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迎春
2017年是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从“走俄国人的路”开始的。十月革命虽发生在100年前俄国的土地上,却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强调,坚定理想信念,要从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实践历程抓起。我们今天纪念十月革命,就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更好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资本主义通过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启蒙运动和殖民扩张逐渐确立了在全球的绝对统治。资本主义加快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使人类获得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建立了更加民主开放的社会。但是资本主义不断壮大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无产阶级和殖民地人民的血泪史。资本主义所携带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促使人们不得不寻找代替资本主义的其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应运而生。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就在《乌托邦》中对资本主义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2〕为了让人类摆脱这样的悲剧,莫尔设想了一个绝对安全,不受外界打扰的孤岛,人们在此经营着他设想的理想生活。沿着莫尔的道路,无数社会主义者致力于探寻替代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道路。然而,这些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无法摆脱唯心史观,也没有找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充满幼稚的幻想,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社会主义实验也最终宣告失败,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时还无从谈起。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没能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分析了促使这种发展的内在矛盾;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同时也分析了产生这些弊病的经济社会原因;不仅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革命途径,同时还找到了实现这一革命的依靠力量。总之,马克思主义不仅解答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替代资本主义,同时也回答了由哪一个阶级来完成这个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工人阶级开始掌握这一全新的理论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但是巴黎公社由于工人阶级缺乏管理经验,在资产阶级的围困下仅仅存活了72天便失败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也一度转入低潮。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积极参与和领导工人运动,但并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他们侧重于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来阐释问题,对未来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的问题并没有进行系统论证。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使国际工人运动重新高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兴起,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很长时期内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随着1917年俄国革命形势的到来,列宁迅速转变了对革命形势的判断,积极同布尔什维克中的悲观消极态度作斗争。经过不懈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列宁积极促成了十月革命的爆发,最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可见,现实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
一方面十月革命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转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十月革命推翻了旧政权,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为了巩固新政权,列宁带领布尔什维克打碎了旧的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机关,采取了包括解散旧的法院系统和警察系统,解散旧的武装部队在内的许多措施。而对旧的国家机器中的不带阶级属性的国家机构予以保留。其次,实现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组织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无产者“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3〕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实行了针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企业的国有化措施,确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时,布尔什维克加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增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再次,确立了共产党在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地位。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坚决同党内外否定共产党领导权的思想作斗争。列宁认为,国家就像是一部机器,机器的运转需要若干零件相互配合。在国家机器运转过程中需要调节各方面利益,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就决定了这个机器的运转必须要有一个领导核心,而共产党就是这个机器系统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核心,在于这个组织是由先进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只有这个先进的组织,才能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克服从旧社会中带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十月革命开辟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开始被运用到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中。但是这些基本原则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提出来的,就连马克思本人也再三强调他的理论并不能直接用来解决一切时代的具体问题。当布尔什维克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来解决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论和现实的差距就立刻呈现出来。十月革命以前,俄国虽然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农民依然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小农生产依然占有绝对优势,居民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如何在落后的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布尔什维克所面临的现实难题,而这些难题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是找不到具体答案的。为此,列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开辟了一条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义道路。首先,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大工业为社会主义积累物质基础。列宁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是政治任务对经济任务来说居于从属地位。”〔4〕大工业不仅能为社会主义积累物质财富,同时能够提高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新经济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发挥市场、贸易和商业的作用。在俄国这样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彻底消灭小生产或者资本主义的办法在生产落后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通过以发展市场、商业和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表面看起来是向旧的生产关系的“退却”,而实质上却是一条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它不仅成功把科学社会主义转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探索了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通过效仿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发展必然促进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十月革命及革命成功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也从工人阶级的理论上升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认为,各阶级在一定生产方式中占有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也会不同,必然导致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就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国家政权逐渐向无阶级社会过渡。十月革命成功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这一论断的科学性。通过和平的或暴力的方式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就是在这个基本原则问题上,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发生了动摇。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不仅反对暴力革命,也对无产阶级专政及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提出了质疑。考茨基指出:“社会主义本身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于消灭‘任何种类的剥削和压迫’”。〔5〕“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确实是很可能的。甚至于纯粹民主在没有社会主义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设想的。”〔6〕针对这种“纯粹民主”至高无上并且放弃社会主义原则的修正主义观点,列宁站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立场上进行了回击。