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存论根基

2017-03-11 08:12
理论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本质理念生命

鲁 芳

(长沙理工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

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存论根基

鲁 芳

(长沙理工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

人的生存具有三方面的规定性:生命、实践、社会性。生命是人的生存表征;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社会性是人的生存属性。社会发展以促进人的生存为旨归;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存的规定性不断得到更大程度实现的过程。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改善民生福祉、激发人的实践潜能、促进社会和谐,是从生命、实践、社会性等三个方面对人的生存的促进、丰富和完善。

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

通常认为,哲学本体论的主题就是探寻隐藏在世界背后的统一性和普遍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此为出发点,对人以及人的生存给以新的阐释,体现出深刻的唯物主义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生存具有三方面的规定性:生命、实践、社会性。生命是人的生存表征,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社会性是人的生存属性。社会发展以促进人的生存为旨归;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存的规定性不断得到更大程度实现的过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重大创新,是在切脉中国发展难题的基础上,为厚植发展优势而提出的,其中蕴含着对人的生存的深切关注,是对人的生存的促进、丰富和完善。

一、改善民生福祉:五大发展理念对人的生命需要的尊重和满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命是人生存的前提和基础,生命需要的满足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对人的生存权利和生命需要的尊重,“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的基本遵循。

1.生命是人的生存表征,也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否认人与动物世界的联系。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了人脱胎于动物界,是由一种高度发展的类人猿进化而来,因此人也是一个自然生命体。生命是人存在的表征,没有生命,个人无以存在;生命的终结意味着人的生存状态的结束。生命不仅是个人生存的表征,也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人类历史是活生生的人的历史,由有生命的人创造的,没有“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历史也就无从谈起,随着有生命的个人的消失,人类历史也必将走向终结。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存在;不是精神理念的对象化,而是有着生命现象的“物质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2.满足人的生命需要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着眼点

生命是人存在的自然表征,只有通过生命,人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只有通过人的生命的延续,人类历史才能得以维系。因此,维系生命、更好地满足生命需要成为人的最首要、最基本的生存诉求,也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着眼点所在,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永恒主题。换个角度看,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需要的更大满足,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更是人们永不停息的追求。

纵观人类历史,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许中总是包含着对人的生命需要的更好满足。《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强调“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希望通过推行仁政实现民“有恒产”的生存状态能够使人们“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党的十九大报告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现代化”,“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对生命需要得到更好满足的追求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3.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民生福祉的平等尊重和促进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原则,它追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平等满足,体现了对民生福祉的平等尊重和促进。这一平等不仅是机会的均等,更是实质的平等;不仅仅是部分人的平等,更是所有人的平等;不仅仅是当代人之间的平等,也是不同代际之间的平等。

首先,五大发展理念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平等发展作为促进民生福祉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涵盖13亿中国人的发展,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平等发展。我党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日渐拉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依然较为贫困,限制了个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为革命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牺牲的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落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就是强调每个人都能在社会发展中受益,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应重点扶持和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等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通过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五大发展理念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共同平等发展为促进民生福祉的条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以及某些地区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先发展了起来,造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发展上的失衡。民生福祉的实现受到了区域性限制。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就是强调通过加快农村和落后地区发展,实现农村和落后地区人民的平等发展权,促进这些区域人民民生福祉的共同实现。

最后,五大发展理念以代际之间的平等发展为促进民生福祉持续实现的保证。人类历史长河不停歇的流动需要人类生命的不断繁衍,生命不息,历史长河方能长流。对人的生命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同样应当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当代人生命需要的满足不应当也决不能以损害子孙后代生命需要的满足为代价。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日益增多,对环境的破坏日渐严重。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强调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目的就是要守护我们与子孙后代共同的生存家园,尊重和满足子孙后代的生命需要,促进子孙后代的民生福祉。

可见,由于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因此,它谋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普遍满足,使全体人民在共享共建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对民生福祉的平等尊重和促进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人的生命需要的平等尊重和满足,是人更好生存的基本前提。

二、激发创造潜能:五大发展理念对人的实践能力的促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以实践为基础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以实践为基础来认识人、理解人,并以实践为人的生存方式,也就是说,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体。能够自由地进行创造,能够自由地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内涵之一。五大发展理念对创新的重视为人们发挥创造潜能、施展创造能力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实践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历史是人的历史,社会生活是人的生活。人的生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实践的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因此,人的实践方式、实践内容决定了对象世界(社会生活、人类历史)的景象;对象世界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大小。

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主要以生产、交往、精神为媒介,人的实践于是也就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首先,人为了维系生命,必须以自然界为对象世界进行生产实践,创造出人化自然以及非自然的物质世界。其次,人们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合作的需要自然而然形成了社会关系,生存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将社会关系作为自己的对象世界进行自觉认识和改造,即交往实践,社会组织得以形成,社会关系得以有效管理,人的社会性不断加强,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断丰富。最后,有生命的个人还是有思想有精神的存在,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精神的把握,在精神世界中实现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化,并在精神世界中进行加工、创造以及提炼和升华,生产出以精神文化产品为表现形式的社会财富,这就是人的精神实践。

