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霖
(湖北省钟祥市第一中学,湖北钟祥 431900)
小说是一种诉诸思维与视觉的艺术形式,需要呈现出意象明朗的特征,以便于读者明白和理解,所以就会经常运用对比手法来实现,有时候还会把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相对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描写,呈现出泾渭分明,双峰对峙的情况,这样就能够达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的效果,例如,其中描写徐庶荐孔明的情节:“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黑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促,乐毅,以吾视之,管、乐殆不及此人也。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选自《三国演义》第36回)。文中将诸葛亮比作汉朝的张良,周朝的吕望,又将徐庶与诸葛亮相比较,“驽马并麒麟、黑鸦配鸾凤”,再将诸葛亮与乐毅、管仲相比较,说乐、管不及此人,而在此诸葛亮还未出场,就通过与徐庶的三次对比,先声夺人,表现出诸葛亮是“天下一人”[1]。
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时,将他与曹操、周瑜、鲁肃以及司马懿等做对比。在其中与周瑜的对比又尤为出色。曹操在经历赤壁之战之前,困陶谦、斩吕布、降刘琮、占袁术,天下无敌,所向披靡;但是在赤壁之战中遇到了周瑜时,曹操就显得处处被动,难以应付,束手无策。周瑜连施秒计,火烧曹营,大败曹军,“苦肉计”,赚蒋干,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周瑜的计谋能瞒过曹操,但是却瞒不过诸葛亮。小说中作了多处渲染来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就更别说是曹操了。周瑜对付曹操时显得易如反掌,但是在面对诸葛亮时就显得无所适从。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过程当中,周瑜在发现诸葛亮才智过人后,认为日后必成吴国的大患,就千方百计地想加害诸葛亮。例如,派遣诸葛亮到聚铁山截粮之时,就是欲借曹操之手杀之;令其在十日之内造箭十万枝,就是欲借军法杀之,而诸葛亮却都机智地应对了。通过周瑜与诸葛亮两者性格的鲜明对比,体现出一个嫉才妒能,气量狭隘,目光短浅;一个顾全大局,宽宏大量,远见卓识。在打败曹操之后,周瑜同诸葛亮为了地盘进行明争暗斗,但是周瑜总是技逊一筹,都以失败告终,而诸葛亮每计都胜,夺得荆州,为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强烈的对比,凸显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果断勇敢,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
毛宗岗评 《三国演义》的观点是:“文有正衬和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其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为加倍乖巧,其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得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毛宗岗所说的“衬”就是对比烘托。“正衬”在于以勇比勇,“反衬”在于以愚比智,以懦比能。他认为“反衬”不如“正衬”,在通常情况之下是正确的,譬如以“鲁肃的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就比不上以“周瑜乖巧”更加能够衬托出“孔明之加倍乖巧”。但是,也不可小看反衬的作用,当在以曹操的暴虐奸诈衬刘备的仁慈宽厚时就显得很有力。总而言之,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如果能够用得恰当,就可以实现对比突出、鲜明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生动形象。《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就是以“衬”的方式变得更加鲜明突出的。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而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小说在塑造典型人物或者典型环境时也需要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例如在“空城计”这一节中,作者将诸葛亮和司马懿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关系之中来刻画他的人物性格。“空城计”在实质上是一场心理战,诸葛亮用一空城设下疑阵,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这就凸显了两军主帅在人物性格上的矛盾冲突。诸葛亮 “生平谨慎,不曾弄险”他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的这个特点,所以顺势加以利用并获得成功。司马懿认为对诸葛亮的性格了如指掌,在其面对空城的时候就产生了疑虑,不敢贸然行动,最后引军而退。毛宗岗评论说:“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为信其小心平日耳。”这就明确说明了二人在性格上面的矛盾冲突之处。
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属于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不同人物性格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又反过来再利用矛盾冲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毛宗岗评论到:“以豪杰折服豪杰不奇,以豪杰折服奸雄则奇;以豪杰敬爱豪杰不奇,以奸雄敬爱豪杰则奇,夫豪杰而至折服奸雄,则是豪杰中有数之豪杰;奸雄而能敬爱豪杰,则是奸雄中数之奸雄也。”
在小说第二十六回中写到关羽落入曹操之手,曹操理应杀之,但是结果却是 “不觉爱之敬之而不忍杀之”。这不是曹操出于对关羽的“仁”,而是被关羽的“义”所折服。将奸雄与豪杰一同放置于特定背景之下,他们对立的性格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进而鲜明地表现了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也常会用到虚实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主要人物,这样不仅扩充了作品的容量,还能够对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强化作用。
在小说的第八十五回中写到曹丕趁着刘备刚死,下令司马懿去调五路木军攻打蜀国;诸葛亮则稳坐于相府,运筹帷幄,五路军马被顺利平息。作者在其中仅是对于遣使入吴运用了少量实写,其余部分是都用虚写。具体描写的内容只是诸葛亮的应对之策与其平息各路兵马的结尾。而诸葛亮的“鬼神莫测之机”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作为一个智慧人物的特征就更加突出了[2]。在关于刻画关羽神勇的内容当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关公曰‘如若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日:‘酒且斟下,某去就来。’出账提刀,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小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里中,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回)。
关羽斩华雄的经过作者并没有进行实写,都是放在背后进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前面部分描写华雄的勇猛杀祖茂、斩鲍忠、毁愈步、敌潘凤、败孙坚,各路诸侯都被吓得惊慌失措,将华雄的勇猛展现得十分有声势。但是关羽却能在酒尚温的功夫就取了他的人头,这就可见关羽是有多么的神勇了。在关羽斩华雄的描写之中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关于张松献地图的内容,采用实写关羽、赵云、刘备的举动,将诸葛亮隐藏在他们之后,这样的描写方式却起到了更加凸显诸葛亮睿智的作用,正如毛宗岗所评:“文有‘隐而愈观’者。张松之至荆州,凡子龙,方长接待之礼与玄德对答之言,明系孔明所教。篇中只写子龙,只写玄德,更不叙孔明如何大点,如何指教,而令读者心头眼底,处处有一孔明在焉。真神妙笔!”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地方是完美地将虚实结合起来的描写,这样不但让内容显得广阔,思路更加清楚,同时关键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能够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1]刘仲明.关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诸说述评[J].青春岁月,2015(20):26.
[2]孙俊秀.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技巧[J].作家,2015(9X):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