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探索

2017-03-11 12:22郭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民办院校高职

郭梁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昆山 215300)

1 民办院校和高职院校

1.1 什么是民办院校

民办,与公办院校相对。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院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的区别除了办学主体不同,还有一个就是经费来源不同。而后一个不同,直接导致了两种院校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道路。

1.2 什么是高职院校

这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根据国际教育标准的分类,高职教育处于ISCED5的层次,即第三级第一阶段,简单说是高等教育的底层,在这之上还有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等。我们研究高职院校的层次,是为了认清它所培养的人的能力与定位,没有对毕业生的准确定位,如何开展人才培养的工作呢?

2 民办高职人才培养现状

2.1 学生

2.1.1 90后

每个时代都会给当时的人们留下时代的烙印。现在是90后的时代。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烈的自我、独立、叛逆与冷漠,受当代社会环境的熏陶,90后普遍对传统约束不屑一顾,敢想敢做,不计后果,同时也两极分化严重。得益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和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优秀的学生勤于思考,能积极主动抓住机遇,不断涌现出创业团队,和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同时,也有大量的青少年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物欲横流,价值观扭曲。

2.1.2 生源构成

随着中国人口增速的放缓,少子化导致学生人数下降,进而导致学校招生困难,怎么解决教育资源规模庞大与生源下降之间的矛盾?答案是降低录取门槛,而降低到极致的现实表现是“注册入学”和“对口单招”。这是一个符合逻辑却又颇为无奈的政策,在缓解了一个旧矛盾的基础上制造了一个新矛盾——大量低分低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合格人才标准之间的矛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这些招生政策入学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前普遍已经进入社会,具备一定社会人的人格和行为习惯,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内心深处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学生,而仅仅把上学作为获得文凭的途径,课余时间基本用来从事社会兼职赚取零用钱或者吃喝玩乐。当然,通过高考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还是有的,虽然比例在降低(本科院校也在降低门槛),但是经过高考过滤后录取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不足。

2.2 教师

由于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存在“编制”这样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差别,导致教师福利待遇差别巨大,待遇的差别就必然影响教师队伍素质,高学历,有能力的人员争相考取公办院校,努力进入“编制”,没有进入编制但有能力的暂时栖身民办,也是要另谋其他出路的。这样的环境就造成了民办院校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的局面。

2.3 学校

教育应该是非营利的行业,学校应该是公益的机构,但是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数量下降,同时没有国家补贴和投入的情况下,传道、授业、解惑就变得不那么紧迫,生存才是头等大事。教学、管理、科研都要为招生让路,开源困难的情况下,自然更强调节流。这样的办学环境必然导致实训室建设滞后,教师素质提高无望,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2.4 企业

高职教育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为此,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承担实践环节的主要教育任务,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了上岗工作的能力,补齐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但是在实践中,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动机很简单——降低劳动力成本。一切教学活动不得影响正常工作效率。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矛盾出现,大量企业迫切需要用人,但是学校根本找不到理想的校企合作单位。校与企在合作动机上的差异就导致了职业教育的荒腔走板。

2.5 职业能力认定的现状

何为合格毕业生?何为合格人才?职业能力如何认定?教学质量如何评价?国务院明确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此举使得社会失去了职业能力认定的标准。虽然原有各标准是各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不可避免存在不合理之处,但好歹有个标准,现在有没有职业能力,是不是合格人才,完全由企业自行判断,对企业来说是好事,对个人来说也是好事,唯独对学校来说,没有标准的人才培养客观上造成了学校教育的缩水。因为没有标准,所以学校认为你是你就是,学校认为你能拿毕业证,你就能拿,造成了学校进门的门槛和出门的门槛一同下降的结果。

3 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之道

3.1 强化基础素质培养

强化基础素质培养,是在大学里补幼儿园的功课,老师在学校补父母在家里应该尽的义务,从基本价值观培养和基本行为准则的建立做起。待到毕业,能改善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规范已经是巨大成就了。

3.2 分类教学

分类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多元智力理论。既然人类天生就具有差异性,那么人为的用同一张试卷区分所有学生的层次就显得幼稚可笑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和存在等至少9个方面的能力,那么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有从这9个方面开展训练呢?显然没有,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在走核心课、项目课和实践课的老路。人才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既然总理都认为不应该给老百姓添麻烦,那么培养一个个特立独行,性格迥异,将自己的专长发挥到极致的大学生有什么不可以呢?

3.3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3.3.1 社团

90后学生普遍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于传统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却喜欢尝试新方法,使用新产品,关注新变化。针对这样的学生特点,鼓励组建街舞、滑板、直播、主持、跆拳道、微信公众号运营等各类社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已经能够独立承接网店模特摆拍、网络直播、短视频制作等工作,个别学生甚至在校内开办了自己的公司。

3.3.2 特长生

新生入校就应该进行特长统计,针对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教师提供必需的软硬件条件,适当包装后通过网络平台传播,通过打造学生个人自媒体达到新媒体营销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学,即达到了培养学生专长的目的,又帮助学生找到了谋生之道。

3.4 教学方法更新

教育行业本就落后于社会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知识以月为单位迅速更新的年代,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这就需要使用新的方法来改进教学。

3.4.1 弹性学习

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设置大量必修课,从知识体系的完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却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盲目追求知识体系完备造成大量学习时间被浪费。弹性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允许学生自行决定学习内容,给予更宽泛的选修课程和综合素质训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用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为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弹性学习的时间可控制在30%左右。

3.4.2 学分制

学分制在中国,又变成了另一个中国特色,明明每门课都有学分,却不允许学生自由选课,绝大多数课程是必修或必选,允许任选的课程还不到全部课程的10%,完全失去了学分存在的意义。实施真正的学分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当代大学生独立、自我、重利、重认可的性格特点,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当然,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有改革教学和管理的勇气,也需要高校有一批有独特人格魅力和职业能力的优秀教师,可以吸引学生主动选修他们的课程。

3.4.3 翻转课堂

国外教育行业流行的翻转课堂理念传入中国已经时间不短了,可是在国内的高校课堂里还很少有成功运用的案例,更多的是用来参加教育主管单位组织的教学竞赛,而非实际教学。为什么好的理念却没有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还是学习兴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通过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手段,改善目前课堂教学信息单向传递、信息无效传递的现状。

3.4.4 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始终是一个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在笔者看来,只有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才能称为项目,也就是说一定要有效益产生,真金白银赚回来才叫项目,否则只能叫模拟训练。真正的项目化教学不是模拟企业工作任务,而是直接参与企业工作,存在严肃的绩效考核过程,使学生在学校就接受社会人的训练,上课就是上班,练习就是工作,工作合格有报酬,不合格受惩罚,有奖有罚才能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职业素养。

4 结语

当代中国正处在历史的巨变之中。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这个时代,如何实现当代的传道授业解惑,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时代课题。民办院校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有其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民办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灵活,可以更快的调整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不利的一面是缺乏政府投入,完全靠学费收入推动自身发展,困难重重。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资金、成本这些困难与机遇相比,机遇要远远大于困难,只要教育工作者,高校决策层勇于改革,勇于尝试,尊重人的价值、尊重教育的普遍规律,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1]张宏波,邵琨.试论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3):50-52,68.

[2]戴海东,顾志刚.基于企业办学视角的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2):99-102.

[3]吴英健.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D].复旦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民办院校高职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