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实践是人的生命的特殊呈现方式,实践使人的生存与其他动物的生存有了本质区别,或者说,实践创造了人的本质特征,使人真正成为了“人”。可见,实践是人的本质生存方式,人的生存离不开实践,人的生活乃至人类历史都以实践为呈现方式。人的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所以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56、57页。。

2.自由创造是人的实践的本质特征

“对象化”是人将自己的尺度应用于对象世界、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因此作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创造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将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进行比较,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56、57页。,使生命活动成为人的意识支配下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动物只是在本能的驱使下“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56、57页。。显然,能够将客观世界(包括自己的生命活动)对象化,自觉对象世界的存在,进而改造对象世界,使对象世界按照自己的意识发生改变,这是人的实践活动所独具的创造性之体现。

人发挥创造性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就是通过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人在客观世界面前的自由的过程。当然,由于认识水平和能力的制约,这一过程并不顺利,甚至于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某些时候带来的可能是异化,是对人的自由的压制。但是,总体而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对外在自然规律和社会力量认识的不断加深,人逐渐从“‘盲目性的必然性’的奴隶”成为“自己的主人”*《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3页。,从任由社会力量“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转变为自由掌控社会力量使之“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被我们所利用“来达到我们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7页。。这种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的自由性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实现。

自由性、创造性就是人的实践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根本区别所在。在这种自由创造活动中,人能够感受到本质力量的实现。人类正是通过自由的创造性劳动改造了世界,同时在自由创造中发展了自身。

3.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对人的自由创造能力的肯定和激发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异化、劳动的异化以及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劳动成为“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4页。,是外在于人的非本质的东西,人们无法在其中感受到自由创造的快乐,而是“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4页。。显然,人的自由创造性受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努力变革生产关系,完善社会制度,为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使人们能够在各种形式的实践中感受到生存的快乐。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难题,亟需人们发挥首创精神,探索发展新路径。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居于首位,强调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的本质得以展现的现实途径。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对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的尊重以及对人的生存本质的肯定和促进。

首先,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对人的自由创造性的肯定和尊重。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依赖人的驱动,没有具有自由创造精神的人,创新无从产生。可见,人才创新是创新发展的关键,也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不会等靠要,而是能够充分发挥自由精神和主体性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探索,自觉探寻新出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不会墨守成规,画地为牢,而是能够努力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进行创造性开拓,从而在自由创造中使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展现。重视创新,鼓励创新,就是对人的自由创造的实践本性的认可和促进。

其次,鼓励各领域创新为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创新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人才创新,而且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一切领域的创新。万众创新正在成为社会的常态。无论哪个领域,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自由创造活动使本质力量得到施展,从而在实践中感受到自由创造的快乐。

最后,加强制度创新为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发挥排除了障碍。创新需要制度的保障,在僵化、老化、繁冗的制度下,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的发挥受到制约,人们缺乏创新的动力、创新的热情,人们创新的行动也常常遭遇各种阻碍而难以前行。因此,将人的自由创造精神从一切束缚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消除束缚、调动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的有效路径。我国当前实行的简政放权等制度改革就是重要举措之一。它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指导思想,极大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使人们自由创造的实践活动更为便利地得到实行。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始终把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生命不息,历史长流,创新不止。当创新之风弥漫全社会,当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当创新成为人们的素质和行为习惯,人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将在更大程度上感受到自身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呈现。

三、促进社会和谐:五大发展理念对人的社会本质的丰富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生存属性。社会关系和谐为人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有助于人的社会性的丰富和完善。五大发展理念内蕴的不仅是发展模式、发展方式的改革,而且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利益关系的平衡,从而实现人的总体生存环境的改善。

1.社会性是人的“类本质”、“类属性”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人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也不是纯粹的个体存在,在个体人的身上凝结着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自从人以及人类社会产生和形成,人就处于社会关系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日趋丰富和复杂,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的社会性日趋增强。

首先,社会性的增强使人通过合作形成合力,以至于“力不若牛,走不若马”,却能“牛马为用”*《荀子·王制》。,直至现在“上至九天揽月,下至四海捉鳖”,人的对象化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深入,人的本质力量显著提高。

其次,社会性的增强使人的本质属性更为丰富。人在成长过程中,交往是其社会性形成的重要途径。通过交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得以建立,对自我、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得以形成,人们逐渐明确自身处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从而逐渐形成正确处理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需要,并逐渐自觉地对自身的自然性、个体性进行约束。可以说,对自然性个体的超越是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最后,社会性的增强使人对社会整体的认同不断加深。在社会关系中生存使人对社会产生深深的归属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的产生离不开人与社会的双向认同,认同感越强,归属感越强。这种认同必须通过深入的交往才能实现。交往的过程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理解的过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方有可能相互接纳,而这正是认同社会整体的重要前提。因此,从个人的角度而言,通过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加深,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相互接纳;从社会的角度而言,个人通过对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理念以及具体的社会发展规划等的认识和了解,在确定社会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根本一致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的认同和接纳。

