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教学辅助手段在艺术史论课程中的应用

2017-03-11 10:32
关键词:史论艺术课程

王 阵 姚 琛

移动互联网教学辅助手段在艺术史论课程中的应用

王 阵 姚 琛

当下,“互联网+教育”是高校师生热议的话题,移动互联网辅助艺术史论教学为众多美术学和设计学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师所关注。教师“教”方面的原因、学生“学”方面的原因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对艺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教学资源的网络数字化和建立移动课堂互动系统等是解决艺术史论课程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应利用移动学习的“泛在性”,实现学习资源的公平性;认识网络碎片化阅读利弊,突出旧有教学方式的积极面;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尝试“移动互联网+艺术史论”。

移动互联网;艺术史论;碎片化阅读;互动式教学

一、序言

艺术史论课程群,主要由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设计艺术史、外国设计艺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美术概论、设计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设计美学等诸多理论基础课程构成,涉及的学科领域极为广泛,既与造型、设计等实践性专业不可分割,又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乃至科学技术密切相关。这类课程,开设的院校多、专业点也多,使得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尤为重要。以设计学学科专业为例,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会相关信息,全国开设有设计学学科专业的院系数量已达1 000多个;在所设置的专业点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点数量达750多个,环境设计有730多个,产品设计有530多个。艺术史论类课程是美术学和设计学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当前环境下,这类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二、移动互联网辅助艺术史论教学的迫切性

对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艺术类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这种强调是符合专业实际的。但对于同属于专业课的艺术史论类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普遍持实用主义态度,对其重视不足,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较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从“教”“学”以及时代特征三方面分析。

(一)基于“教”的分析

艺术的演化有明显的时间线。教师在讲授时也往往遵循“线性”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在艺术史论类课程中,对诸如艺术(设计)作品、艺术家、设计师、流派、风格、原理等的理解和掌握,往往离不开一定程度的记忆。若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当学生面对着一连串的概念和原理时,学习的主动性势必减弱。同时,班级人数设定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大学扩招和艺术类专业“疯狂”开设之后,艺术史论课程往往以大班教学的方式开展,动辄百名学生集于一堂,作为激发思考和兴趣的“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实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趋向僵化和陈旧,且沦为制约学生学习的磕绊。

现行主流的考核方式更加剧了上述情形。在规范化管理之下,艺术史论类课程的考试一般采取闭卷或开卷的试卷方式进行,选择、填空、简答、论述等常规题型一一进入艺术史论课程的试卷,凸显了对记忆能力的考核,强化了学生本已抵触的识记,弱化乃至忽视了艺术史论中丰富细腻的图像观感和尤为珍贵的创意涌现。对着重艺术创作实践的学生而言,考试的最终目的应该“不在记忆或复述事实,而在于从历史的角度增进其对艺术内涵的体认”[1]。

此外,艺术史论类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往往比较单一,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自然无法将艺术史论与美术、设计紧密联系起来,更谈不上在美术和设计实践中运用艺术史论的相关知识了。艺术史论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

(二)基于“学”的分析

从“学”的角度而言,比较重视造型技能的学习和较为忽视基础史论的学习已经成为不少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事实上的常态。实际上,青史留名的大家往往是实践知识与理论兼具。造型与理论“两条腿走路”应是理想的发展状态。造成艺术类大学生重技能轻史论的学态,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原因。

在高考中,有相当比例的艺术考生是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升大学不得已而选择艺术类专业,进入大学后便“先天”地带有文史知识较为薄弱乃至对所选专业兴趣不高的缺陷。高中本已设立的艺术鉴赏课程,在备考时往往为其他课程让位,使得大学阶段的艺术史论课程失去了铺垫和前奏。因此,走进高校艺术史论课堂的学生,较为欠缺的基础文史知识、较弱的学习能力、较窄的知识面等多重因素叠加,对艺术史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较大。进入大学后甫一接触专业理论课程,面对需具备一定的文史读写能力、需具备多种造型领域的感知积累、掌握文献检索的能力、理解艺术的背景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和加强均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在不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艺术史论课程往往面临着课时挤压,成为见缝插针式的存在,甚至沦为造型技能类课程的某种“装饰”,对艺术史论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实用主义的层面。实际上,以美术史为例, 希望在美术史的著作中寻找技法上的知识的心理预期是必然失望的,因为美术史家主要关注的是美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以及它们的连续性和变异性。[2]460当今大学生对包括艺术史论在内的理论基础课程普遍存在的“抵触”情绪,需要引起艺术教育者的正视。

抗病毒核苷类药物在近些年的发展很快,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在内的几种核苷类药物已在我国上市并广泛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其抗病毒的机制主要为:(1)可抑制HBVDNA逆转录酶活性,抑制逆转录过程;(2)磷酸化后可竞争性结合DNA链3'‐OH基团产生无复制功能的模板,阻止HBVDNA链复制[3]。治疗的总体目标为:长时间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延缓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防止并发症出现。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分析

