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静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觉与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研究回顾与前瞻
刘水静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本质、作用与意义、来源与基础、建设原则与路径等课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觉自信。作为党和国家新近提出的重要理论创新,文化自信在学界激发的探索热情方兴未艾。省思展望,聚焦习近平文化自信论的解读阐释、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取舍转化、推进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建设与国际传播,是新时期深化文化自信研究的基本着力点。
当代中国 文化自信 文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及其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将文化自信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提出的系列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战略意义,文化自信由此成为思想理论界热烈研讨的重大议题。概而观之,文化自信问题有其产生、流变的学术历史脉络,有其发展、繁荣的当代研究盛状。探求文化自信的学术脉络、追踪文化自信研究的前沿动态、思考展望文化自信研究的应然趋势,对新时期推动文化自信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凭借古代的辉煌文化创造,中华民族原本怀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与文明自豪感。但在近代以降的百余年间,随着西方强势文明的侵袭,近代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态经历了一个起伏回转的演变过程。20世纪前,主流士人先后在倭仁等保守派鼓吹的“崇本复古”论、张之洞等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论、康有为等改良派提出的“中西调和”论等理论主张下建构民族文化主体性和自信心。20世纪初,梁启超等代表的“东方文化派”、王新命等代表的“本位文化派”及胡适等代表的“全盘西化派”围绕文化自信问题激烈争鸣。胡适以“信心与反省”为题的数篇文章即是讨论民族文化信心的典型论作。然而胡适的文化信心建立在“全盘西化”基础之上,实是文化自污与文化自戕。与之不同的是,鲁迅在古今问题上主张“取今复古”、在中西问题上主张“拿来主义”,以此“别立新宗”、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认同这一主张,并于后来凝练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凸显并有效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正确的文化自信心态。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思想界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的“一体两翼”格局,即以“马”为“体”,以中西为“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兼摄古今中西文化资源,协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彼时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态相对稳固。改革开放后,西方思潮涌入、传统文化复兴,“马”、中、西的“一体两翼”结构转为“三足鼎立”格局,西化论、复古论随之沉渣泛起,部分国人文化自信心态发生动摇。新世纪前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硬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内而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引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对外而言,中国发展带来的国际力量此消彼长的新变化,激起了文化竞争和价值观角逐的新情势。在此境况下,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文化,成为一道摆在全体国人面前的紧迫考题。这就是新世纪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与云杉的“文化自信”两个概念一经提出就立即引发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当代国人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塑造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及其当代建设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文化自信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并在原先“三个更”基础上发展出新“三个更”,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的基本成熟。将文化自信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体现着习总书记的文化自信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问题的高度关注,直接引发了近年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潮,一批有理论厚度、有学术影响的重要成果相继涌现,为深化文化自信诸问题的理论探索、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实践的有效开展,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
当前学术界围绕文化自信问题开展的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本质、作用与意义、来源与基础、建设原则与路径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五大议题。
概念是学术研究的起点。讨论文化自信问题,首先要辨清文化自信的概念、回答“什么是文化自信”这一基本问题。近年来,国内学界围绕文化自信概念的定义、内涵及本质等基础性问题展开了有益探索。
1.文化自信的定义
云杉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长文中将文化自信界定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文化自信”作了多角度界定。
一是从文化主体性、文化认同度的视角下定义。如任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自觉认同、自觉守护和自觉皈依”*任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刘建军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主性和自豪感的体现”。*刘建军:《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软实力》2016年第1期。
二是从文化信心、信念、信仰的角度作界定。如黄蓉生指出:“文化自信是人们对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文化发展的饱满信心、文化取向的坚定信仰。”*黄蓉生:《文化自信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1日。张允熠认为文化自信意指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崇敬和热爱及“对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抱有一种坚定、执着、永恒的信心和信念”*张允熠:《树立文化自信必须破除西方主义》,《光明日报》2016年8月31日。。
三是从文化心理的角度下定义。如刘林涛认为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等*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2.文化自信的内涵
学者们界定文化自信内涵时通常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着重阐释“自信”的含义,关注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文化;二是着重阐释“文化”的意涵,关注当代国人应该对什么样的文化充满信心。
第一,何谓文化“自信”。李宗桂以“自觉持守”和“淡定心态”解读自信,认为文化“自信”的意涵表现为人们文化自觉的清醒、文化批判的勇气、价值重构的胆魄及文化发展的信念等方面*李宗桂:《文化自信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16年9月14日。。叶小文从“他信”的角度观照“自信”,认为“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叶小文:《对第四个自信的新见解》,《北京日报》2016年8月22日。
第二,自信何种“文化”。国内学者对此问题形成了多种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自信的对象主要是优秀传统文化*张立文:《礼乐文明与文化自信》,《孔学堂》2015年第1期。;有人认为自信的对象主要是当代先进文化*陈曙光、杨洁:《论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3期。;有人认为自信的对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开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3日。。
3.文化自信的本质
