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虎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清水芙蓉 亦学亦诗
——评张秀梅教授诗集《闲散时刻》的论证笔法
杨成虎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张秀梅教授的《闲散时刻》2008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诗基本上作于2006年至2007年她在英国访学时。张秀梅的诗歌不但语言清新自然、意象新颖奇特,而且写作方式也多与众不同。她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术论证的方式运用于诗歌创作,使诗歌具有了命题论证的笔法。这种写作着实是一种创新,也是其长期从事英国诗歌教学与研究、长期浸染于文学研究和学术写作氛围中形成的学术写作习惯。
张秀梅;《闲散时刻》;论证笔法
第一次认识张秀梅教授就知道她会写诗,但因事务繁忙,流光匆匆,未得机会细谈。2015年11月底,在山东师范大学参加中美诗歌与诗学协会第四届年会,会间会议主办方在余雪未消的一个夜晚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一时学者诗人汇集一堂,新诗旧诗,一起吟诵,热情高涨。张教授朗诵了她《闲散时刻》中的一首《思念是蚂蚁》,新颖的隐喻,化无形为具象,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向她索要大著。回来后不久,就收到了她惠寄的诗集。随邮件还夹寄了一篇苗雨时写的评论《中西文化场域中的独立自我的情愫——评张秀梅诗集〈闲散时刻〉》(发表在《廊坊师范学院》校报2009年4月30日副刊上)。该文对张教授诗歌创作的原委、作品风格、主题及诗体形式等多角度地进行了评价,认为她的诗不落俗套、单纯自我,充满异国情调、情彩幻美。诚然,苗先生所评,我亦有同感。重读她的诗后,忽然想到明代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所秉持的诗学观:诗歌出于自然,不能造作;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张教授诗歌具有学人写诗而成佳诗的特色,于是取“清水芙蓉,亦学亦诗”为题,来评价张教授诗歌创作的笔法。
虽然与张教授接触不多,但作为同行和同好,我知道张教授写诗纯粹是抒发性灵、表达情怀。没有人给她设计条条框框,告诉她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她写诗,自由自在,随心随欲,怎么美、怎么纯,就怎么写,一不为生计被动而作,二不为命题欺心而作,三不为应酬无心而作。这本2008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由郭建江、江洺萁二位先生任主编,是《诗刊》诗词选丛书之一种。我认为,除了偶有文字校对以外,责任编辑似乎悉尊作者之意,未作什么改动,原汁原味。对诗歌创作本身的认识,张教授在缀于诗集结尾的《致愿意读这本诗集的人》中说,“诗者气也!是灵魂的暗香顺着心路飘发出来的纯净气息,本无形状,是自由自在的。……诗者韵也!如山间的溪水叮咚地奏着自己的音乐,唱着不为人知的旋律,那是一种韵,是灵魂的香气飘散的韵,是万物在心路中相遇时优美的韵,是情感浸润的思考与现实相融之后和谐的韵”。又说,“诗中的灵魂是一位天真的裸体婴儿,是人类原初的色彩,那是纯洁与美的表现,不需要修饰,那里,你我他天地相融为‘一’,境界的最高点!”她的这番话不愧为中西文化场域之语。在诗集前面《To Terry X》中她援引英国文学家学者Samuel Johnson的话:“In a person’s poem,his/her soul lies naked,the lines are only the mirror of his/her breast,what ever passes within him/her is shown undisguised in its natural process.”值得指出的是,张教授既有这样的诗歌创作认识,又有这样的天赋和实践能力,因此她的诗在诗坛上称得上是纯粹的诗,虽然在当今纷乱的诗歌界,一些评论家或流行诗人对她这位普通诗人可能还没有什么关注。然而,细读张教授的诗,其中一些重要作品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意象特别新奇,但又可以接受,觉得很有道理。再一细思,发现她的诗写作方式也多有与众不同之处,即她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术写作方式带入了诗歌创作,她的诗中似乎存在着论证笔法。不是为了抬高,但这确实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戛戛独造。
