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硕楠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沈阳 110036)
魏晋南北朝时期“簿状谱牒”档案
郭硕楠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沈阳 110036)
时下备受推崇的“家庭档案”早在魏晋时期曾盛极一时。魏晋南北朝是谱牒档案的兴盛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下士族门阀制度的深度发展,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簿状谱牒”作为士族选官,联姻,论人的依据,凸显其政治功能以及趋向整体性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簿状谱牒”也逐渐演变为豪门士族垄断仕进,操控国家政权,专权腐化的工具。最终,伴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以及选官制度的改革,官修“簿状谱牒”自这一时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官修 簿状谱牒 九品中正制 门阀世族 垄断政治
“簿状谱牒”即在大量家传、家谱产生的基础上,官府设立谱局,撰修包括天下士族姓氏,郡望及血缘、官位在内的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
来源于门阀制度的“簿状谱牒”反过来成为强化门阀制度的有力工具,所谓“官有簿状,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考之簿世然后授任”[1]89并且最终伴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庶族地主,科举选官的兴起而退出历史舞台。
1.门阀制度。自西汉以来,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成熟与独尊儒学使一部分地主大家与儒术礼法结合,从而形成了世袭门阀地主。至东汉,世袭为官的门阀已普遍出现,而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混战割据,豪门士族在这乱世中的地位则变得举足轻重,逐渐成为各方政权不得不倚重和妥协的力量,频繁出现“世为强族,同姓有三千家”[2]577。自曹丕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来,配合荫户制度,占地制度,世家大族在选官,经济,赋役等方面享有极大的特权。这一时期以门第取士,选官必依谱牒,同时派生出大量的记录本系世族历史的家传和家谱,成为世家大族维护自身地位的凭证。于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官修“簿状谱牒”出现,谱学家与相关官吏受命“广集众家,大搜群族”[3]856形成类如《百家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等天下或大区域性士族家谱汇编,它们往往是受朝廷之命,由德才兼备的专门官员编修。这种整体性谱牒的样式,不同于此前所常见的帝王谱、姓名谱、家族谱,而是具有全国总谱的特征,突破了“家乘谱牒,一家之史”[4]345的局限,成为了有官方权威的选官,通婚,论人的凭据。
2.局势动荡。官方簿状谱牒汇编上承国家史、地方志,下接家族谱、名人传,是研究包括寻根,人口繁衍,派支,迁徙,结构,阶层在内的魏晋世族人口资源的补充性信息记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家族迁徙频繁,豪门世族操纵国家政治,谱牒的修纂多由官府主持,所修谱牒也多限于皇室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簿状谱牒兴起维护世族特权和队伍的纯正,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和选官仕进依据。
3.技术原因。档案物质载体的演进对于簿状谱牒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造纸术的改进和普及也极大地促进了官修总谱的撰修。谱牒作为一种纸质档案,其对书写材料的要求很高,先是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至东晋末年桓玄总理朝政,他下令以黄纸代替绢帛简牍,从此纸张使用不断普及,而这一变革推动了谱牒的书写、传播与保存,为南北朝时出现州谱,天下谱奠定物质基础。
1.簿状谱牒的撰制。(1)编制原则:姓氏血缘与地缘结合。谱学的政治功用表现出很强的姓氏与地望相结合的姓族特征,同时南朝谱学与南朝的选官、婚姻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5]455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最终形成官簿、官册,以供考察。早在东汉时期,门阀世族就已经开始用姓氏书来论证自己的家世,以此来作为做官的依据。谱学与姓氏之学作为严格区分士庶的手段,自然是编制“簿状谱牒”的首要原则。至于地望,自然是簿状谱牒又一重要原则。从中央到地方的世家大族,在所辖范围内宗族人数众多,义故门生众多,垄断政治,兼并土地,躲避赋役,堪比一方割据势力,是一方地缘的核心。据史《姚兴载记》称桓谦是“江左贵族部曲遍于荆楚。”[6]788足见其地缘势力,这条线索一定是官修天下世族谱牒必然考虑的。(2)机构设置与修谱官员选拔。官修谱牒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需要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7]19在谱局里,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并汲收对谱牒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在东晋太元年间由朝廷委任撰修谱牒,撰成《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余卷,缮写抄定,藏在秘阁,另抄别本藏于左户。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又撰《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并行于世。南朝齐梁时官员傅昭“博极古今,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官宦簿伐,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8]333这些官员名士皆是详谙谱学之人,且当时名士皆以掌握百家谱系为荣。包括吏部官员和州郡中正在内的选拔官员的官吏,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治氛围里,必须对全国和本州郡士族的情况了如指掌。如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为吏部尚书,王晏反对说,鸾不熟悉谱牒,恐不可居此官,齐武帝只好作罢[9]34。又如陈时,陆琼作吏部尚书,人们认为很称职,就因他“详练谱牒”。
2.簿状谱牒的典型使用。(1)入仕为官的人事凭证。从一定意义上说,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与门阀世族妥协的产物。通过九品中正制使乡闾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合法化,另外,中正官要由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在现任职官中推选,因此被推选之人主要都是大地主阶级和门阀世族的代表。长此以往,九品之法完全偏向世族高门而压抑庶族寒门,也就变成了门阀世族操纵政权垄断仕进的工具。(2)通婚联姻的依据——门第婚姻。世族们为了要长久保持他们的优越地位,在婚姻方面,世族与寒门是不可互通联姻的。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处于上升阶段,士族间的联姻,对门阀政治起到巩固的作用;反之,门阀政治的高度发展对士族门第婚姻起到维系的作用。[10]232为了维护门第的庄严性和血统的纯洁性,以保持世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殊地位,门阀士族成了此种婚俗的积极实践者和倡导者。士族通婚的姻家第一步即查谱牒,世族大家首查“簿状谱牒”,以免“婚宦失类”。甚至发生婚姻纠纷时,谱牒也成了解决纠纷的根据。对此,清人有云:“魏、齐之时,婚嫁多以财币相尚。盖其始高门与卑族为婚,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11]621讲究出身与计较钱财得失互为表里,嫁女娶媳大多崇尚奢侈,即使贫苦人家,也极尽铺张。(3)修国史与地方志的参考。当时,自矜门第高的世风还直接影响到国史的撰修,为了维护门阀士族的地位和利益,汉魏以后的正史中的很多纪与传,往往采用大量谱系之书的资料。受谱牒形式的影响,主要是记世族的家世及其家规门风,几乎成了族谱或家谱。如《南史》的《谢弘微传》和《王导传》,即按谢、王两家的世系编写[12]45。此外,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等,也都多少受到谱牒的影响。这正说明当时撰修正史是要起到族谱或家谱的作用。齐、梁之际,门阀大姓撰述谱牒之风益盛,“郡谱州牒,并有专书”,数类之多,“不可胜纪”。汉、魏之际六朝时期,有郡望门阀流品之分,其时修谱之风盛行,谱牒亦掌于官家,“有郎令史掌之”。