不少学者从文化能力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能力的角度界定文化自信的本质。如沈壮海指出“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沈壮海:《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易小明认为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文化的开放学习、整合调适能力以及文化的自我变革、自我发展能力等*易小明:《文化自信的内在意蕴》,《光明日报》2015年8月5日。。另有学者从伦理道德自信的角度解读文化自信的核心与根本*王泽应:《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值得强调的是,陈先达从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物质基础出发剖析文化自信的本质,认为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民族自信、国家自强和社会发展”*陈先达:《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强》,《人民日报》2016年12月5日。。此外,有学者从否定性的角度观照文化自信的本质,如认为文化自信既不是文化自大,也不是文化盲从,更不是文化强权等*林剑:《也论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立》,《学术研究》2013年第6期。。最后,针对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有学者提出了“三特性”说*董振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5期。及“四特征”说*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等。
文化自信之所以成为当前学界热烈讨论的前沿议题,就是因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设、当代国人文化自信的增强,对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内学者讨论文化自信的作用与意义问题时,存在着整体审视与具体考察两类进路。
1.文化自信作用与意义的整体审视
有学者从文化自信的战略定位出发看文化自信建设的重大意义。如任平讨论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时指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中国道路建构的内在文化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文化底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文化基础。*任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这一定位深刻凸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此外,郭凤志用“精神高地”“精神支撑”“思想保证”等概念定位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建设的作用意义:“文化自信的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提供了精神高地。中国发展内涵和品质的提升需要文化自信持久的精神支撑,它是我们抵御一切干扰和不利环境的内力和定力,也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上重新崛起及民族复兴的思想保证。”*郭凤志:《文化自信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6日。最后,刘林涛提出的“三价值”说*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等亦是对文化自信作用与意义的整体性审视。
2.文化自信作用与意义的具体考察
国内学者对文化自信作用与意义的具体性考察主要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开展。
一是文化自信的政治经济意义。陈晋认为“文化自信是走好中国道路应有的精气神”*陈晋:《文化自信与中国道路》,《文化软实力》2016年第1期。;包心鉴认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深层依据和内在动力”*包心鉴:《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深层依据和内在动力》,《吉林日报》2017年3月25日。。
二是文化自信的文化发展意义。辛鸣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基础,“有文化自信方能成就文化自强”*辛鸣:《文化自信方能文化自强》,《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储著武讨论了文化自信与文化改革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文化自信对文化创新发展具有的重要“指引”作用*储著武:《文化自信视阈下的文化改革创新》,《前线》2017第2期。;刘金祥认为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底蕴、精神归属、精神引领*刘金祥:《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光明日报》2016年12月7日。。
三是文化自信的社会作用。刘林涛研究概括了文化自信的四大社会功能,具体为“教化和激励社会成员、凝聚社会共识、调控社会冲突、整合社会资源”*刘林涛:《文化自信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机制探究》,《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四是文化自信的教育与促进人的现代化作用。何继龄认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源*何继龄:《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源》,《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6日。;邹广文强调“用文化自信塑造现代人”,认为文化自信具有“不断激活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为自觉地不懈努力去砥砺自我、改造现实、实现理想”,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发展的重要作用*邹广文:《用文化自信塑造现代人》,《光明日报》2014年3月28日。。
“来源”与“基础”两个范畴,即有彼此的区别,又有相互的联系。国内学者讨论文化自信的来源与基础问题时,或寻自信之源,或考自信之基,种种论述不一而足。
1.文化自信的来源
当代国人在文化问题上能够自尊自信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国内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判断。
一是认为自信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如张岂之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人民日报》2016年9月2日。;李宗桂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李宗桂:《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等。
二是认为自信源于红色革命文化。如白纯直接指出:“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直接来源。”*白纯:《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9日。
三是认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如辛向阳指出:“文化自信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精神与理念。这种自信来自哪里?最根本的就是来自马克思主义。”*辛向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论探讨》2017年第2期。
不同于上述几种单从古代优秀文化、近代革命文化或当代先进文化的角度分论文化自信来源的做法,有学者从综合的视角进行了剖析。如刘建军提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四来源”说*刘建军:《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软实力》2016年第1期。,即来源于中华文明的历史辉煌,来源于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来源于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来源于汉语学术的崛起趋势。
2.文化自信的基础
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人们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自信,有赖于强大的物质文化基础。
第一,文化自信的政治经济基础。沈壮海从现实社会实践的角度讨论了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认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支撑当代国人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沈壮海:《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叶小文等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近代国人文化自卑所以产生的政治经济根源*叶小文:《对第四个自信的新见解》,《北京日报》2016年8月22日。;王蒙在分析现实成就的同时,指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未来前景,也是当下国人文化自信的产生基调:“我们国家已经对自己的前途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王蒙:《文化自信与文化定力》,《劳动报》2015年9月6日。
第二,文化自信的文化基础。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负自大,而是立于文化生产的丰硕成果、文化发展的独特高度基础上的自信自豪。有学者从当代文化发展的角度谈文化自信的基础,如熊澄宇认为“文化生产力彰显文化自信”*熊澄宇:《文化生产力彰显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0日。,方世南强调“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奠定在文化现代化的基础上”*方世南:《文化自信视域中的文化现代化研究》,《学习论坛》2017年第1月。,郭凤志指出“文化自信的现实支撑需要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郭凤志:《文化自信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6日。等等。
此外,还有学者从综合的角度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多重基础,如冉昌光提出的“三个基于”说*冉昌光:《中国文化何以自信》,《邓小平研究》2017年第1期。等。
文化从来不是价值中立物,而是指引发展道路、标识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加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设,应坚持正确的原则,遵循科学的路径。
