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娟
礼文化解读与校园文化建设
——从辽服校训“以礼服人”说起
◎高翔娟
校训“以礼服人”中的“礼”,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涵。在现今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是否知礼、懂礼、言行有礼,已成为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为此,有必要对中国礼文化的历史本源、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建立新的认识,并使之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文化多元的全球教育背景下,更好地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学院办学特色和竞争实力。
“礼”文化 校园文化 意义 内涵 实践
2010年,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将校训定为“以礼服人,求知务实”,既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更以此为基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深刻化,使其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色所在。
然而自“五四”新文化运动礼教批判以来,现代中国人对于传统礼文化实有多种误解和偏见。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礼文化的历史本源、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建立新的认识,使之与现代社会需要相结合,既摆脱历史和文化偏见,又不因循守旧,拘泥于古典的文化理想,充分完成其合理有效的现代转化。
礼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礼,主要指一个社会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一些仪式活动方式,简单地说,即“礼仪”,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至于广义的礼,则不只包括礼仪,还包括礼义,即关于礼的社会本质、道德意义及文化深层意蕴。有时,广义的礼还可包括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
关于中国文明中礼的起源,学者从不同角度有所探讨。有的人认为,礼的出现与原始部落时期的文化和制度有关,“礼乐制度中许多具体礼制来自部落社会的文化和制度……士冠礼和官学教育是对部落社会成年礼教育制度的直接继承”,有的人甚至将礼的起源追溯到更早的图腾社会时期,认为“中国各族在原始时代就曾经存在冠礼的原始形式——图腾入社仪式”。
类似地,对于《论语》中所记载孔子的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类学者徐新建解释到:“其中,‘诗’可视为广义的文学(文章词赋、山歌俚语),‘乐’代表人与宇宙天地的和谐相通,而‘礼’则包括了二十四节气等各种族群仪式在内的人生外表或曰存在方式、文化过程。”《礼记·礼运》篇中,有这样一段话: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从以上中国文化典籍的原表述到现代文学、人类学学者的研究可知礼既是中国文明最初兴起时整合社会、凝聚成员的手段,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人最初的文化理想,希望通过礼建立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建立和谐的社会、和平的世界。礼,不只在中国,在世界其他文明、族群和社会中都同样存在,所区别的只是礼的内容而已。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传统“礼教”进行彻底的批判,其实所否定的并不是礼的本身,而是统治阶级——特别是宋代以后——利用礼教、礼制对知识分子和普通平民(特别是女性)所进行的精神、肉体的禁锢与摧残。今天看来,我们虽然的确需要反思礼在社会运用中的权力关系,但如果因此否定礼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要制造一个无礼的社会,那就大错特错了。
孔子在教书育人中讲究口传身授,“述而不作”,其教学理念与思想在代表性论说集《论语》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如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人生领悟知识的初级阶段,“礼”就已伴随其身。儒家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六项基本技能,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关说法最早出现于《周礼》:“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保氏》)其中“礼”即指处事的规章制度,在人应具备的六项基本技能中占为首位,足见其重要性。因此,在先秦的贵族教育体制中,一个人不懂礼,便不能算做一个合格的人才,也无法保证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生理想的实现。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人看来,礼的意义不仅是对个人的行为举止起到规约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到国家社稷的发展建设。正如现代的学者所说,先秦儒家礼教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晶,是“人类对自身命运进行终极探索的结果,包含着人类对自身永恒价值的追求”。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成长中的高职院校,在加强本身硬件教育教学设施与软件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更希望通过校训这一体现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途径来促进学院学风、校风建设,把培养“知书达礼”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教学目标与办学特色。“以礼服人”,其实有双重的涵义,既指循礼、依礼为人提供服务,又指通过敬人敬己的礼感动人、说服人,使人与人之间可以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从而逐步促进一个和谐社会的形成。因此,校训“以礼服人,求知务实”的内涵远不限于职业道德和礼仪的培训,而深含一种和谐社会的理想及对此理想做切实追求的道德意愿于其中,深含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学校师生对此实不可不知,不可不深知。
关于礼文化的内涵,有现代学者认为,可分三个方面展开说明和讨论,即礼义、礼节和礼仪:“礼义是礼文化的精神统率与核心意义;而实现礼,又须注重行为的节制与规范,这产生了礼节的德目;礼仪则是礼的行为与仪式的表现。”与此同时,“不必讳言,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国礼文化还残留着不少历史的沉滓,这包括等级思想、宗法观念等等。然而,瑕不掩瑜,只要做好必要的淘洗扬弃工作,必可显其美玉的真彩。”这也可见,只是对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内容、价值和意义有所了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里,我们能充分挖掘和实现中国传统礼文化内涵的现代意义,特别是现代教育意义。
(一)礼义:学校精神的奋发与昂扬
礼义,作为礼的核心意义,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文化理想和民族精神。大学者陈寅恪曾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Eidos者。”这里所说“三纲六纪”,正是中国传统礼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陈寅恪所谓中国文化的理想,实际也即是礼义之所在。
正如每个民族在形成之初都会寻找出属于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并企图通过这种精神上的凝聚力,达到道德与理智的统一,学院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亦不例外。而校训,通常正是各学校在社会文化理想和精神理念上的体现。从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到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再到广西民族大学的“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每一个校训都承载着历史的气息,彰显着其深厚的办学理念。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以礼服人,求知务实”,其内在的意义正是将中国传统礼义精神、文化理想与学院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相统一,着力培养学生对“仁义之理”的深刻体认与实践。