1.内因:篡改伪造簿状谱牒合族、通谱。在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整个社会对身份的区分和界定极度严苛,出身门第不同,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就会有天壤之别,而门第又主要是根据谱牒来辨认的。庶族和平民百姓无法通过正常手段进入士族阶层,其中很多人为逃避徭役或跻身名流以求发展逼于无奈只能铤而走险篡改、伪造谱牒或户籍档案。亦或有些庶族出身的官僚、富户,就企图通过权势和金钱,胁迫或买通士族中的某些人,与士族合为一族,将自己的家族登记到士族的谱牒中去,从而挤进士族的行列,采用非法进行合族和通谱。可见当时这种买谱、卖谱的事件也是有的。
2.外因:门阀制度衰落,庶族经济兴起及选官制改革。南朝后期,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而且世代控制官职,导致士族不思进取,不屑政务军务。这时又战事不断,淝水之战,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都迅速上升,比如“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加上农民起义不断,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掌管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雄,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隋唐时期,君主开始致力于摧毁门阀了。杨坚废九品,杨广兴科举,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南北朝末期,门阀大族的衰落,致使“簿状谱牒”选官,论人的功效大打折扣。
唐初的谱学虽然也很兴盛,但作用同南北朝的谱学完全相反,不是维护旧士族,而是贬抑旧士族,维护新士族了。因此,谱学家的任务就变成了论证新士族的合法地位,维护新士族的利益了。“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其他各家“皆本之路氏”此时,官修谱牒是一种提纲,而不是修成的谱牒。因为光列每郡的几个望族姓氏,而不列出某一个人是不是属于这个望族,是起不到谱牒的作用的。唐中叶以后,尤其是唐末五代以后,情况就完全变了。这时谱牒已经散亡,谱学已经衰绝,甚至已无法举出一个有影响的谱学家来了。
这说明世族门阀制度瓦解后,维系它们统治的谱牒和谱学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那种专门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研究人们血缘世系的官修的谱牒,藏于官府的正本,即人们据以选官和联姻的天下望族谱,因为长期战争和频繁的改朝换代,也大多毁于战火。一种档案实体——官修“簿状谱牒”承载着百年历史的沧桑,连同它的源头“门阀制度”一块被送进了档案馆,成为永远的关于魏晋南北朝士族政治的原始性书面符号记录。
往昔,生于政治又覆于政治的“簿状谱牒”一度显示出家族的强大生命力;如今,出于民生和温情的“家庭档案”前景将更为广阔。
[1]郑樵撰,王树民.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沈约.《宋书·薛安都传》列传第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萧子显.《南齐书·贾渊传》第5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章学诚.《文史通义》第三卷内篇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第二一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6]魏收.《魏书·姚兴载记》下第7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庞铭辉.《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档案兴盛原因》[J].《天中学刊》,2009 (1).
[8]李延寿.《南史》第60卷列传第五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姚察,姚思廉.《梁书·王晏传》第4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罗宏曾.《魏晋南北朝文化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1]赵翼.《廿二史札记·财婚》第25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2]孔祥龙.《章学诚谱牒入志思想浅析》[J].《中国地方志》,2005(1).
★本文作者郭硕楠,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档案学本科生。
Archives of"Book Like Genealogy"in the Period of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Guo Shuonan
(History School of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The highly respected"family archives"at present were once very popular as early a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period of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as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the genealogy archives.With the depth development of aristocratic clans system under the nine grade system,all nobles genealogy's compilation or collection in the whole nation or a county called"book-like genealogy"was used as the basis of official selecting,marriage and human comment,highlighting its political func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ness tendency.On the other hand, "book-like genealogy"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tool for aristocratic clans'monopoly of official promotion,manipulation of state power,corruption and dictatorship.Finally,with the decline of aristocratic clans system,the rise of landlords and the reform of official system,the official"book-like genealogy"gradually declined since this period.
officially;"book-like genealogy";nine grade system;aristocratic clans;political monopoly
K235
A
2016-11-15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