1.文化自信建设的原则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根本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必须遵循科学正确的原则。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黄蓉生认为“坚持文化自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黄蓉生:《文化自信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1日。;陈一收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陈一收:《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7期。。
二是遵循立足当下的实践原则。如李德顺强调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李德顺: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理论导报》2015年第1期。;沈壮海指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点必须确立在当下实践*沈壮海:《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
三是坚守自主自立原则。文化自信之“自”,本身就意味着文化主体自主意识的挺立。韩震等探讨文化自信建设路径时明确批评“唯洋是举”,倡导自主原则*韩震:《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种根基》,《北京日报》2017年2月13日。。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如王易指出,“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自信的承担者和表现者”“增强文化自信需要依靠人民”等*王易:《文化自信有赖人民主体性发挥》,《光明日报》2016年7月7日。。
2.文化自信的建设路径
培育、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心态,是一项人心工程、灵魂工程、系统工程。国内学者探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基本路径时,既有总体概观,亦有具体阐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路径的总体研究。云杉思考文化自信建设路径时曾提出“三个来”,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着眼将来”。*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文化自信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拓展研究。如田克勤等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维度”说,“一是深植底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筑牢支柱,传承中国革命文化;三是点亮未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田克勤、郑自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0期。;刘建军提出“三着力点”说,即“从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从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从努力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比翼齐飞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刘建军:《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此外彭劲松等亦提出了“四个思路”说等*彭劲松、孙浚铭:《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考》,《理论视野》2016年第9期。。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路径的具体阐述。学者们关于文化自信建设路径的具体阐述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弘扬传统文化。如李学勤等主张在“进一步研究解读5000年的文明历史”中增强文化自信*李学勤:《解读文明历史增强文化自信》,《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3期。。二是继承革命文化。如田克勤等概括了承扬革命文化的“三化”路径等*田克勤、郑自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0期。。三是发展当代文化。张耀灿等从价值观建设的角度*张耀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思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郭万超等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郭万超:《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刻不容缓》,《光明日报》2015年7月2日。、石文卓等从拓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角度*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探讨了发展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四是扩大文化交流。在全球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不少学者讨论了在文化的比较和交流中增进自信的路径问题*张西平:《在比较中增强文化自信》,《光明日报》2014年1月29日;张国刚:《比较文明视野下的中国文明特色》,《人民日报》2016年4月27日。。五是提升国家治理。部分学者探讨了在国家治理实践整体推进中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问题,如陈先达强调要在“民族自强和国家发展”的基础上增进文化自信等*陈先达:《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强》,《人民日报》2016年12月5日。。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理论是我们党围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国内学者围绕习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的背景意义、战略定位、基本内容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
1.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的背景意义
在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的出场境遇时,曲青山提出“四背景”说,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特征日益突出的“世界背景”,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社会矛盾多发期的“国内背景”,“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严峻凸显的“党的状况背景”,从积贫积弱、被动挨打到自立自强、改革发展的“近代历史背景”。*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9期。而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意义,李捷从“三个为”出发作了系统阐释,即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为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等*李捷:《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坚固底色》,《光明日报》2015年12月8日。。
2.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的战略定位
如何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已成体系的文化自信理论,是学者们研究其文化自信论时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杨建义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论的提出“意味着将文化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层面”*杨建义:《厚植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4日。;胡振良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论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胡振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7年第1期。;刘同舫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理论与其他相关重要论述一起构成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刘同舫:《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学习时报》2016年9月26日。。