2007年以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推广使用,网络技术的宽带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整体的95.1%。[3]超过90%的网民在使用手机上网,手机已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2013年以来,随着商家的营销推广,高校新生入学之后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据在江苏地区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上课必须携带和经常携带手机的分别占53.5%和38.1%,仅有1.2%的学生从不携带;在使用频率上, 97.7%的同学表示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4]这说明“手机伴课堂”已成为一大课堂景观。移动互联网以其接入网络的便捷性、移动终端的便携性、接发信息的即时性等特点,猛烈地冲击着高校传统课堂,日益改变着传统课堂的教学生态环境。随之而来的是信息阅读的碎片化等时代课题和研究热点。带进课堂的移动信息终端设备到底被用来干什么呢,调查的结果发人深思。多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主要关注是社会新闻、娱乐和网络交友,只有少部分同学使用了手机辅助学习的功能。

当然,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积极力量不可小觑,如作为新型学习方式的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以其所具有的移动性、个性化、跨时空性、及时性、泛在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未来课堂的形态,尤其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学习任何信息的“泛在性”[5]25-26,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近年来,移动学习以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冲击着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此,“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论断也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6]。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升级换代以及新型学习方式的不断涌现将会给高校教育带来变革,传统课堂教学将在震惊中思考现有教学方式的去留与改变。为回应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北京、上海等地的不少高校积极调整既有教学模式,尝试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辅助系统。这种探索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思政等公共课上,艺术史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待探索。

综上所述,虽然以往的艺术史论教学和研究,在学科领域、研究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在当前高校课堂氛围中,学生不听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已是一线教师的普遍印象。尤其是那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正在遭到学生的“排斥”,这表明学生对纯粹的理论知识的兴趣较低。艺术史论课程也身处“被排斥”的窘境。在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如何处理艺术史论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平台和考核模式等问题,有待深入、系统的研究。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上的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携带着海量的信息融入现代生活,甚至成为学生课堂上“打发时间的利器”。它像一把双刃剑,既给包括艺术史论课程在内的基础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又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挑战。

三、移动互联网辅助艺术史论教学的优势和尝试

移动互联网融合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为一体,承载了无限的网络教学资源,为慕课(MOOCs)运动提供了技术条件。2013年后,中国也出现了慕课热,并涌现了“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智慧树、超星慕课等知名在线学习服务平台。这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建设需要成规模的师资和技术团队、完善的学校和课程平台、持续的互动时间投入、大规模的选课学生等条件,开设艺术史论课程的多数院校不具备这样的建设条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史论课程不能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笔者认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些软件和课程服务平台可以起到辅助艺术史论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利用移动学习的“泛在性”,实现学习资源的公平性

移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在增加受教机会和因材施教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也使得教育公平的理念越发具有可操作性,这在艺术史论课程上突出地体现为学习资源的公平性。因学科特点所致,美术学和设计学的学习需要量巨质高的图像资料,它们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主要以物质化的画册、作品集、照片的形式呈现,因而受到图书馆藏书、个人购买、拍摄等条件的制约。进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上述图像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中,学习者获取它们的效率大大提高而成本极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的图像资源与声音、文字共存于数据库,不仅数量庞大到难以计量,而且被分散地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查看,因而克服了有限的、物质化的图像资料所造成的获取图像学习资源上的不平等。

(二)认识网络碎片化阅读利弊,突出旧有教学方式的积极面

移动互联网犹如一只不知疲倦的超级蜘蛛,日夜吐织着海量的信息,学生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巨量的信息碎片时,既无从选择又难以整合。一份针对网络碎片化学习的调查问卷研究表明,超过50%的学生认为长期碎片化学习不能取代系统学习,且容易导致其他学习问题。[7]学习的本质又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架构,非此便不是艺术史论课程的有效学习。在这种情境下,艺术史论课程传统的讲授方式积极的一面便凸显出来: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上。以中国古代设计艺术史为例,应介绍几种不同逻辑起点的中国古代设计演变的体系和相应的专著,并把自己认同的一种作为主体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批判、修正乃至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哪怕其逻辑还不完善,其内容尚存漏洞。

一旦学生抓住了这一宏观的架构,便具备了吸纳知识碎片的能力。譬如,若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框架依托,中国古代设计史的演化便形成了“多元一体设计文化结构的创始、发展、再组和成熟”的清晰脉络,学生浏览公众号、微博、时事新闻而来的相关知识碎片便可纳入相应的演化阶段,从而使得该框架日益丰满,有血有肉,知识碎片找到了栖身之所,由弊而利。碎片化的知识未经有意识的储存和使用也易于消失,因此,储备这些知识碎片的高效、便捷工具,诸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也应成为艺术史论课程学习的辅助工具。

