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2017-03-11 10:10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10期
关键词:政务媒介公众

王 欣

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王 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引导社会情绪、推动实际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提升媒介素养既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更是检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智慧的现实考题。

一、“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

20世纪后期,传媒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以及公众对于媒介的理解,人们开始寻求媒体化生存。美国媒介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从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来看,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参与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这必然带来阵痛,反映到社会层面就是突发事件呈现出多发、高发、频发的新态势。而与此同时,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影响之大超乎想象,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成为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80%的舆情危机从网络媒体爆发,而且100%的危机有网络媒体参与,许多既不是主流报纸义正词严的深入新闻报道,也不是中央电视台严肃取证的焦点访谈,而是网民所发的小帖子、邮件或博客文章使得某些事件迅速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并引来传统媒体的大规模介入。领导干部如何主动发声、准确发声,至关重要,提升媒介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在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既是受众,又是媒体报道和监督的对象,同时还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具有多重身份。这种多重身份对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既是受众,但又非一般的受众,因为他们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管理职能的承担者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在社会生活中,很多重大政策、重大事件的信息都是通过他们来向公众发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还是重要的信息源。他们的声音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关乎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将有力维护人民权益、彰显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和展现国家形象。

二、“领导干部与媒体,是合作伙伴”

媒体资源使用得当,领导干部的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同志曾经说过,“媒体对新闻发言人来说,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而是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交流交朋友,以“习惯性公开”减少“习惯性质疑”,以“坦荡公开”赢得“坦荡评价”。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其媒介素养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不仅要符合媒介素养的共性,还要突出领导干部的个性。这种个性,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媒介信息,领导干部要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理性判断互联网时代下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理性判断信息真伪,理解民意。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创新、快速革新的行业,传统搜索引擎主导的公关效果评估体系逐渐落伍,分享应用类新媒体不断兴起,知识社区在公共事务中的源头作用越发突出,“两微”二分“天下”的格局被打乱。对新媒体的认知应加快更迭,要充分认清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多元性、新媒体利益诉求表达的必然性、各种表达背后不同利益构成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媒体沟通和舆论引导的说服力、亲和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可以说,准确地认知和解读信息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媒介参与来提高执政能力。

怎样做到有效地利用媒体并以此作为提高执政效能的重要手段呢?首先,收集多方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领导干部必须在准确掌握形势和全面把握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要做到这点,就需要从媒体上广泛收集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去伪存真作出科学的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得到高质量的信息与领导干部使用媒介能力密切相关。其次,主动适时发声,与媒体和社会公众保持顺畅的沟通。对本部门的各项重要活动、重要政策、重大工作部署,特别是百姓关注度高的工作,只要不涉及保密事项,就在媒体上第一时间发布。一旦有舆情或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要有理有节善待媒体和公众。8月8日晚,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强烈地震,我国政府通过政务平台和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出消息。在接下来的抗震救灾中,根据抗震救灾的进程,适时发布信息,回应各方关切,使得舆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不仅有力地配合了救灾工作,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解决好本领恐慌”,推动政务“互联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本领恐慌”,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是信息传播的新态势。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我国的政务管理与互联网逐步走向深度融合。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分析显示,2016年1月—11月的600多起舆情案例中,政府回应率达到87%,有57%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响应在事发24小时之内,有73%的事件政府部门首次回应在48小时之内(含24小时)。其中,41%的事件通过政务新媒体作出回应。在政务新媒体数量上,目前最新的数据是,经新浪微博官方认证的政务微博数量已超过17万个,经腾讯公布的政务微信公众号数量已逾10万。“两微多端”已成为新媒体政务发展的趋势,“两微”指的是微信、微博,“多端”即是多种移动新闻客户端。

政务新媒体的推广,一方面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利,同时也为领导干部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搭建了一个快速高效的平台。正如有学者所形容,新媒体时代真正实现了“指尖上的政民对话”。以政务微博为例,政务微博已不仅仅只是官方信息公开、了解民意的单向渠道,而是通过与网民良性互动从而真正实现微博问政。其一,通过政务公开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准确的判断,既不一味迎合网络舆论,也不忽视网民声音,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公众回应并调整方案。其二,在一些突发性事件的舆情处理中,利用新媒体快速、高效、全面的信息传播特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疏导社会情绪,必要时可以通过网络中的意见领袖来引导舆论发展。其三,主动接受媒体监督,让网络问政成为接受公众监督的新方式,从而促进自身工作的发展以及执政能力的提高。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只有打通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加强与媒体打交道、与公众双向沟通的频次和能力,领导干部才能通过媒介参与,提高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作者系武汉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

责任编辑 叶宝妹

猜你喜欢
政务媒介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政务
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