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敏 ,谢长菊 ,刘海燕 ,宴芳
(1.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5,2.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丝绸之路使得中国与西方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中国与丝绸之路上其他国家文化交往的一个典型的跨文化交际例子,沿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跨文化交流得以继续顺利的发展。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范围的官方语言统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语言有24种之多。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切言语交际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在丝绸之路上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方式。由于多重语言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各自都具有其独特性。然而目前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互动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尝试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互动,进而提出如何提高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形成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人类交际行为之一。从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至2014年丝绸之路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丝绸之路上其他国家文化交往的一个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的例子。丝绸之路不仅是沟通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东西方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在丝绸之路上除了日用品、金属制品、艺术品之外,还包含其他形式的内容,比如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丝绸之路从北方草原文化与江河流域定居农业文化起步,又将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化,以及中亚文明等联系了起来,结成一张跨文化交流网。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沿着这一通道,中西文化在彼此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影响下,中西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并顺利的发展。例如我国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同时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文化元素也大量的传入我国,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交流的内容。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一种社会和文化行为,它发生在社会中并受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虽然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是语言,但是文化因素则影响着整个交际的过程。丝绸之路上跨文化交际不仅是以语音、语法和词法为基础言语交际,而是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以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的交际。如果我们对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民族文化不慎了解,单纯理解语句的字面静态含义,就无法推断出交际双方的文化意义,严重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那么我们将失去市场营销或商业机会。
在丝绸之路上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的人在相互交际时直接把自己要讲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并且会不知不觉地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例如在一次中国和匈牙利商务谈判中,中方代表团不能接受匈牙利方的方案,但是出于礼貌中方代表团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委婉的说“恐怕我们需要再讨论,讨论”。当匈牙利代表团听到“再讨论”时非常高兴并且认为中方代表团可能是接受了他们的方案,因为在匈牙利文化中“再讨论”代表着同意,要不为什么花时间再讨论。由于谈判双方按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对方的言行和思想,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又例如在拍摄电影过程中,一位中国导演向俄罗斯演员许诺,“过两天咱们出去玩玩。”两天后,几个俄罗斯姑娘整装待发的去找导演,把导演给弄糊涂了。因为在汉语中的“过两天”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概念,而在俄语中是个具体的时间,所以几位姑娘埋怨导演不信守诺言。交际双方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自己的言行,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从而引起跨文化交际失败。
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多民族融合的人文区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伴随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深入与频繁,如何有效提高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有效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教育交流例如采取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举行国际会议或者是合作办学的模式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其次,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的说话方式或说话习惯都存在差异。因此要避免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交际失败,提高丝绸之路上跨文化交际能力,仍需要平时多留心丝绸之路各国文化差异,多积累经验。最后,上述丝绸之路上跨文化交际失败大多是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的文化背景不甚了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交场合上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良好的跨文化交际习惯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够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在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这差异和冲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应该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尽量地减少文化冲突,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1]皇甫晓涛.中国文化的再全球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2]刘迎化.丝绸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3]肖云儒.西部向西[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6.
[4]吴高泉.丝绸之路为何是中西文化交流之路——蚕桑文明与中国的审美意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5):66-67.
[5]李强,李斌,杨小明.中国古代造纸印刷工艺中的纺织考[J].丝绸,2010(3):115-116.
[6]刘永连.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J].西域研究,2008(2):118-119.
[7]涂裕春.古丝绸之路与各民族的融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91-92.
[8]俞磊.浅析唐代丝绸纹样的艺术特色[J].江苏丝绸,2002(4):161-162.
[9]李薇.文化互动与人的素质提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7(3):172-173.
[10]黄赞雄.中国古代丝绸文化的历史地位[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3(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