下面就举一些实例来看她那纯粹诗的论证笔法。在《诗》中,作者将诗比作植物,是大树,是小草,“诗是一种植物慢慢地在心中成长/泥土的真挚之美长被它大力颂扬/自然的奉献从不图他人回报恩赏/不计较大树的魅力还是小草枯黄/一样的给予一样地默默献出滋养/是否有秋天是否有果实从来不想/永远展现着快乐从不流露出心伤”①张秀梅:《闲散时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所引诗句均出自此书。。这里,作者提供了“植物”作为诗的意象的理由,而这些理由正好表达了作者对纯粹诗歌的定义。这种通过确定命题然后进行论证的方式是学术论文的写作样式,而作者借用过来写诗,可以说是学者式诗人的写法,但是这种借用很成功,因为它正好表达了作者所主张的纯洁幻美的诗观。“诗是植物”这一命题十分新奇,作者必然要说明理由加以论证,于是它“在心中成长”“大树和小草都一样滋养”。在《西天的彩云》里,作者把彩云比作东方太阳羞涩的美人,“眼却突然被西天的景色吸引/啊!一抹红黄相间的彩云!/变换着,淡褐色从云的最高处揉进/缥缈着,似那东方太阳羞涩的美人/啊!喜悦从你那里蔓延,传到我的眼,扩展到我的心/虽然这美丽只存在片刻,这片刻的美最纯/你的自我已经隐没,所反射的是阳光色彩的真!”作者同样在确定命题“彩云是东方太阳羞涩的美人”,并进行论证,彩云在“西天”“黄红相间”“变换着”“缥缈着”,表达了“这片刻的美最纯”和“所反射的是阳光色彩的真”,最终归结到作者的纯粹诗歌主张。请看作者对爱是怎么定义和论证的:“这个字背负着一种神圣/无法用语言把它形容/与羽毛相比它显得太轻/与痛苦相比它又更沉重/它连着快乐再通向真诚/它伴着眼泪又约着清风/它有双翼在美丽中飞行。”这里,作者使用一系列正面或反面的正式的或辅助的意象(“字”“语言”“羽毛”“痛苦”“快乐”“眼泪”“清风”“双翼”)将爱这一无形的主题活脱脱地具象化起来,除了这些意象的创作性使用,作者还运用了一组相关动词或形容词(“背负”“形容”“轻”“重”“连”“通”“伴”“约”“飞行”)将爱动作化、戏剧化。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和动作,作者论证了一个复合命题:爱是神圣的、真诚的、美丽的。除了创造系列意象以外,作者还将意象与主题颠倒过来确立命题,或者说建立在前命题基础上的后命题,《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绿洲》即是其例:“也许是我默默地守候使上帝感慨/于是就悄悄地把绿色植进我心怀/我小心地呵护着这绿生怕他离开/那是我孤独的心灵久违的爱——//我的守望让绿一点一点慢慢散开/变成大片大片的绿洲把荒沙覆盖/幸福如流动的泉水一股一股涌来/绿色早已成为我生命意义的主宰//这满眼的绿色是我最美丽的南海女孩/灿烂的微笑如阳光把温暖撒给阴霾/温柔的抚爱如雨露拯救着干涸的枯哀/理解的心灵是这绿色永远跳动的血脉”。第一诗节三四两句就宣明了诗中的命题:这绿是爱。而这首诗的题目是“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绿洲”,本身就是个命题,在此基础上,诗中又往前推进到“这绿是爱”。第二诗节则根据“绿”的意象把爱提升到一个高度,完成作者对爱的升华性理解,“绿色早已成为我生命意义的主宰”,第三诗节进一步论证绿色与爱的关系,得出了“理解的心灵是这绿色永远跳动的血脉”的结论。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思念是蚂蚁》可以说是作者的代表作。该诗的题目就新颖奇特,作者竟将“蚂蚁”作为思念的意象,并将其确定为诗歌命题。“一只只蚂蚁在咬噬着我的肉皮/沿着我的血液向心脏爬去/我就这样等待着,/等待着蚂蚁吸干我的活力//那时,我就是一座蚁丘向着你/任凭大大小小的蚂蚁出入我的身体/带着我的五脏六腑/向你爬去!”作者在这里的论证方式也与别的诗有所不同。作者没有回答思念为什么是蚂蚁,而是在第一诗节中描述蚂蚁吞噬我的情形,然后在第二诗节中再确立另一个命题:我就是一座蚁丘。接着又发挥这一新命题,让蚂蚁“带着我的五脏六腑向你爬去”。蚂蚁这一微小的动物爬到人身上咬人,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以日常生活中常见之事物唤发读者的生活体验,以此来代替论证,这种做法是高明的。作者于是就以此立论,并将其升华到思念的高度来理解,于是蚂蚁咬人的感受作为喻体映射到思念在吞噬人心,产生像蚂蚁咬人的那种感觉。作者更进一步往前推进,作为思念意象的蚂蚁不但把“我”变成了“蚁丘”,现在也“向你爬去”。“你”也会变成“蚁丘”。诗节到此戛然而止,剩下来的就让读者来填补了。这种先写我对你的思念,然后再隐含你对我的思念,确实是更高明的写法。杜甫有《鄜州望月》诗,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思长安”。杜甫从妻子的角度来写思念,已是高人一等。现在,我们看到的张教授这首诗,在创造蚂蚁意象来写思念,比望月意象写思念,更加刻骨铭心。此外,先写“我”思念之入微、之痛苦,然后再写“你”,并把“你”的思念留成空白,构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且“蚂蚁”意象创造以及该诗语言表述方式的现代性,可以说比杜甫的诗已更进一步了。
