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评论员
始终保持转方式韧劲不放松
◎本刊特约评论员
当前全省经济下滑的态势基本得到扭转,但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深刻认识到辽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新兴产业还没有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传统产业在全省经济中仍然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转方式、调结构始终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要持久用力,久久为功。
转方式要突出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体,企业这个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一切都无从谈起。要充分激发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让企业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把效益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的核心标准。辽宁作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省份,如何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对于辽宁转方式、调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国有企业绝不能靠行政的无形垄断来维持发展,必须向市场要空间、要效益;要为民营企业创造环境、创造空间,坚决清除有形障碍和无形约束。调结构不能靠行政命令来要求企业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必须保持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决策权。在捕捉市场机遇上,要始终相信企业永远比政府敏锐、比政府精准。
转方式要精准发力。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是说政府袖手旁观,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共同发力。政府要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地区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以此来凝聚共识,集聚力量。特别是要在打造营商环境上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要突出解决好企业审批环节多、发展成本高的问题。经常有一些企业反映在辽宁的生产成本高,一些收费在南方省份早已不复存在,但在辽宁依然在收缴。应收尽收、应征尽征是必须的,但哪些应该征、应该收有个清楚账也是必须的。政府必须有放水养鱼的理念,想尽一切办法把蛋糕做大,绝不能做竭泽而渔的事。让企业真正发展,就要真正松绑企业,做到藏富于企、藏富于民。
转方式要久久为功。转方式绝不是一时之功,更多的是隐绩,而不是显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要做到这一点,就得保持地区领导的相对稳定,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多做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健全对国有企业的考核体系,不能为了当前的利润,荒废基础性的工作。辽宁作为科教大省,企业的研发投入却远远小于南方省份,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民营经济不发达是重要的因素。转方式不能立竿见影,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要下实实在在的功夫,持之以恒的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夯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