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全面准备

2017-03-11 10:39韩庆祥
理论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总书记特色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全面准备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的核心,就是围绕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政治准备、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做政治准备,就是为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做政治准备。做思想准备,就是统一思想认识。做理论准备,主要就是从历史方位及其阶段特征、时代和实践基础、时代课题、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等方面做准备。做实践准备,就是强调要为踏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实践准备。

“7·26”重要讲话;思想准备;政治准备;实践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的核心,就是围绕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政治准备、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一、为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做政治准备

做政治准备,就是为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做政治准备。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所强调的:“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在旗帜和道路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②这一重大论断具有两层明确的内涵:一是改革开放以来至十八大以后,我们党的“全部”“实践”和“理论”“都要”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且是在这一总框架内展开的,这是总框架和大方向;二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自信,具有旗帜和道路上的战略定力,既坚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政治保证。在旗帜、道路问题上坚定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是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的要旨所在。

在精神状态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是说面对所打得坚硬的“铁”,中国共产党人首先要使自身硬,要具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气概、精神气质、精神品格、精神斗志。

在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进一步踏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相对区分开来了。当然,这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二、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思想准备

做思想准备,概言之,就是统一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这种不平凡就在于近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这些“难题”和“大事”集中体现在“七个坚定不移”和“两个加强”。“七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两个加强”是: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刘云山同志一语中的、揭示实质,强调“三个联系”“一个目的”:“要认真组织好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联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联系十八大以来近5年党和国家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联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实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增强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②

上述论述的实质,就是要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好思想准备。即: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上来,统一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政策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为十九大胜利召开做好准备上来,统一到凝聚最大共识上来。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做理论准备

做理论准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主要就是从历史方位及其阶段特征、时代和实践基础、时代课题、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等方面做准备。

1.关于历史方位及其阶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由此提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与“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三大重要论断;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讲了“三个意味着”。

这三大论断和“三个意味着”,表明可从三个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其阶段特征:(1)当今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已经步入了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发展起来”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会呈现新的特点,这一特点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来深入理解;(2)我国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飞跃”即“强起来”阶段,国家发展会呈现新的特点,这一特点可围绕“整体转型升级”和“风险增加”来理解,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打“铁”更加坚硬;(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进入引领现代化、乃至经济全球化并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阶段,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领起来”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一特点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来理解。

2.关于时代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并首次提出“四个伟大”的论断,这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并深入思考和研究。这“四个伟大”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四个伟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阐释:“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些重要论述意味深长、意义深刻,具有几层内涵:

一是“四个伟大”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二是“四个伟大”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战略重点,它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创新性,它是围绕“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核心线索而展开的(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属于打的坚硬的“铁”,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属于“自身硬”);

三是“四个伟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行动纲领,它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伟大事业)、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伟大梦想)、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伟大斗争)、如何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伟大工程)等重大问题;

四是“四个伟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之源,是推进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和聚焦点,要基于“四个伟大”创新实践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作出新概括;

五是“四个伟大”是习近平同志成为全党领导核心的根本依据。

总之,“四个伟大”治国理政实践是理论创新之源,是理论概括之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关于理论拓展、理论创新、理论概括的要旨所在,为构建“中国理论”提供了时代、实践基础。

3.关于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将要踏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意味着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时代课题,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什么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与怎样实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关于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其阶段性特征、时代和实践基础、时代课题的论述,对我们认识和把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理论成果及其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为党的创新理论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供了根本依据。

4.关于理论体系

李克强同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刘云山同志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上述论述实际上蕴含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关于治国理政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由与要义或“四梁八柱”是:历史方位及其阶段特征——时代和实践基础——时代课题论——完整严密的理论创新成果”:治国之道: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根本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总体方略:深入推进“两大布局”;安全战略:坚持国家总体安全;强军之路:建设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国际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领导力量:勇于自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精髓: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

四、为踏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实践准备

习近平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李克强同志强调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②。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强调要为踏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实践准备。

1.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

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不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智慧的滋养。

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尺度),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价值尺度),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坚决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历史重任

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历史重任主要是: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二是补齐发展短板(补短板、强弱项);三是抓住重点;四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五是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完成这些重任,就必须具有勇于冲刺和决胜的精神状态。

3.科学制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使大国迈向强国。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这一行动纲领主要包括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内容。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我们党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拥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担负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使中国强大起来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一行动纲领,与“四个伟大”有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关于我们党行动纲领论述的新意所在、亮点所在。

4.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思想方法指导并做好各项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简称战略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要求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把整体和部分统一起来,把规律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把目前和长远统一起来,把局部和全局统一起来。把这些基本原理转化为我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树立战略辩证法。战略辩证法,指的是在战略问题上要讲辩证思维,在讲辩证法时要具有战略思维。只有注重辩证思维的战略才是真正的战略,只有注重战略思维的辩证法才是真正的辩证法。把战略辩证法转化为我们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

第一,原则性和灵活性辩证法与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是战略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把原则性和灵活性辩证地统一起来,以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是我党历来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当今我国已经站在发展起来且由大国向强国飞跃的新阶段。发展起来进而强起来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挑战、风险更多更大更严峻。要解决过去我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原则性被弱化和破坏进而导致的无序问题,要有效应对我国发展起来且由大国迈向强国进程中日趋增多的各种困难、挑战和风险,要在当今社会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的情景下保持社会有序发展,保持战略定力,就必须在各项工作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

第二,局部和全局辩证法与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坚持局部和全局的有机统一,也是战略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战略辩证法,就是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整体协同,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是战略辩证法的核心,也是我党历来倡导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他总是把局部、眼前和部分性的问题置于全局、长远、系统性的框架中来看待,也往往在思考全局、长远、系统性问题的同时关注局部、眼前和部分性问题。

要真正解决我国发展起来、进行整体转型升级、由大国迈向强国等“强起来”的问题,就必须从系统上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必须在各项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因为不仅中国“强起来”是全方位强起来,而且中国要真正“强起来”,就必须从系统整体上来解决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同时,追求“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治国理政,就必须使影响治国理政的基本因素尤其是根本因素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且从战略上把握这一系统整体。

第三,规律性和创造性辩证法与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坚持规律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是战略辩证法的另一个内在要求。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将把握规律性和富有创造性有机统一起来,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永葆创新活力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是坚持把握规律性和富有创造性相统一的典范。他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遵循我国由站起来经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向注重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他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他遵循人类发展规律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站在我国发展起来且由大国迈向强国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新起点上,要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既要遵循客观规律,更要富有创造性,不断增强工作的创造性。越是进入复杂社会,越是进入风险社会,越要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就越要求增强我们各项工作的创造性。简单社会更多需要的是重复性劳动,复杂社会、风险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创造性劳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需要较多的是重复性劳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的社会,越需要人们进行创造性劳动;技术水平较低的社会,需要较多的是简单性劳动,技术水平较高的社会,更需要的是创造性劳动。

5.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一切事情关键在党。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MakeComprehensivePreparationsforthe19thCommunistPartyofChinaNationalCongress

Han Qingxiang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The core of the address by Xi Jinping on July 26th is to make political,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eparations for the victory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o make political preparations is to carry forward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nd forge ahead in the future. To make ideological preparations is to unify thoughts. To mak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is to prepa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orient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stage, the basis of times and practice, problems of our times and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To make practical preparations is for embarking on the new journey of realizing the building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state.

important address on July 26th; ideological preparations; political preparations; practical preparations

D26

A

1002-3909(2017)05-0004-06

韩庆祥,男,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一级教授。

[责任编辑谭建]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总书记特色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特色种植促增收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医的特色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