列宁指出:“只要有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7〕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社会主义,才能确立无产阶级的民主,并最终实现民主的自然消亡。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不仅具有必然性,同时具有在一国取得胜利的可能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联合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8〕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一种国际性的事业,这是就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内容而言的。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各国资产阶级相互勾结共同镇压无产阶级,使得分散的无产阶级斗争容易被资产阶级各个击破而失败。无产阶级唯有联合起来推翻世界资本主义的统治才能摆脱自己雇佣奴隶的命运。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思想却被加以教条化的解释。十月革命前,第二国际及俄国国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坚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俄国不可能单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即便十月革命的成功已经成为事实,也有不少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把十月革命看作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列宁坚决反对这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看法,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观点。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不断引发军事冲突,把全世界都卷入战争的灾难之中,而战争极易引发人民革命。帝国主义战争使得帝国主义战线遭到削弱,有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了政治和经济危机,甚至陷于分裂的状态。世界资本主义链条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暴露出其最薄弱的环节,俄国便正好处于这样的特殊历史条件中。因此,俄国有可能并且能够一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十月革命的胜利印证了列宁一国胜利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尽管俄国通过暴力革命的途径首先走向了社会主义,但是列宁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绝对化,他也提出了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可能性。例如比较弱小的国家就可能受较大的邻国的社会革命的影响,资产阶级自愿交出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总之,全人类最终都会走进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是处于不同环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并不会采取统一的方式过渡到共产主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方式、速度和步骤上都会有所不同,这是非常合理、正常的现象。总之,要不要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而具体采取暴力的还是和平的手段这是具体方法的问题。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列宁带领布尔什维克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俄国落后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构成了十月革命后列宁主义的主要理论内容,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列宁围绕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核心问题,初步回答了如何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如何处理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如何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处理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的关系,如何开展国家机关的改革,如何防止官僚主义,如何提升人民文化水平,如何巩固党的团结和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列宁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是在国内外反对势力的重重包围下,在俄国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进行的。虽然这些理论有不够完善之处,但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是具有首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不管是第二国际还是布尔什维克党内,在是否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权、党的工作重心问题、民主与专政问题、农民问题上都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列宁坚持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变化了的实际结合起来,极具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其次,开创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建设社会主义还不是现实的问题,他们只是在理论上对未来的趋势进行了预测。而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给出的答案就更为少见。十月革命后,包括列宁在内的许多布尔什维克党人都曾试图在落后的经济社会基础上直接建立起社会主义,也相应地在实践中尝试了一系列直接过渡的措施。但是经过短暂的尝试以后,实践证明在落后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基本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直接过渡的办法不可行,列宁便开始探索适合俄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最后,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在改良主义的极度不看好中取得了胜利,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这些探索的理论成果成为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旗帜。为广大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推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早在十月革命以前,由伯恩施坦掀起的修正主义思潮开始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泛滥。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诸如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工人运动需要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等观点开始盛行,对国际工人运动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个站出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工人运动及工人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这就是马克思主义。”〔9〕十月革命胜利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不仅是关系一个政党存亡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大问题。关于国家政权属于哪个阶级,是否要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过渡,如何过渡等重大问题引起了俄国社会的广泛讨论。不同的阶级和政治派别都基于自己的立场阐发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和政治主张。保皇党和十月党的残余主张恢复沙皇旧制,试图挽救君主专制;立宪民主党人主张保留沙皇制度,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孟什维克推崇改良主义,反对民主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转变;社会革命党的左派和右派虽然分歧不断,但最后两派都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必须把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上升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从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第一次上升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转变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上升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保障了无产阶级政权。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只有把本阶级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指导思想才能在众多政治主张中捍卫自己的利益,才能保证本阶级在国家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排除干扰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苏联解体的教训也证明了这一点,共产党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会丧失执政党的地位;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会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国家指导思想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有科学的思想体系为指导。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而在众多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为共产党的执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能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能够为社会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科学的预见。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其他任何思想体系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的重要原因。
十月革命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巨大飞跃。