中国传统蒙学经典《三字经》开篇云:人之初,性本善。传统儒家将这种“性善论”内涵化,由此衍生出关于伦理道德、关于人身规范的规约,本身即具有一定的宗教式的神圣性与不可侵犯性,就如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训、校风的舆论凝聚力不因历史、外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为同等之道理。那么,作为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我们更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上的统一与凝聚,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团结思想、统一认识,促进学院的文化建设与内涵建设,从而促进其整体办学思想的升华与办学实力的提升。
(二)礼节:提高文化约束力
礼节的节,是节制、节律、调节的意思。这就是说,礼要求人们一方面对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必要的节制和约束,另一方面通过外在的行为充分反映出来。如清代名臣林则徐在自己书房高挂“制怒”二字,正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节制自己的情感,以免作出逾礼的行为来。《礼记》中说:“礼节者,仁之貌也。”(《礼记·儒行》)可见,有礼有节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象与体现,也是中国传统讲“修身”的主要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要求人们要践行“礼”的内涵意义,遵守“礼”的价值规约,要求人们要讲究礼节。为此,我们应提升校园文化中礼的节律性,努力培养学生以礼待人的同时,具备越来越强的规约自身行为的能力。正如先秦儒家所言,“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礼记·儒行》)在今天这个过于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时代里,我们的教育很有必要着力于制止庸俗人格的肆行,教育培养将来从事服务一线上的学生在社会、人生价值观上对忠信、仁义等的高度重视,提高自身的行为约束力。
作为服务类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所强调校园文化中礼的重要性,意义不应仅仅约束学生在学校里的行为,也应规约学生社会上的行为;不仅应关注学生现在的发展情况,更应关注学生未来人生价值取向的养成,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时时以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使这种约束力延续学生一生,从而使校园文化的波及力延伸至社会,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及社会道德、价值理念的提升。也许,这种提升对于一个成长中的高职院校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切不可妄自菲薄,而应以此中国文化复兴为契机,努力促进礼文化的现代转化,从小处改变学生,美化校园,造福社会。正所谓“得校园者得未来,得青年者得天下”,校园的今天、青年学生的今天,何不正是将来影响国家、社会明天的力量来源?可见,礼的节律之功,实在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三)礼仪:体认与履践
《周礼》中说:“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周礼·春官·肆师》)可见礼仪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一个约束行为的准绳作用。如果说礼义、礼节是一种约束性规范,那么礼仪就是这种规范的践行行为。“两静一动”统一为“礼”的内涵所在。其实“礼”“仪”是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范畴,“礼”是制度、规则和社会意识观念的规范约束;“仪”是依据“礼”的规范、内涵所形成的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为使“礼”更具有生命力,在践行“礼”的过程中,常构建一整套的辅助活动及课程。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理念的推行上,不仅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型人才为已任,同时也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校训后半句“求知务实”既道出了在“以礼服人”为原则的条件下开展的知识系统学习规范,同时也道出了“以礼服人”的标准与尺度,即为“实”。用实际行动进行专业化、专门化演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学得真理,取得进步。校训的整体意义呼之欲出,即为知礼,学文,实干。其中,后两者更强调了“礼“的实际应用作用,以此将学院的办学特色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分开来。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功能本身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熏陶为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修养的养成即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学生修养的提高,更促进了整体校园文化水平的改善,二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内外兼修螺旋式递进,使其整体建设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而对于学院建设来说,举行相应的礼仪活动,讲授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对提高学生整体的道德水平、礼仪文化能力意义非常。
实践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主观能动性之体现,人类只有在自我意识深刻感知下完成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实践,其行为的目的是人类所独有的,具有人格独立性。究其礼的实践功能,即指其在行为上能够主动以一种符合道德标准的或舆论或法律的约束力来规约自己,从而形成被社会所认可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行为准则。
由以上三点可知,礼是治心、治身、治行的统一规范。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对为人、处事起到规约与指导作用,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正如荀子所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理不成,国家无理不宁。”(《荀子·大略》)可见如果没有礼,事将不成,家将不家,国将不国。
以礼治校,道理同样如此。只有“以礼服人”,学生才能对将从事之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因为“以礼服于人”,学校才能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建设负责。对校训的不同解读,主体与客体的互换性探讨,更加说明了“礼”的约束力与强制力,同时也点明,“礼”作为一种规约在学校之计,国家之计中的前瞻性作用。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以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为办学目标的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知识和学生技能的基础上,也把重视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作为第一要务。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强调对学生礼仪理论与礼仪能力的培养。在构建学科体系的过程中,通过礼义、礼节、礼仪三个方面来提高学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因此,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礼服人,求知务实”的校训精神既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同时也在教学环节、育人环节中指导实践。由于受社会上“唯毕业论”“以技能为先”的观点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改的浪潮中摸爬滚打,以致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对口号的追求大于对行动的追求。然而,我们应该相信,在国际上设立推广孔子学院,在国内重读经典,重学儒学的大环境下,本就昭示着儒家传统精神的回归。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以小处着手,大处行动的方式来改变职业院校的育人现状、提高学院教学成效、改变学生整体精神风貌的做法在历史的长河中自会得到实践的检验。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成长中的高职院校而言,精炼的校训更是体现着其深厚的内涵价值。校训的选取与提炼既是学院发展壮大的的凝聚力,使教师、学生萌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同时也对学院的发展方向与教育方向发挥着有效的引导性作用。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校训中“礼”的内涵与意义的彰显,深刻体现着校园文化本质内容中的校园风气与校园精神,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阐扬与践行。
(作者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司 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