领轻敌等,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首败于萨尔浒,使辽沈孤立告急。阉党专权,例行逆施,使明军次败于沈阳,失辽东七十余城。广宁巡抚王化贞,掌握重兵,不服经略熊廷弼节制,以致三败于广宁,失辽西大部地区,使宁远、山海关等成为战场。1626年(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即位,改国号为清。他通晓军事,习于战阵,又采取政治策略,施反间之计,借手崇祯杀害军事统帅袁崇焕。

明末农民义军自1627年(天启七年)二月,于陕西澄城点燃燎原烈火,烧遍陕北,越过黄河,蔓延中原。1640年(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在河南采纳李岩的建议,整顿军纪,提倡“平贾平卖”,“均田免粮”等,深得群众拥护,从者如归,兵力大增。经过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州等战役,歼灭明军约三十万,俘其三个总督,基本消灭中原官军的主力,迅速攻占关中,为进兵北京扫清道路。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大顺王并率领主力渡过黄河,经山西进攻京畿。三月十七日包围京城,明军三大营皆降,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迎义军入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告终。

4 结语

明末社会的一切症结,皆为贵族大官僚统治集团所造成,国家政权在他们把持下,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减免赋税及三饷加派,也不可能整顿吏治解决与农民的矛盾等。因此只能由新的统治集团于以解决。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八·食货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93-1913.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 251·钱士升[M].北京:中华书局,1974:6479-6507.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五十二·杨嗣昌[M].北京:中华书局,1974:6508-6527.

[4](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36.

[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二十六·海瑞[M].北京:中华书局,1974:5927-5950.

[6]谢国桢.明清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36-183.

[7](清)王家祯撰.研堂见闻杂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2:126.

[8][清]赵翼撰,曹光甫校点.廿二史札记:卷三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1:193-202.

[9][清]赵翼撰,曹光甫校点.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88-193.

[10](清)计六奇撰.明季北略:卷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4:145-171.

[11](清)计六奇撰.明季北略:卷 22[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5-265.

[12](清)计六奇撰.明季北略:卷12[M].北京:中华书局,1984:79-87.

[13](清)计六奇撰.明季北略:卷13[M].北京:中华书局,1984:89-96.

[14](清)计六奇撰.明季北略:卷20[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3-203.

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5(a)-0019-02

猜你喜欢
神宗万历中华书局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侘寂美学于现代陶艺中的运用——以寄神宗美的作品为例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