3.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的基本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理论观点鲜明、逻辑清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国内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论的基本内容展开了深入研究。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论的内涵。仲呈祥认为其文化自信的内涵,主要“是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具体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对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确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仲呈祥:《关于文化自信的学习笔记》,《中国文化报》2016年7月15日。;此外,唐建军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论的三大“内容逻辑”等*唐建军:《坚持文化自信的三重逻辑》,《中国艺术报》2016年9月30日。。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论的精义。习近平总书记的“基础论”“广泛论”“深厚论”等深刻论断,是其文化自信论的精义。如何理解其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深刻论述?张国祚认为,文化自信更基础,意指文化是确立道路、理论、制度的基础,文化自信是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在精神、智慧和道义上的支撑;文化自信更广泛,意指文化渗透一切,影响一切,没有文化自信,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都将无从谈起;文化自信更深厚,意指文化内涵最丰富、思想最深邃、意蕴最厚重,没有文化自信,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就会缺少深厚的内涵*张国祚:《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求是》2016年第15期。。此外,沈壮海等从“三个因为”和“四个在于”角度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沈壮海、张哲:《厚植中华民族奋力向前的文化自信》,《光明日报》2016年7月19日。。
4.文化自信论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新理念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新实践中的重大、核心问题,提出了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何理解文化自信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新理念的关系,成为学术界颇为关注的问题。如田克勤、刘建军等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论与中国梦的关系*田克勤、郑自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0期;刘建军:《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李文阁、沈壮海等剖析了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李文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求是》2014年第18期。;高长武、寇清杰等辨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论与其传统文化观的关系*高长武:《我们应有怎样的文化自信》,《党建》2016年第8期;寇清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5期。。此外,学者们还围绕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建设、文化自信与文艺繁荣、文化自信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相应阐发。
国内学术界围绕文化自信问题开展的现有研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诸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总体上看,由于文化自信概念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均为新近提出的重要议题,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推动新时期文化自信研究的新发展,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聚焦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个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习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是新时期文化自信理论研究与实际建设的重要指引。学界围绕习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现有研究成果,多为宣传性、普及性的中短篇报刊文章,深层次的学理性探讨相对不多。深化习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研究,一方面应聚焦习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核心理念、重大判断等专项议题,进行深度开掘、微观专研;另一方面应围绕习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体系、逻辑架构等整体性问题,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以宏观呈现习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的思想架构和学理系统。
第二,加强传统文化的取舍转化研究。“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统一关系:现代是立基于传统之上的现代,舍传统而求现代,现代就是无本之木;现代又是超越于传统的现代,囿于传统而言现代,现代就是思古呓语。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信念,是对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部分学者把文化自信等同于传统文化自信,把本该通过“现代化”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传统文化,简单视为能超越启蒙、医治现代性的“化现代”之利器。这是保守主义式的文化自恋,不是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文化自信。推进传统文化的取舍转化研究,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自信研究当以着力的重要方向。
第三,注重文化自信的当代建设研究。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文化自信理论之所以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勃然兴起,就是因为处在古今中西之交汇点的当代中国,其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现实实践及其文明兴盛、民族复兴的未来前景,无不呼唤着文化自信的理论引领和精神支撑。因此,今日学界的文化自信研究,既要注重理论专研,亦要关注应用研究,以积极探索文化自信当代建设的现实课题。聚焦文化自信的当代建设,一应注重当代国人文化自信心态的现状调研;二要探索文化自信建设与已有思想文化建设举措的有机结合点;三要开展文化自信建设举措的大视野、整体性研究,即要着力探索如何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如何在国家治理实践的综合推进中增强文化自信等。
第四,推动文化自信的国际传播研究。文化信心起于文化交流与文明比较。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尤其需要中国文化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国内学术界深化文化自信研究时,应注重在横向传播的向度,积极探索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世界书写。其一,发掘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民族精神特质,展现中国文化自信信人、自尊尊人、“并行不悖”“美美与共”的包容气度。其二,打造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话语,在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倡议”的同时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其三,探索传播中国信心的文化桥梁,充分发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的实践品格。
TheConsciousnessandConfidenceofContemporaryChineseCultureDevelopment—TheRetrospectandForecastofCulturalConfidenceStudySincethe18thCPCNationalCongress
LiuShuijing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Culture confidence,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which Xi Jinping pays close attention.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Chinese scholars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ing culture confidence’s intension,essence,function,value,source,foundation,and the principles and routes of culture confidence development. These debates reveal the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Culture confidence,as a very important new theory raised by our party and state,continues to encourage scholars’ study enthusiasm. To deepen research on culture confidence,we should think deeply about how to unscramble Xi’s Culture Confidence Theory,how to translat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ow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onfidence.
Contemporary China;Culture Confidence;Culture Development
吴小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部长,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王士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浙江省高校师生思想动态调查、2016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研究(201605)。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