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

2017-03-11 03:34李希亮贺晓英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湖南攸县412313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学视域本质

□李希亮 贺晓英(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湖南攸县412313)

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

□李希亮 贺晓英(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湖南攸县412313)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对我国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背景下,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只有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才能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人学观作为现代体育教育研究起点,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力支撑。在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中重新引入人学理念,对于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就人学视阈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和发展路向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人学视阈体育教育现实探问发展路向

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的人,则更具有价值、尊严和情趣。所以说,教育本身就是人学,强调在人的基础上,放眼于世界去审视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态势,将培养人主体性作为最终的哲学回归,从根本上来探究人的本性问题,揭示人存在的价值。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出发点和对象均是人,所以需要通过人学视角进行对照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去履行社会责任,健全人格,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由此看来,加强人学视阈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1、体育人学内涵和价值

1.1、体育与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并非是抽象和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在人不断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本质,健全人格,丰富人性。自由则是人的最高价值,展现人的价值就是追求生命的本质,只有摆脱欲望束缚的实践活动,才能促使生命自由境界升华。体育的自由则是生命历程中一种对于人的本性追逐,体育强调以人的身体作为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可以帮助人们从日常繁杂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解放出来,全身心置于肢体游戏中,构建一种同日常生活不相符合的生存模式,形成了人们对于美丽生活向往的表达形式。尽管从本质上体育文化和人类的生存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人类凭借着自身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创造出了很多不具备实用意义的技巧,促使体育活动成为人们超越生命价值,追名逐利的精神游戏,价值在于帮助人们摆脱世界的束缚和困扰,从内心深处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诸如公平、竞争、超越和拼搏等等。只有真正的以身体健康为目标,以最高审美为目的,真正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才能帮助人们消除体育活动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释放人性。同时体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还包括:进行一种极端的非理性冲动;突显中心主体化作用;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体验。由此不难看出,体育活动的本质追求并非在于追名逐利,而在于实现个性的解放和精神上的超脱。

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可以看做是精神成长的必经过程,从最初级的体育文化学习到运动技能学习,由于学科自身特性,相较于教育其他学科知识而言,需要借助学习主体来实现,通过体育主体的实践去感知和探究客观世界,实现身心合一。身体和心之间是互动交流的,这是人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是基础也是前提。身心体验可以形成更高层次的文化要素,将人们从客观世界运动中带入到更具有意义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运动技能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模仿上,而是对技术背后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探究。

1.2、体育与人的存在

人是一切有意义事物存在、发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首要前提,学校体育同样如此。如果将学校体育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主要是作为教育主体的人通过身体展开的形体认知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的概念性认知,体育实践是建立在身体切身感受上的学习方式,信息发生和主体感受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过程[4]。参与者的感受是真实、质朴的,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帮助主体去探索客观世界,把握主观世界的独特价值。也正是这种体验性和真实性特点,致使主体的身体性认知演变成一种身心互动的体验方式。世界、精神和肉体三者在相互选择和行动中彼此拥有、促生,在交融后形成合力场,而人就是深深扎根在这个身体场中,同时也是人和世界接触的界面。而体育的独到之处在于不断强化身体。来弥补自身存在的缺陷,人们可以通过交流寻找到他人的认同,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归属。体育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必要的存在方式,展现着人的存在价值。

2、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性审视和反思

从教育本质内涵来看,教育对象是人,这就意味着教育具有特殊的精神性特点,主要是为了实现人的精神延伸为目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是一个精神不断成长的过程,然后才能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如果两者的顺序发生混淆,教育就彻底沦为一种机械化的训练。所以,教育应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契合、精神契合,训练则是一种阻碍心灵沟通的机械式活动。人类创建学校,既是为了将人类历史上的精神内涵转化为更具生气的精神,在具有生气的精神引导下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知识,提升个性化素养。故此,从教育本质来看,是一种颇具价值性或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种纯粹的培育活动,是建立在身体基础上进一步超越的体育精神培育行为。身体只是一种生命的载体,由于长期受到唯理主义的影响,人们更多的是将体育本质看作是一种运动技能的传授,反而忽略了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意义和情感体验,原本生机勃勃的体育教学也变得黯然失色,愈加的肤浅化。遵循学科发展逻辑,促使原本强调身体和精神结合的体育文化被分解,演变成技术要领、练习方法和步骤等,体育教育中原有的生命价值未能得到应有体现,学生的生命自由被严重的抑制,得不到升华和提升。

运动技术能力传授只是一种单一的层面,并非是体育教学的全部,如果将其看作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全部,充其量是一种教学活动,无法以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展开。此外,如果学校体育过于重视个体身体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素质的培养,那么体育教育的精神意义世界建构将变得不完整,失去了原有的生命价值。运动技能教育的泛滥,教育中意义的缺失,是学校体育物化的具现化,在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中较为常见。对于体育的意义,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认知活动和知识传递行为,更为重要的在于人的情感、意志、审美等生命元素的升华,赋予体育教育别样的生命意义,如果失去了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培养,那么学校体育将变成不完整。

3、人学视域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路向

教育是一种人学,同时也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强调人的本性解放和超脱,只有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本质条件。学校体育如果想要回归人学,通过身体教育和生命意义追寻来展现人学的使命,将人的价值追寻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原则,回归到学校体育实践中,实现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培育。

3.1、尊重学生生命本性,学校体育教育回归人学

人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个体,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命本质,才能展现人的生命价值,体育教学可以赋予人生机勃勃的活力,所以教职人员应促使学校体育实现人学回归。尊重学生的生命本性,首先一点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明确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双方是平等的,教师不可以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这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其次,学生作为教育主体,需要进一步强化自主选择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者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之美,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去引导和教育,促使教育者花费的精力能够收获相应的成果。教师还应该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条件,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和身体素质等,开发更加新颖、独特的体育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加强个性化引导,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看清自身优势和劣势所在,激发内心深处的潜能,享受应有的权力。

3.2、回归生命本质,奠定学校体育教育回归人学基础

从学校体育本质来看,回归人学就是让学校体育成为师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归人学,就需要整合生活中存在价值的要素为体育教育奠定基础,促使体育教育朝着教育活动发展,而不是一种体育技能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拥有更加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充分展现人存在的价值;注重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切身感悟和体验,实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整合。当前,人学视域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并非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必要的制度保障下,培养学生自主约束和发展的能力,养成自由的意识。

4、结论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教学中重点在于传授学生技术能力,强化身体素质,但是却忽视了体育教学中对于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审美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流于表面。而在人学视域下,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回归人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教育活动更加多样的活力,帮助学生健全人格,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自由、和谐发展。

[1]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3,33(11).

[2]邹循豪.人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陈文静.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0(8).

[4]贾新建.人学视域下的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研究[J].林区教学, 2016,8(8).

[5]谭广.人学视域下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构建调查研究——以怀化市区高中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9).

[6]严珍.人学视域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3,17(4).

[7]王改艳.人学视域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体系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12.

[8]赵广涛.核心竞争力视域下职业体育俱乐部文化学习能力解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6).

[9]贡娟,赵永平.论“类本位”阶段的竞技秩序——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基础[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22(5).

G807

:A

:1006-8902-(2017)-1-LXY

李希亮(1970-),男,湖南省攸县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与教学。

猜你喜欢
人学视域本质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回归本质
北人学没
童年的本质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