2.和谐的社会为人们提供理想的生存环境

社会性的人在客观上需要和谐的社会关系。为了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礼”的作用,以之“别尊卑”、“明贵贱”,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守其分,严格遵守伦理纲常。可见,为了生存,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反过来,社会和谐则有助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更好实现。

首先,社会和谐有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社会和谐则心情舒畅,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联想丰富,更能够激发直觉思维,产生出创造性的火花。社会和谐也使人们避免各种纷扰,有时间有精力施展自己的才干,致力于物质的和精神的创造。和谐社会中人与人的合作则可以使人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灵感,或者在相互取长补短中起到“1+1>2”的效果。因此,通常在和平统一的时代,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即本质力量得到更大程度地实现。

其次,社会和谐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当代社会凝聚力减弱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且也成为制约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社会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认可度、人的尊严的实现程度、人际间的信任度等等。在社会生活中以权利实现、利益实现为表象的尊严的实现,以及对社会价值理念的认同,社会成员之间、社会群体之间诚信、友善的关系,社会的公平度,都可以增强人们对社会的认可,进而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而这正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泉。2012年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研究报告《凝聚力雷达:凝聚力测量》指出:有凝聚力的社会一定具有亲和的社会关系、较强的情感联系和社会公益导向。言下之意,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3.五大发展理念包含着实现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从根本上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其所体现的价值理念,以及通过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直接体现出来的对社会关系的调节,都反映出五大发展理念在协调社会关系方面的重要指向,体现了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促进和丰富,为人的社会性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

首先,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的价值理念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认同感。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这些问题从表象上看是经济结构、资源配置、区域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其中却隐藏着深刻的发展中的价值评价问题,也就是人们认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公正、不平等、不和谐,这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不相契合。我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恰恰蕴含着平等、公正、共享等价值理念,符合人们共同的价值期盼。以此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易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共鸣,达成共识,对身处其中的社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有助于更好实现社会整合。

其次,五大发展理念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设定增强了人们的社会归属感。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致力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其中所涵括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人民大众的共同利益,是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反映。以之为五大发展理念追求的目标,人们认识到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根本一致性,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归属感,可以极大增强人民群众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同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对经济社会发展投入更大热情。

最后,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直接改善社会关系。以相应的价值理念为指导,五大发展理念对不平等、不公正、不和谐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我们可以看到,改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是五大发展理念涵盖的重要方面。协调发展是从平等理念出发,强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之间在资源享有、机会享有、权利享有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基于对这些平等权利的肯定,着眼于促进平等权利的实现。对此,国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致力于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支持和帮助;共享发展是从公平理念出发,强调改革成果应当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对于特定群体既有的损失,应当在今后的发展中着力加以弥补;绿色发展从环保理念出发,致力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美丽家园;共享发展从公正理念出发,致力调整收入分配,调整资源配置,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使人们共享发展成果,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由于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平等、公正等价值原则,因此它所追求的社会和谐必然与以往社会尊卑有等的和谐有本质区别,是更加符合人的本质需要、更加有助于促进人的生存的和谐。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意涵

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着眼于人的生存,着力改善人的生存。它不仅是对更高水平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法的探索,也是基于对“人应该如何生存”、“怎样的生存符合人的本质”等问题的理解而进行的对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促进和实现。人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程度,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促进就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

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表达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165页。可见,从生存论的视角,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善。这种理想社会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美好境界,同时也是人所应当具有的权利和能力。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14页。。然而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就必须获得真正的解放,从一切剥削制度下,从一切奴役人的事物中,彻底地解放出来,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就必须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必须不断提高人的素质能力,增强人的实践创造水平。这样,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165页。,但是却不会因此而只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 五大发展理念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以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宏观的角度,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瓶颈和难题,促进社会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五大发展理念所坚持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中体现出浓厚的人本精神,它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人是目的的坚持、对人民利益的促进,都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的贯彻和弘扬。

五大发展理念也为人的发展勾画了世界性的战略蓝图。当今时代,民族国家的发展不可能脱离世界历史的舞台。坚持开放发展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为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世界性的战略发展蓝图已经形成并正在走向现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制定和逐步推行反映出我国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大,以及我国世界性发展势头的加强,当然也反映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这个世界性的战略发展蓝图下,每个中国人都必将大有作为,每个中国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人的生存条件、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定会朝着更加符合人性、更加有助于促进和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完善。也正是因为五大发展理念有着深厚的生存论根基,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它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人们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鲁 芳,女,长沙理工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B036

A

1002-3909(2017)06-0012-07

吕本修]

猜你喜欢
本质理念生命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