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策略

2017-03-11 10:11周小青
辽宁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负数正方体情境

◎周小青

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策略

◎周小青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会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一种表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两基”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重视情感因素,让学生想提问题

我们在一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出,34.2%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提出问题,56.2%的学生是偶尔提出问题,9.6%的学生从来不提出问题。我们对这些少提或不提问题的学生进行了访谈,问其不爱提问的原因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害怕提错问题或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被同学取笑,或被教师批评。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创设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敢于质疑的氛围,才能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一)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在我校开展实验前的问卷调查中,3%左右的学生认为提问题对学习没必要,20.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说明这部分学生对提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才能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产生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形成一种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白出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经历,不要怕出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哪怕是提出一个价值不大的问题,也要先给予肯定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给予提出建议,让学生在敢提问题的基础上知道如何提出更为有价值的问题。

二、创设产生问题情境,让学生能提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情境是教学中产生问题的土壤。特级教师张齐华指出:要形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必须创造出充满疑问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学生熟悉、寓问题在其中的情境。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了解了半径、直径、圆心后,我拿出一个圆规让一个学生尝试在黑板上画圆,看着黑板上该生所画的“圆”,我让学生对比我事先所画的圆与他所画的“圆”,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学生提出:这个同学画的圆不像圆,半径没有相等,首尾也没有连接起来。“如何用圆规画圆?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讨论与动手操作,指出刚才画图中存在的问题:画圆时这个同学手动了一下,使得圆心没有固定住,圆心一变,就不能首尾相连了,半径肯定也不能一样了。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学生积极性很高,同时对于圆的特征理解得更到位,更深刻。

(二)在互动中产生问题

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产生问题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的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会不同,在争辩时会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而产生问题。

一次上“圆柱和圆锥综合练习课”,我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应用,学生上台解释蒙古包做成上面圆锥和下面圆柱形的理由是:蒙古包做成上面圆锥,是因为可以减少压力,当雪、雨从上面落下时马上会滑落;下面做成圆柱形,一是空间大,我们知道同样的周长做成圆的面积最大,高相同,做成圆柱底面积最大。侧面是曲面,风吹过时就不会对它造成影响。而且底下是圆柱,比较稳定,容易固定。抓住稳定性,有学生马上提出:你刚才提到蒙古包下面做成圆柱形比较牢固,那如果下面做成正方体也很牢固,如果做成正方体会怎样?台上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了会出现许多空隙,而且风沙对正方体的阻力大,因为正方体有六个面,有了这些边角就容易对正方体产生阻力。阻力大,就会不牢固了。

针对台上学生解释上面做成圆锥体可以减少阻力后,台下的学生提出了问题:如果做成半球体,也是曲面,风沙影响也不大,而且空间就更大了,为什么不做成半球体?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做成半球体,做起来难度大,需要很多柱子,不方便,而且占了空间,圆锥中间只需要一根柱子就够了……学生针对台上同学提出的看法后针对某一个点进行思考,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把课内课外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习变得更有生活味,更有意义。

三、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会提问题

什么是问题?问题是认识主体想要弄清楚或者力图说明的对象,也就是主体想要解决的疑难。一个数学问题由三部分构成,即目标、条件和任务。目标就是问题的所求或要证明的结论;条件就是问题的已知,包括概念、数据和关系等信息;任务即解决问题需克服的困难或采取的行动。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提出问题。

(一)辨析提问法

事物之间总是有相互联系的,可以从两者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来提出问题。如比和比例,两个概念都有一个比字,学生可以提出:比例跟比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在小学学习中这种方法用得很多,比如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假设构想法

这是一种假设的方式,不按常规的思路,提出:还可以怎么做?比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书上介绍了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从另一种角度思考:我用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可不可以?如果要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又该怎么剪和拼?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三)相似构造提问法

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会有很多的知识结构是一样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新知识,联想这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相类似?该从哪里入手进行学习?比如四年级开始学习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四年级学习的内容是整数的简便运算,五年级、六年级与四年级相比只是数字改变,五年级出现的是小数,六年级出现的是分数,但题目出现的结构往往相同,学生提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分数中是否同样可以运用。

(四)多元透视法

针对同一事物对象从不同角度提问,这也是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创新思维的好时机。比如学生学习负数时,提出了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学负数?2.负数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负数)3.如何用画图表示负数?4.负数可以计算吗?怎么计算?5.0是负数吗?6.正负数有什么区别?7.正负数如何读写?8.负数如何大小比较?9.负数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利用多元透视法,要引导学生利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提出问题。

(五)反向提问法

反向提问法是针对原有的问题运用反向思维,提出相反的问题。比如学习方程时,可以从概念中得知,方程一定是等式,反过来问:等式一定是方程吗?又如正方形(体)是特殊的长方形(体),那么,长方形(体)也是特殊的正方形(体)吗?由正反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当然提出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时,先要做好示范作用,针对知识,要让学生有章可寻,并逐步走向本质问题。同时也要做好及时的评价与指导,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不好的话可以怎么提会更好?另外,可以进行提出问题方法的交流,让学生畅谈感受,分享提出问题的经验,让更多的学生从这些提出问题能力强的学生身上学到有用的方法,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

以问题为核心而建构起来的知识结构是牢固的,具有整体的,它不仅有助于类比移值和迁移,而且有助于活化知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学习,学会质疑,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负数正方体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给正方体涂色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多少个小正方体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护患情境会话
学好乘方四注意
历经艰辛的“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