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明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南京 210023)
晚清和民国时南京举办的两届全国运动会
景明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南京 210023)
1910年和1933年,南京先后举办了两届全国性的运动会,这两届运动会虽然只相隔20余年,但分别代表着现代体育在南京的萌芽与发展,对这两届运动会的组织筹办、比赛场地设施、项目设置与成绩、影响与意义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和发现近代南京体育的发展轨迹。
晚清 民国 南京 全国运动会
1910年是清宣统二年,也是清朝灭亡的前一年,这一年的10月18日,在南京举办了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追认这次运动会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33年10月10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办了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这两届全国运动会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举办的两届具有现代体育意义的综合性全国赛事,也充分体现了当时南京乃至国内的体育发展情况。
1910年,时任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吸引了当时世界14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2个行省参加展览,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官方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因为20世纪初的两次奥运会都是和大型博览会同时举行,所以当时正在中国传教的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埃克斯纳(M.J.Exner)也倡议在劝业会会展期间举办一次大型体育赛事,他联合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各地的相关组织,成立了临时性组织“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埃克斯纳任筹备会会长,吸收中外人士参加,具体负责运动会的组织和筹备工作,其中中国人主要有张伯苓、唐绍仪、伍廷芳和王正廷等知名人士。筹备会通过各地基督教青年会组织,广发信函并以在报刊登载广告等形式邀请国内各行省的教会学校派队参加运动会,同时派人去各地劝说官立、私立学校派团赴南京参观和观摩运动会。经过筹备会的努力,最终华南、华北、武汉、吴宁(苏州、南京)、上海5队140名运动员参赛。10月17日晚8时,全体参赛运动员在南京劝业会场大堂集会,由两江总督特派南洋劝业会坐办陈兰薰观察为代表,致欢迎词。尔后由天津中学堂监督张伯苓和埃克斯纳发表演讲,“表明此次大运动会之理由”以及“宣讲联合运动之要旨”(《青年》1911年第13卷第12期《全国运动大会汇志》)。10月18日,运动会在南洋劝业会会场举行。
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原定于1931年举行,但是1931年爆发了“九一八”事变,翌年又发生了“一·二八”事变,受战争影响,此届全运会被迫延迟到1933年10月在南京举行。此届全国运动会筹备较早,在1930年杭州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即组建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大会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主席为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有着“中国奥运之父”美誉的王正廷,筹委会委员包括宋子文、林森、何应钦、蒋梦麟、吴铁城、魏道明、朱培德、刘瑞恒、马超俊等国民政府要员。并于1931年在南京耗巨资兴建中央体育场,当年即告竣工。“五运会”竞赛委员会主任为王正廷,裁判委员会主任为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总干事为中央大学体育系主任张信孚,另由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任招待组主任,南京市党部常委雷震任庶务组主任,卫生署署长刘瑞恒任卫生组主任,南开体育教授马约翰任裁判股股长,陵园警卫处处长马湘任警卫组主任。此外,还有文书、会计、宣传、交通等组,具体负责此届运动会的日常工作[1]52。最终有包括国内各省、香港及海外的33个单位两千余名运动员参赛。10月10日,运动会在中央体育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
从组织筹备上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是一届临时性的、民间自发的、由西方传教士主导的运动会,其组织上也是仓促和不完善的。而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虽然较原计划延迟了两年,但却是依照当时教育部预定的体育计划方案举行的,是一届相对固定的、由政府主导、中国人完全自主筹备召开的运动会。这充分反映了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这二十年中,南京体育无论是组织、人才还是对体育的认识上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晚清时期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主要比赛场地为南京劝业会场跑马场,该场地位于主会场的西北部,今南京丁家桥、三牌楼一带。据《南洋劝业会文汇》记载:跑马场“场周六七里,樊以竹篱,中有高亭,可以望远,专为军、商、学各界赛马而设;球场及体操运动场,附设跑马场内,踢球、网球无一不备;体操器械及运动场之设备,亦甚完全。从文中可以看出,虽然该场地内有跑道、球场等设施,但毕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体育场馆,整个赛场还较为简陋,赛场设施也很缺乏。据记载,有次直至天黑比赛还未结束,只好依靠点燃蜡烛照明,所举行的接力赛也只能以击掌为号,比赛现场一片混乱。
民国时期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主会场为中央体育场,是为该届全运会举办而专门设计建造的一个建筑群,位于南京东郊中山陵园东南侧,占地1200亩,能容纳观众六万余人。体育场内建有田径场、游泳池及棒球、篮球、网球和排球场,以及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国术场、跑马道等。其中田径场设有一条宽10米的500米环形跑道和两条宽13米的200米直线跑道,环形跑道内设有标准足球场。除比赛场地外,在看台下方建有可容纳2700人居住的运动员宿舍,另建有办公室、裁判员休息室和新闻记者休息室等[2]38。整个工程于1931年2月开工,同年9月竣工,虽然仅用时半年,但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堂皇,是南京民国建筑群中的经典之作。该场馆的建成,有力地保证了此届全运会的顺利举办。