听说,美国自然科学硕博论文答辩中,学生可以将论文改编成舞蹈来进行,真是将科学研究发现的论证化为艺术表演,超越了普通人的逻辑。张教授这种将学术论证方式运用于诗歌创作,不也具有同样的机理吗?她的这种创作方式也许出于自觉。在我看来,这是一位学人长期浸淫在学术写作习惯中后,自动地将这一写作范式带入了诗歌创作中。这种写作着实是一种创新,以特有的方式化无形为具象,清新可爱。她的诗集近年在国内出版,虽然并未产生应有的影响,但也是中国诗坛出现的一个重要端倪,它能与国外硕博论文舞蹈表演式答辩相呼应。
张教授的这些诗作基本上是2006年至2007年她在英国访学时写的。一段宁静而又充满新奇期待的短暂的英国访学生活为张教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创作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心境,这两种“境界”的难得融合,让她发现了诗美,创造了诗美。这些诗都写于她的“闲散时刻”,她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心情和足够的自由去记录从她心灵里流淌出来的对英国风光和人文之爱,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她长期从事英国诗歌教学与研究,浸染在文学研究和学术写作的氛围中,形成了学术写作的习惯。机缘巧合中,作者命笔写诗,其精巧的语言表现能力与学术写作方式不经意地结合起来,写出了具有她自己特色的诗歌,这对诗歌创作来说,真是一件幸事。陆时雍说,诗到自然处是最难的,稍有人力的刻意、世外因素的干扰,就难以自然了。即便是李白、杜甫,也难免伤于太过逞才或太过用意,在自然天真处亦有所失。诗人未必诗皆好,不是诗人有好诗。诚然,张教授写的诗,总量也不多,但她的诗是她心灵真情的自然流淌和自由抒发。一般来说,诗歌创作是文艺性的,不是学术性的,但张教授自然而又无意地,更确切地讲,是自由自在地以论证的方式写诗,创造了新的笔法,十分新奇,别有趣味。清代沈德潜说,诗有别裁,大概也应包括这种论证式的诗歌写作吧。这样的诗之所以很幻美,是因为她们同样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语)。愿张教授还能有这样的境界去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A Review of The Leisure Moments-A Collection of Poems by Zhang Xiumei
YANGCheng-h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ingbo University,Ningbo Zhejiang 315211,China)
The Leisure Moments published in 2008 by Qinghai People's Publication House is a collection of poems written by Zhang Ximei duringher 2006-2007 scholarlyvisit in the UK.The collection was written with a special method by which the author expressed her natural,visionarybeautyofpoems.Specifically,the collection has applied the way ofproving a newproposition ofimages and expressing it"academically"so that the new image holds water.Such a way of poetic writing is supposedly caused by the fact that a scholar ofliterature has a special hobby about,understandingofand emotion for poems.
ZhangXiumei;The Leisure Moments;propositional proof
I207.22
A
1674-3210(2017)02-0103-03
2017-02-17
杨成虎(1962—),男,安徽舒城人,博士,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语言学、诗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