(三)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尝试“移动互联网+艺术史论”

传统的艺术史类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基本都是教师“一堂言”,缺乏立体化的教学信息传达,学生实际上很难充分感受和理解艺术设计和美术的魅力。为此,我们获得了“超星学习通”的试用权限,以辅助教学,艺术史论课程的课堂可以变得更加多元与生动。我们尝试建立设计史论课程的“移动课堂互动系统”“移动阅读系统”,以期实现互动式教学。

为了激活设计史论的传统课堂,让课堂活跃起来,可以引入“超星学习通”的分组讨论、抢答等版块;引入教案纸设计,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节课的要点,以方便学生查询和课下预习;引入随机选人、资料共享、多屏互动等版块,使得设计史论的课堂更具趣味性。以此为基础,尝试建立设计史论课程的移动课堂互动系统。“超星学习通”的学习统计功能,有利于促使学生由使用手机主要查看娱乐信息和交友聊天转变到使用手机辅助学习的轨道上来。

在艺术史论课程中,可以通过链入已购买使用权的移动图书馆,建立起以艺术史论电子期刊、图书等为主的阅读系统,扩充课堂学习维度,培养学生移动阅读的技能。另外,通过设置拓展阅读、笔记分享等版块,有利于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整合,可形成一种混合式的艺术史论教学。即课前设置发通知、发起调查、分享预习资料等环节;课中进行手机签到、问题抢答、发习题、即时统计等环节;课后设置习题、阅读等环节,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当然,教学资源是教学的重要支撑,实现教学资源的突破是移动互联网平台辅助艺术史论课程教学的一大关键。在现行的艺术史类课程的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板书讲解或配合PPT放映的讲解,该方式过于单一,难以调动和运用存在于移动互联网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势在必行。若借助教学辅助平台,可以为艺术史论课程量身定做一个教学资源数据库,以此作为该类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模块。这不仅需要任课教师进行艺术史论课程基本资源库的持续建设,充实以丰富的艺术史类图片、视频以及多媒体教学资料,同时也考验着任课教师的耐心和热情。

目前许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核模式,即以闭卷或开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易于操作,但也造成了学生为应付考试的“背书运动”,考试一过,死记硬背便告结束,大纲所规定的能力要求难以体现。更重要的是,艺术史论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文史知识,它包含相当部分的“视觉性”能力和要求,这在传统的卷面考试中无从展开。当前,“超星学习通”相关模块的开发也为考核模式的信息化提供了可能。

四、结语

对应广为流传的德国政府于2010年推出的“工业4.0”的说法,纵观民国时期以来的艺术史论教学实际,如果说以板书和书本为主要教学媒介的时代是艺术史论教学辅助手段1.0的话,那么幻灯片辅助教学就是2.0,当前普遍使用的PPT课件是为3.0,移动互联网平台辅助教学应为4.0。移动互联网平台辅助艺术史论教学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精神,强调分享、平等和开放。随着“互联网+”理念在教育行业的接受和推广,“移动互联网+艺术史论”势必重构未来的教学模式,相关教学管理以及学生获取资源的方式也必然发生着改变。在此情形下,艺术史论教学人员积极调整自我知识技能与理念是极为必要的。

[1] 洪再新.美术史教学与发现问题的能力[J].美术研究,1989(2):47-49.

[2] 王伯敏.艺术创造与慧悟价值 [M] //曹意强,等.艺术史的视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7-05-12].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4] 张秀萍.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66-69.

[5] 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0(Z3):4-17.

[7] 张克永,李宇佳,杨雪. 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5(2):88-94.

(责任编辑 毕凌霄)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Aided Teaching to the Course of Art History

WANG Zhena, YAO Chenb

(a.ArtDepartment,Minjiang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b.JinshanCollege,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350102,China)

Currently,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and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among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 are great concerns over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aided teaching to Art History from numerous teachers practicing in elementary courses of Arts and Design. The teaching method, learning strate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bile Internet Age challenge the Art History course reform. The digital access to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bile interactive system in the classroom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solve problems existed in Art History. More specifically, the fair access to learning resourc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universal” of mobile learning.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also be highlighted by conside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etwork fragmented reading. Additionally, it is of necessity to try the teaching form of “Mobile Internet” plus “Art History” through the Chaoxing Learning Platform.

mobile Internet; Art History; fragmented read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1006-2920(2017)04-0112-05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4.025

王阵,闽江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福州 350108);姚琛,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讲师(福州 350102)。

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移动互联网教学辅助手段在艺术史论课程群中的应用研究”(JZ160173)。

猜你喜欢
史论艺术课程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纸的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