把科学社会主义转变为现实的国家制度,这一历史性的飞跃是由十月革命促成的。十月革命后,苏俄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首先,建立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苏维埃就是俄国的代表议会,苏维埃制度在十月革命以前就产生了,它是人民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中自发创造的新事物。列宁对苏维埃制度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在人类民主发展进程中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一步。苏维埃与广大群众联系密切,根据民意选举和更换代表,克服了资本主义议会制的官僚主义作风和拜金主义传统。同时,苏维埃又保留了代议制的特点,在没有条件实现直接民主的情况下,苏维埃是最符合俄国国情,也是最民主的体制。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代表大会这个充分代表人民意志的机构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其次,创建监察制度、选举制度和罢免制度。监察工作是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国家机关工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手段。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开始领导苏俄创建社会主义的监察体制。《工人监督条例》是社会主义监察体制的雏形,旨在对苏维埃俄国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有效的监督,条例规定由工人代表对工厂的生产、交换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工人监督条例》充分保障了基层工人对生产活动监督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无产阶级参与生产、监督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举制和罢免制同样是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制度。通过直接的、公开的、全面的民主选举,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真正来自于人民。同时,通过党内监督、法律约束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来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享有特权。罢免权是选举权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在苏维埃国家建立之初,列宁就起草了《罢免权法令草案》,保障人民享有罢免不称职的代表的权利。
再次,创建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十月革命以后,苏俄利用国家政权实现了大工业、银行、土地的国有化,把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收归国有,成为劳动者的公共财产。而对于中小型企业,国家允许一定范围内私有制的存在,只在企业主怠工或者不支付工人工资的情况下才加以干涉。“到1920年底,在注册工业中,属于国有的占88%,属于合作社所有的占3.7%,私人工业仍占总数的8.3%。”〔10〕为了组织国有化企业的生产,计划被看成是社会主义调配资源的必然选择,“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的、力求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的建设,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11〕为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设立了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全国性机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要实现大工业国有化和普遍义务劳动制,整顿国家财政和交通运输,使工业走上和平建设轨道,调整商品流通。
以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为主体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基础,苏维埃俄国国家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得以确立下来。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原本打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自己在《国家与革命》中的设想来建立社会主义。但在把理论变为现实国家制度的过程中,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列宁便开始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措施,开了社会主义改革之先河。
一方面通过新经济政策进行经济改革。当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显露出来以后,列宁开始尝试提出针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改革思想,主要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出售超过税额的剩余粮食,允许一定范围的自由贸易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国有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经济核算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允许部分小工业企业实行非国有化,把因为条件限制而无法开发的自然资源租让给资本家开发以发展生产力,同时通过租赁、合营等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允许商品交换和贸易自由,发挥商品和货币的积极作用;向西方学习,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因为与直接过渡措施有较大差别,因而被称之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针对传统社会主义原则的创新,它以“让步”的形式,鼓励公有制以外有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鼓励计划之外有商品、货币和市场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协调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促进工农联盟,发展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物质基础。新经济政策的改革措施适应了俄国落后的国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12〕可见,邓小平对列宁的改革思路是基本认可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新经济政策的改革思路。新经济政策迈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第一步,具有伟大的开创意义。
另一方面通过监督、改组国家机关进行政治改革。首先,对工农检察院进行改组,真正发挥其民主监督作用。列宁认为,工农检察院是为苏维埃一切机关而设置的,只要解决了工农群众参加和监督国家机关的问题,改造国家机关的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把工农检察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是实现工农检察院改组的重要措施。这一改变既能够保证工农检察院的威信,同时也能监督中央委员会的工作作风,保证他们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其次,要精简国家机构、提高办事效率。苏维埃国家机构存在设置不合理和臃肿的严重问题,有许多从旧社会直接继承过来的国家机构对于社会主义根本没有任何价值,而有的机构人员太过庞大。机构臃肿必然导致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结果,而且对国家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因此,列宁提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家机构进行改革,要精简国家机构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高国家机构的效率,减少浪费的现象。再次,要克服国家机关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资本主义旧国家机关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理应消灭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但是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带有大量的旧社会的痕迹。在苏维埃的部分国家机关中也保留了资本主义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风,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然对工作十分懈怠和拖拉。要消除这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风,必须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把关,防止落后分子加入其中。同时要加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文化教育,把他们彻底改造为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服务人员。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保障工人和农民对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对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惩罚和教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次尝试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苏俄必然面临很多困难。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很不完善,改革也很不彻底,一些制度设想还带有空想成分,一些制度设计根本无法实施,一些好的制度探索也没有能够及时固定下来。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列宁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方案在他逝世以后很快就被终止了。但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探索,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尝试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的国家制度。十月革命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新事物,影响了落后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资本主义在经历了1929-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开始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改革,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文明成果,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总之,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十月革命在100年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沿着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发展的方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4]考茨基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6]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3.
[7]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
[8]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1.
[9]考茨基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5.
[10]吴恩远.苏联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1.
[11]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