从比赛场馆设施来看,晚清时期第一届全运会所使用的场地是一处临时借用的、不规范和简陋的运动场。民国时期第五届全运会的赛场则是一处为全运会举办量身打造的,初步具有现代体育特色的专业体育场馆。而事实上,随着南洋劝业会的结束,至民国初期,跑马场和劝业会场建筑均已湮没无踪,而中央体育场则得以保留,至今仍有部分场馆被南京体育学院所使用,为南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宏伟的近代民国建筑群。
根据1927年8月1日发行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年刊》第一期,晚清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参赛运动员140人,其中来自北京、天津、北通州等地20人,广东、香港28人,武汉21人,南京、苏州等地31人,上海40人。比赛项目包括田径赛、足球、网球、篮球四项,其中田径赛又区分为高等组分区比赛、全国各学校联合比赛和中等组分区比赛三个分组,高等组和学校联合组设置有100码、推12磅铅球、220码、跳远、120码低栏、掷12磅链球、880码、跳高、440码、撑竿跳和880码替换跑11个项目;中等组设100码、跳远、150码、440码、跳高、50码、推8磅铅球、880码替换跑8个项目。经过五天比赛,除篮球为表演赛,网球圣约翰大学的四名学生获得前四名外,上海区、华北区以及圣约翰大学分获高等组、中等组和学校联合组田径赛第一名;华南队战胜上海队获得足球第一名。
民国时期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参赛运动员2275人,其中女运动员627人,来自国内各省、市以及海外菲律宾和巴达维亚共计33个单位,当时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也选出旅居北平的运动员参加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置有男子田径赛19个项目,男子游泳(含跳水)8个项目,男子足球、篮球、排球、棒球和网球5个球类项目,女子田径赛11个项目,女子游泳5个项目,女子篮球、排球、垒球和网球4个球类项目,其中女子游泳、铁饼、垒球等比赛项目都是首次在全国运动会上设置。另外,国术等一些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被列为比赛或表演项目[3]71。在此届全运会上,参赛运动员成绩非常出色,在田径、游泳项目上创造了30余项全国纪录,其中著名田径运动员刘长春在男子百米上创造了10.7秒的全国纪录,一直保持了25年之久,最终上海男、女队获得总锦标第一,参赛的南京运动员也取得五项第一、七项第二和四项第三的好成绩。[4]212
从比赛项目设置来看,晚清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只设置了男子田径和三个球类项目,而且在田径项目设置上以码和磅为单位,有着浓厚的英联邦色彩,和同时期举办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比,这届运动会无论是项目设置还是比赛成绩都差距很远,以至于当时有识之士发出“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体育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会举行于中土”的呼声[5]27。这也充分说明当时南京乃至国内的现代体育运动尚处于萌芽状态。而到了民国时期第五届运动会,比赛项目更加贴近现代奥运会的设置,有了女子项目,增加了游泳赛事,田径等比赛项目更加齐全,而且把国术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增设为正式项目。此外,此届运动会的比赛成绩也有了突飞猛进,其中刘长春的百米成绩已接近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而刘长春也凭借此次全国运动会创造的佳绩得以参加翌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成了中国奥运第一人。
晚清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虽然参赛运动员较少,比赛持续时间也只有五天,但观众很多,影响颇大,据《全国运动大会汇志》记载:“各界联袂来观者,肩摩踵接,无虑数千。沪宁铁路之火车,乘客充闻,为自来所未有。白下之中西各旅馆,人为之满,亦所仅见。”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里也记载,参观者每天有四万多人,为一时之盛。而这一届运动会也是中国近代大型运动会的先驱,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具有现代体育性质的大型运动会,通过举办此届全运会,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体育社团组织,培养出一批中国的现代体育人才,为以后历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奠定了基础。它也是现代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启蒙,使国人初步认识和了解了万国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传播了奥林匹克思想。
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虽然由于抗日战争而两次推迟,但因为此届运动会是在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举行,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参赛运动员的数量和运动项目的设置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一届盛况空前的运动会。据当时史料记载,开幕式时赛场内外观众不下三四十万人,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院长汪精卫、立法院院长孙科、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大会会长王世杰、名誉副会长蒋介石等政府要员悉数参加,并特邀当时的各国驻南京公使到场参观。
此届运动会无论组织筹备还是比赛成绩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尤其是刘长春等明星选手的出色成绩,获得国内各大报刊的广泛宣传报道,极大地促进了南京乃至全国人民对于体育的热情和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南京的体育事业也由此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
[1]卢立菊,付启元.回首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J].江苏地方志,2005(5).
[2]张慧卿.南京中央体育场与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J].档案与建设,2013(9).
[3]孙璐,周新国.论民国时期的全运会[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4(5).
[4]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5]南京体育志[M].南京:江苏方志出版社,2002.
K25
A
2016-11-29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5.24
景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讲师,体育教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